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楊牧的戲劇獨白體

并列篇名

The Dramatic Monologue in Yang Mu's Poems

DOI

10.6281/NTUCL.2011.35.08

作者

劉正忠(Zheng-Zhong Liu)

关键词

戲劇獨白 ; 面具 ; 人格 ; 他人之臉 ; dramatic monologue ; mask ; persona ; the face of the Other

期刊名称

臺大中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35期(2011 / 12 / 01)

页次

289 - 328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楊牧的戲劇獨白體,在現代詩史上獨樹一幟,合蘊豐厚。本文認為,此體不僅為承載古典資源的工具而己,其本身還具備詩意生產的現代效能。楊牧藉此創作了許多名篇,遂能有效提出反思現代的方案,建立新的範式。此外,過去對戲劇獨白體的討論,多延伸葉慈“mask”及龐德“persona”之說,著重於作者論。本文則嘗試引用列維那斯「他人之臉」的理論,探討臉與臉間的對話歷程。進而觸及自我與他人,內心與外表,情感與理性,反諷與詠歎等多層次的詩學議題。

英文摘要

The dramatic monologue in Yang Mu's poems has special and great significance in the history of Taiwanese modem poetry. It is a vehicle for classical literature and production of modem poems. After creating many masterpieces with this vehicle, Yang Mu reconsiders modem poetics and establishes a new model. His dramatic monologue has formerly been discussed by extending William Butler Yeats's ”mask” and Ezra Pound's ”persona,” but this essay applies Emmanuel Levinas's idea of ”the face of the Other” to observe the process of dialogue. The following subjects will also be explored: self and other, appearance and innermost feelings, emotion and reason, and satire and singing.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賴芳伶(2005)。孤傲深隱與曖昧激情─試論《紅樓夢》和楊牧的「妙玉坐禪」。東華漢學,3
    連結:
  2. 南朝宋范曄(2006)。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
  3. 唐韓愈、錢仲聯集釋(1986)。韓昌黎繫年集釋。臺北:世界書局。
  4. 清曹雪芹(1973)。紅樓夢。臺北:三民書局。
  5. 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正義(1976)。尚書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
  6. 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1976)。禮記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7. Baudelaire, Charles(trans. ed.),Mayne, Jonathan(trans. ed.)(1964).The Painter of Modern Life and Other Essays.London:Phaidon.
  8. Baudelaire, Charles,Scarfe, Francis(ed. trans.)(1989).The Poems in Prose.London:Anvil Press Poetry.
  9. Browning, Robert(ed.),Pettigrew, John(ed.)(1981).Robert Browning: The Poems, Volume One.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
  10. Christ, Carol T.(1984).Victorian and Modern Poetics.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1. Eliot, T. S.(1960).The Sacred Wood: Essays on Poetry and Criticism.London:Methuen.
  12. Eliot, T. S.(1974).Collected Poems, 1909-1962.London:Faber and Faber.
  13. Langbaum, Robert(1985).The Poetry of Experience: the Dramatic Monologue in Modern Literary Tradition.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4. Levinas, Emmanuel(trans.),Lingis, Alphonso(trans.)(1979).Totality and Infinity.The Hague:Martinus Nijhoff.
  15. Loehndorf, Esther(1997).The Master's Voices: Robert Browning, the Dramatic Monologue and Modern Poetry.Tubingen:Francke Verlag.
  16. Love, Heather(2006).Living (and Dying) in the Other.Grey Room,24
  17. 卡林內斯基、顧愛彬譯、李瑞華譯(2002)。現代性的五副面孔。北京:商務印書館。
  18. 艾略特、杜國清譯(1969)。艾略特文學評論選集。臺北:田園出版社。
  19. 余光中(1973)。現代詩怎麼變。龍族,評論專號
  20. 李亦園(1989)。傳說與課本─吳鳳傳說及其相關問題的人類學探討。國立編譯館館刊,18(1),1-22。
  21. 李亦園(1989)。傳說與課本─吳鳳傳說及其相關問題的人類學探討。國立編譯館館刊,18(1)
  22. 林明德編、李豐楙編、呂正惠編、何寄澎編、劉龍勳編(1981)。中國新詩賞析。臺北:長安出版社。
  23. 波特萊爾、胡品清譯(1973)。巴黎的憂鬱。臺北:志文出版社。
  24. 施慧如編(2000)。眾生:第二屆臺灣省文學獎作品新詩短篇小說得獎作品集。臺北:行政院文建會。
  25. 洛夫(1959)。五年後的再出發。創世紀,13
  26. 洛夫(1969)。詩人之鏡。高雄:大業書店。
  27. 紀弦(1956)。現代派信條釋義。現代詩,13
  28. 紀弦(1956)。新詩論集。高雄:大業書店。
  29. 張玉法(1989)。吳鳳的歷史地位。國立編譯館館刊,18(1),23-47。
  30. 梅家玲(1997)。漢魏六朝文學新論:擬代與贈答篇。臺北:里仁書局。
  31. 楊牧(1976)。年輪。臺北:四季出版公司。
  32. 楊牧(1974)。傳統的與現代的。臺北:志文出版社。
  33. 楊牧(1986)。有人。臺北:洪範書店。
  34. 楊牧(1979)。吳鳳。臺北:洪範書店。
  35. 楊牧(2001)。隱喻與實現。臺北:洪範書店。
  36. 楊牧(2009)。奇萊後書。臺北:洪範書店。
  37. 楊牧(1993)。疑神。臺北:洪範書店。
  38. 楊牧(2002)。失去的樂土。臺北:洪範書店。
  39. 楊牧(1980)。禁忌的遊戲。臺北:洪範書店。
  40. 楊牧(1979)。文學知識。臺北:洪範書店。
  41. 楊牧(1991)。完整的寓言。臺北:洪範書店。
  42. 楊牧(1975)。瓶中稿。臺北:志文出版社。
  43. 楊牧編譯(1997)。葉慈詩選。臺北:洪範書店。
  44. 葉珊(1971)。傳說。臺北:志文出版社。
  45. 葉珊(1969)。氣概與真理。幼獅文藝,185
  46. 葉維廉(1971)。秩序的生長。臺北:志文出版社。
  47. 葉維廉(1994)。從現象到表現。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48. 聞一多(1993)。聞一多全集(一):神話與詩。臺北:里仁書局。
  49. 鄭樹森編(1999)。世界文學大師選。臺北:洪範書店。
被引用次数
  1. 解昆樺(2020)。大海濱城熱蘭遮:楊牧〈熱蘭遮城〉及其手稿之後殖民歷史空間詩學。臺灣文學學報,37,69-101。
  2. 林庭宇(2021)。趨勢教育基金會之「愛是我們的嚮導」詩劇對楊牧〈春歌〉詩文本的視聽覺修辭詮釋。臺灣詩學學刊,38,61-90。
  3. 劉正忠(2017)。傾訴・換位・抽離―瘂弦的複合式抒情。臺大中文學報,59,193-254。
  4. 劉正忠(2019)。漢字詩學與當代漢詩:從葉維廉到夏宇。中山人文學報,46,31-58。
  5. 奚密(2020)。鐫琢之名:楊牧詩中的希臘與羅馬。臺灣文學學報,37,3-35。
  6. 張松建(2017)。詩史之際 楊牧的「歷史意識」與「歷史詩學」。中外文學,46(1),111-145。
  7. 鄭慧如(2020)。敘述的抽象化:論楊牧詩。臺灣文學學報,37,37-68。
  8. 鄭毓瑜(2019)。仰首看永恆-《奇萊前(後)書》中的追憶與抵抗。政大中文學報,32,5-33。
  9. 鄭智仁(2012)。寧靜致和—論楊牧詩中的樂土意識。臺灣詩學學刊,20,127-160。
  10. (2020)。初心、尋索與記憶:論楊牧《奇萊後書》的主題表現與詩學理論。臺北教育大學語文集刊,37,127-129+131。
  11. (2023)。葉珊對中國古典的承繼與革創。北市大語文學報,二十九,6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