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莊子與羅蘭巴特的旦暮相遇─語言、權力、遊戲、歡怡

并列篇名

The Unlikely Meeting between Roland Barthes and Zhuangzi: Language, Power, Game, and Pleasure

DOI

10.6281/NTUCL.2012.37.02

作者

賴錫三(His-San Lai)

关键词

莊子 ; 羅蘭巴特 ; 語言 ; 權力 ; 遊戲 ; 快樂 ; 文本 ; Zhuangzi ; Roland Barthes ; language ; power ; game ; text ; deconstruction

期刊名称

臺大中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37期(2012 / 06 / 01)

页次

39 - 87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莊子對於弔詭之夢的解答之鑰,在於看清主體同一性的虛妄,若真知主體裂變之實相,才是真知大覺,那麼不管日常還是作夢的主體,皆同為名言妄執之產物,本相都是如夢如幻。唯有觀照主體自我的變化流行之實然,方能參與弔詭而不迷,甚至遊戲其間而歡怡,莊子便是這樣大覺的智者,而千年後遲遲來到的巴特亦如是,兩者在千年後的相遇,可視為莊子期待的相遇,如此,筆者歌頌兩者在文學力量、文本空間中,有了一場超越時空的「旦暮遇之」,本文正以分解這古今相遇的內容為緣起。分析的關鍵在於:語言、權力、主體的糾纏共生之結構,以及如何從語言網羅的權力支配中,得其逍遙與快樂。對莊子言,重點在「入遊其樊而無感其名」,而巴特則強調「在權勢之中活出權勢之外」,兩者都認為人無所逃於錯綜複雜的符號編碼,人的自由快樂之道並不在於逃離語言之外,而是在語言之中遊戲語言的庖丁解牛之能耐。巴特所歌頌的文學符號學之否定性力量,實相契於莊子卮言遊戲之去固定化作用,兩者都認為透過語言遊戲所拼貼而成的文本空間,實乃處處留下空隙、可以遊刃有餘的流通管道,在此,權力受到批判、語言得以解構、自我找到自由。

英文摘要

The article attempts to involve Zhuangzi and Roland Barthes in an encounter that transcends time and space and takes place in their textual space through the power of words. The core of this meeting is language, power, the tangle of the things derived from the subject, and the way to obtain liberation and happiness from the power distribution in language. For Zhuangzi, the point is ”ru you qi fan er wu gan qi ming” (entering and roaming in an enclosure without sensing it), and for Barthes, it lies in ”entry into a place that we can strictly term outside the bounds of power.” They both believe that people cannot escape from the intricate symbol system, and that the path to freedom and happiness is not to escape from the language system but to master it. The power of the symbols in literature that Barthes praises matches the deconstructive effects of Zhangzi's goblet words; the compact textual world constructed with words is actually full of space to them. Here, power is criticized, language is deconstructed, and the self is freed.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賴錫三(2010)。從《老子》的道體隱喻到《莊子》的體道敘事─由本雅明的說書人詮釋莊周的寓言哲學。清華學報,新40(1)
    連結:
  2. 賴錫三(2010)。論惠施與莊子兩種思維差異的自然觀。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7(2)
    連結:
  3. 龔卓軍(2008)。庖丁手藝與生命政治:評介葛浩南《莊子的哲學虛構》。中國文哲研究通訊,18(4)
    連結:
  4. 宋朱熹(1999)。周易本義。臺北:大安出版社。
  5. 晉陶潛、楊勇校箋(1999)。陶淵明集校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6. 清王夫之(1984)。莊子通‧莊子解。臺北:里仁書局。
  7. 清郭慶藩輯(1985)。莊子集釋。臺北:華正書局。
  8. 卡西勒、于曉譯(1994)。語言與神話。臺北:桂冠圖書公司。
  9. 卡西勒、甘陽譯(1994)。人論。臺北:桂冠圖書公司。
  10. 卡勒爾、方謙譯(2001)。羅蘭‧巴特。臺北:桂冠圖書公司。
  11. 何乏筆。修養與批判:跨文化視野中的晚期傅柯
  12. 克莉斯蒂娃、彭仁郁譯(2003)。恐怖的力量。臺北:桂冠圖書公司。
  13. 波德里亞、車槿山譯(2006)。象徵交換與死亡。南京:譯林出版社。
  14. 威廉‧詹姆斯、蔡怡佳譯、劉宏信譯(2001)。宗教經驗之種種。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5. 夏可君(2010)。莊子思想的餘讓姿態與批判的可能性。莊子與跨文化批判研討會,臺北:
  16. 夏可君(2007)。幻像與生命─《莊子》的變異書寫。上海:學林出版社。
  17. 畢來德、宋剛譯(2009)。莊子四講。北京:中華書局。
  18. 廖炳惠(1995)。洞見與不見─晚近文評對莊子的心讀法。解構批評論集,臺北:
  19. 賴錫三(2010)。論先秦道家的自然觀:重建一門具體、活力、差異的物化美學。文與哲,16
  20. 賴錫三(2011)。論道家的逍遙美學─與羅蘭‧巴特的懶惰哲學之對話。當代新道家:多音複調與視域融合,臺北:
  21. 賴錫三(2010)。神話‧變形‧冥契‧隱喻─老莊的肉身之道與隱喻之道。臺大中文學報,33
  22. 羅蘭‧巴特、李幼蒸譯(2004)。寫作的零度。臺北:桂冠圖書公司。
  23. 羅蘭‧巴特、孫乃修譯(2003)。符號禪意東洋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24. 羅蘭‧巴特、屠友祥譯(2009)。文之悅。上海:人民出版社。
  25. 羅蘭‧巴特、莫渝譯(2004)。偶發事件。臺北:桂冠圖書公司。
  26. 羅蘭‧巴特、許薔薔譯、許綺玲譯(2000)。神話學。臺北:桂冠圖書公司。
  27. 羅蘭‧巴特、劉森堯譯(2002)。羅蘭巴特論羅蘭巴特。臺北:桂冠圖書公司。
  28. 羅蘭‧巴特、劉森堯譯(2004)。羅蘭‧巴特訪談錄。臺北:桂冠圖書公司。
  29. 羅蘭‧巴特、懷宇譯(2005)。顯義與晦義。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
被引用次数
  1. 賴錫三(2012)。《莊子》的夢寓書寫與身心修養:魂交、無夢、夢中夢、蝶夢、寫夢。中正漢學研究,19,81-114。
  2. 賴錫三(2012)。身體、氣化、政治批判─畢來德《莊子四講》與〈莊子九札〉的身體觀與主體論。中國文哲研究通訊,22(3),59-102。
  3. 劉滄龍(2014)。身體、隱喻與轉化的力量─論莊子的兩種身體、兩種思維。清華學報,44(2),185-213。
  4. (2018)。《莊子》的童心遊戲、視點轉化、倫理呼喚。文與哲,33,37-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