题名

論《紅樓夢》中「情理兼備」而「兩盡其道」之「痴理」觀

并列篇名

"Chi li" in "The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DOI

10.6281/NTUCL.2011.35.05

作者

歐麗娟(Li-Chuan Ou)

关键词

紅樓夢 ; 才子佳人模式 ; 鶯鶯傳(西廂記) ; 牡丹亭 ; 痴理 ; The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 Scholar-Beauty Romance Pattern ; The Story of Ying-ying(The Romance of West Chamber) ; The Peony Pavilion ; Chi Li(attachment based on social manners,痴理)

期刊名称

臺大中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35期(2011 / 12 / 01)

页次

157 - 203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紅樓夢》將《牡丹亭》、《西廂記》納入才子佳人小說類型,並對此一文類進行全面總檢討,除了就其間所共有的情欲敘事模式給予深刻的反思,有意識地顛覆和推翻了中國傳統文學對浪漫愛情的看法外,還更進一步以其獨特手法建構積極的婚戀觀,對愛情的發生、發展與結果進行整體的解釋。亦即以儒家範疇的「德惠」表述為寶黛之間的愛情提供了「恩義」的倫理前提,以「日久生情」解釋愛情的發生與發展,而否定一見鍾情式的激情與欲望本能上的性趨力;在面對個人與社會有所衝突的困境上,則提出「兩盡其道」的「痴理」說以超越「癡情」論,而達到情理兼備的平衡。如果說「緣情入禮(理)」解釋了明中期以來浪漫愛情故事的創作主旨,則「緣禮(理)入情」 乃是《紅樓夢》對晚明以來「情理對立」、「以欲為情」之情論俗流的扭轉。此中,將「個人」由才子佳人模式的真空狀態置回社會脈絡與人際關係中,也把「主體性」從情欲霸權(erotic hegemony)的壟斷中釋放出來,重新回歸到 「人格價值」與「倫理意義」的追求,形成一種「倫理化的情感」與「情感化的倫理」,而臻人我無憾的最高境界。

英文摘要

”The Romance of West Chamber” and ”The Peony Pavilion” are counted in ”The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as stories of the Scholar-Beauty Romance (SBR) genre. After thoroughly reflecting upon the desire narrative pattern common in this genre, Cao Xueqin consciously subverts the view of romantic love by constructing his own perspective on the love and marriage in his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Specifically, the love between Bao-yu and Dai-yu is formed through kindness and righteousness (恩義). In this ideal, love occurs and develops with accumulation of mutual experiences rather than passionate love-at-first-sight or erotic desire. In contrast of the ”chi qing” (癡情, infatuation) advocated in the SBR model since mid-Ming, Cao proposes ”chi li” (癡哩, attachment based on social manners) when facing the confict between individuals and society, making a reasonable balance and a good compromise between the tow requirements. He reverses the vacuum personal state in the erotic love theme of SBR and relocates individuals into their social context and relationships. The individuality is thus released from the monopoly of erotic hegemony and redefined as pursuit of personality value and ethical significance. The love in ”The Dreams of the Red Chamber” realizes an ethics with feelings and a feeling within ethics, where personal thinking and social/family responsibilities can both be satisfied.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歐麗娟(2011)。論《紅樓夢》中的度脫模式與啟蒙進程。成大中文學報,32,125-164。
    連結:
  2. 歐麗娟(2010)。論《紅樓夢》中的隱讖系譜與主要表述策略。淡江中文學報,23,55-98。
    連結:
  3. 蘇秋華(2005)。從角色扮演談觀影的沒入經驗:以《臥虎藏龍》及《花樣年華》為例。中外文學,33(11)
    連結:
  4. (1995).The Biographies of Chinese Women.Hong Kong:Orient Publication Co..
  5. 明孟稱舜、朱穎輝輯校(2005)。孟稱舜集。北京:中華書局。
  6. 明湯顯祖、徐朔方箋校(2001)。湯顯祖全集。北京:古籍出版社。
  7. 唐韓愈、馬其昶校注(2002)。韓昌黎文集校注。臺北:世界書局。
  8. 清沈欽韓(1989)。幼學堂文稿。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9. 清脂硯齋、陳慶浩輯校(1986)。新編石頭記脂硯齋評語輯校。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10. 清張新之、馮其庸纂校訂定(1991)。八家評批紅樓夢。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11. 清曹雪芹、馮其庸校注(1995)。紅樓夢校注。臺北:里仁書局。
  12. 清劉熙載、袁津琥校注(2009)。藝概注稿。北京:中華書局。
  13. 清戴震(1990)。孟子字義疏證。北京:中華書局。
  14. Chan, Ching-kiu Stephen(1986).San Diego,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San Diego.
  15. Fox-Genovese, Elizabeth(1991).Feminism Without Illusion: A Critique of Individualism.Chapel Hill: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16. Furth, Charlotte、蔣竹山譯(1999)。再現與感知─身體史研究的兩種取向。新史學,10(4)
  17. Gilbert, Pamela K.(1997).Disease, desire, and the Body in Victorian Women's Popular Novel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8. Gilmartin, Christina K.(ed.),Hershatter, Gail(ed.),Rofel, Lisa(ed.),White, Tyrene(ed.)(1994).Engendering China: Women, Culture, and the State.Cambridge, 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 Merleau-Ponty, Maurice,Smith, Colin(Trans.)(1962).Phenomenology of Perception.London:Routledge & Kegan Paul.
  20. Sartre, Jean-Paul(1988).What is Literature? And Other Essays.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1. Singer, Irving(1994).The Pursuit of Love.Baltimore: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22. 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會編(1994)。文學與佛教關係。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23. 巴特勒、林郁庭譯(2008)。性/別惑亂─女性主義與身分顛覆。臺北:桂冠圖書公司。
  24. 文崇一(1995)。歷史社會學。臺北:三民書局。
  25. 王意如(2006)。中國古典小說的文化透視。上海:文匯出版社。
  26. 王新華(2008)。避諱研究。濟南:齊魯書社。
  27. 布魯格編、項退結編譯(1976)。西洋哲學辭典。臺北:國立編譯館。
  28. 安東尼‧華爾士、郭斌譯(1999)。愛的科學。北京:團結出版社。
  29. 艾梅蘭、羅琳譯(2005)。競爭的話語─明清小說中的正統性、本真性及所生成之意義。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30. 艾皓德、胡晴譯(2003)。秦可卿之死─《紅樓夢》中的情、淫與毀滅。紅樓夢學刊,第4輯
  31. 余安邦編(2003)。情、欲與文化。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32. 余英時(1981)。紅樓夢的兩個世界。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33. 余英時(1985)。曹雪芹與紅樓夢。臺北:里仁書局。
  34. 余英時(1980)。中國知識階層史論。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35. 余華林(2009)。女性的「重塑」:民國城市婦女婚姻問題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36. 余寧平(1995)。女性主義政治與美國文化研究。西方女性主義研究評介,北京:
  37. 吳炫(2004)。否定主義美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38. 吳爾芙、張秀亞譯(2000)。自己的房間。臺北:天培出版社。
  39. 李豐楙(2003)。情與無情:道教出家制與謫凡敘述的情意識─兼論《紅樓夢》的抒情觀。欲掩彌彰:中國歷史文化中的「私」與「情」─私情篇,臺北:
  40. 杜芳琴(1988)。女性觀念的衍變。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41. 汪民安編(2001)。福柯的面孔。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42. 周建渝(1998)。才子佳人小說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43. 周紹良編、朱南銑編(1989)。紅樓夢卷。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44. 林芳玫(2006)。解讀瓊瑤愛情王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45. 林麗真(1996)。魏晉人論「情」的幾種面向。語文、性情、義理─中國文學的多層面探討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臺北:
  46. 松川建二編、林慶彰譯(2006)。論語思想史。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
  47. 芭芭拉‧杜登, Barbara,Dunlap, Thomas(trans.)(1991).The Woman Beneath the Skin: A Doctor's Patients in Eighteenth -Century Germany.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48. 段義孚、周尚意譯、張春梅譯(2006)。逃避主義。臺北:立緒文化公司。
  49. 倪豪士(1995)。唐代載籍中之女性性事及性別雙重標準初探。傳記與小說─唐代文學比較論集,臺北:
  50. 孫歌、陳燕谷(2000)。國外中國古典戲曲研究。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51. 徐豔蕊(2008)。當代中國女性主義文學批評二十年。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52. 馬林諾夫斯基、李安宅譯(1988)。巫術科學宗教與神話。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53. 高辛勇(1989)。從「文際關係」看《紅樓夢》。中外學者論紅樓─哈爾濱國際紅樓夢研討會論文選,哈爾濱:
  54. 康正果(1997)。邊緣文人的才女情結及其所傳達的詩意。交織的邊緣─政治和性別,臺北:
  55. 張淑香(1980)。元雜劇中的愛情與社會。臺北:長安出版社。
  56. 張惠(2010)。美國紅學研究述評。紅樓夢學刊,第一輯
  57. 莎樂美、馬振騁譯(2005)。閣樓裡的女人:莎樂美論易卜生筆下的女性。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58. 陳寅恪(1982)。元白詩箋證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59. 凱特布編、孟祥森譯(1982)。現代人論烏托邦。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60. 華瑋(1993)。世間只有情難訴─試論湯顯祖的情觀與他劇作的關係。大陸雜誌,86(6)
  61. 奧爾加‧克洛甫夫、王宏譯、李廣田譯(1988)。女人的奧祕。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
  62. 楊聯陞、段昌國譯(1985)。報─中國社會關係的一個基礎。中國思想與制度論集,臺北:
  63. 溝口雄三、索介然譯、龔穎譯(1997)。中國前近代思想的演變。北京:中華書局。
  64. 葉朗(1994)。中國小說美學。臺北:里仁書局。
  65. 葉舒憲編(1999)。性別詩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66. 裔錦聲(2000)。紅樓夢:愛的寓言。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67. 路易‧杜蒙、黃柏棋譯(2003)。個人主義論集。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68. 歐麗娟(2010)。《紅樓夢》中的情/欲論述─以「才子佳人模式」之反思為中心。第二屆東亞人文學論壇,臺北:
  69. 潘乃德、黃道琳譯(1993)。文化模式。臺北:巨流圖書公司。
  70. 鄭曉霞編、林佳鬱編(2007)。列女傳彙編。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71. 魯迅(1989)。魯迅全集。臺北:唐山出版社。
  72. 蕭馳(1999)。中國抒情傳統。臺北:允晨文化公司。
  73. 薛海燕(2003)。《紅樓夢》:一個詩性的文本。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74. 蘇力(2006)。法律與文學:以中國傳統戲劇為材料。北京:三聯書店。
  75. 龔鵬程(1994)。晚明思潮。臺北:里仁書局。
  76. 靄理士、潘光旦譯(1997)。性心理學。北京:商務印書館。
被引用次数
  1. 蔡佩陵(2015)。張之《紅樓夢新補》二重奏:「抄家」與「出家」中的原意承襲與文化滲透。東吳中文研究集刊,21,75-93。
  2. 歐麗娟(2013)。《紅樓夢》中的情/ 欲論述─以「才子佳人模式」之反思為中心。臺大文史哲學報,78,1-43。
  3. 歐麗娟(2016)。《紅樓夢》中的「金玉良姻」重探。師大學報:語言與文學類,61(2),29-57。
  4. (2013)。《紅樓夢》中啟悟歷程的原型分析─以賈寶玉為中心。文與哲,23,293-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