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越界與回歸:《纂異記》、《瀟湘錄》中小說托寓主題的兩種態度

并列篇名

Border-crossing and Returning: Two Perspectives toward the Fiction Themes in "Zuanyiji" and "Xiauxianru"

DOI

10.6281/NTUCL.2012.38.05

作者

賴信宏(Sin-Hung Lai)

关键词

回歸 ; 越界 ; 瀟湘錄 ; 纂異記 ; 唐傳奇 ; returning ; boundary crossing ; "Zuanyiji" ; "Xiaoxianglu" ; Tang fiction

期刊名称

臺大中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38期(2012 / 09 / 01)

页次

155 - 201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纂異記》、《瀟湘錄》二書在唐人小說中,因包含政治寓言諷刺的性質而別具特色,但前人多無深究其托寓背後的生命關懷,本文試圖透過小說文本的線索,爬梳表面的怪異敘事與政治寄託背後,蘊含深刻的對自我與人世的關懷,此一關懷分別反映在回歸與越界兩個主題上,並從這兩個主題的突顯,指明二書在托寓敘事上所呈現的兩種態度。越界主題,則反映李玫在士子處境的關懷中,透過想像性的越界行爲,擺脫現實的束縛,契接群我認同,並在觀照 他者的互爲主體詮釋中,找尋生命抉擇的道路。回歸主題,特別突出了柳祥在系列故事中,運用變形、精怪故事的敘述框架,闡明一種探原本性的企圖心。據此深化唐人小說研究對作者主體意識的理解。

英文摘要

Among works of Tang fiction, Li Mei's ”Zuanyiji” and Liu Xiang's ”Xiaoxianglu” are specifically characterized by their political concerns, yet the authors' attitudes toward life are scarcely investigated. This study presents their concerns for the lives of themselves and others that are hidden in the themes of their grotesque narratives. The ”boundary-crossing” theme of the ”Zuanyiji” reflects Li's caring about intellectuals, his casting off all restraint with imagination, and his life choices through communal identification. The ”returning” theme in the metamorphoses and supernatural plots of the ”Xiaoxianglu” signifies Liu's consecutive attempts to discover his real nature. With this study, a more thorough comprehension of the authorial consciousness among studies of Tang-dynasty novels is expected.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2000)。唐五代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 宋司馬光修纂(1993)。資治通鑑。臺北:宏業書局。
  3. 宋洪興祖補注(1999)。楚辭補注。臺北:大安出版社。
  4. 宋趙彥衛、傅根清點校(1998)。雲麓漫鈔。北京:中華書局。
  5. 明胡應麟(2001)。少室山房筆叢。上海:上海書店。
  6. 唐牛僧孺、程毅中點校(2008)。玄怪錄。北京:中華書局。
  7. 唐李德裕、傅璇琮校箋、周建國校箋(1999)。李德裕文集校箋。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
  8. 唐羅隱、潘慧惠校注(1995)。羅隱集校注。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9. 晉干寶、李劍國輯注(2006)。新輯搜神記。北京:中華書局。
  10. 漢劉向、王叔岷校箋(1995)。列仙傳校箋。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11. 丹波康賴、高文鑄校注(1996)。醫心方校注。北京:華夏出版社。
  12. 卞孝萱(2001)。唐傳奇新探。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13. 王汝濤(2005)。唐代小說與唐代政治。長沙:岳麓書社。
  14. 王夢鷗(1971)。唐人小說硏究:纂異記與傳奇校釋。臺北:藝文印書館。
  15. 王夢鷗校釋(1983)。唐人小說校釋。臺北:正中書局。
  16. 史蒂文‧科恩、琳達‧夏爾斯、張方譯(1997)。講故事:對敘事虛構作品的理論分析。臺北:駱駝出版社。
  17. 吳在慶(2006)。唐代文士與唐詩考論。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
  18. 吳相洲(2002)。唐詩十三論。北京:學苑出版社。
  19. 李宗為(2003)。唐人傳奇。北京:中華書局。
  20. 李劍國(1998)。唐五代志怪傳奇敘錄。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
  21. 李豐楙(1996)。誤入與謫降─六朝隋唐道教文學論集,臺北:
  22. 李豐楙(2010)。神化與變異:一個「常與非常」的文化思維。北京:中華書局。
  23. 李鵬飛(2008)。中國古代小說「變形」母題的源流及其文學意義。中國古代小說研究,北京:
  24. 李鵬飛(2004)。唐代非寫實小說之類型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5. 阿諾爾德.范熱內普、張舉文譯(2010)。過渡禮儀。北京:商務印書館。
  26. 泰瑞.伊果頓、吳新發譯(1993)。文學理論導讀。臺北:書林出版社。
  27. 高辛勇(1987)。形名學與敘事理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28. 康韻梅(2009)。唐代小說中聚會宴飲賦詩的政治寄寓與歷史情懷。文化視域的融合:第九屆唐代文化國際研討會論文集,:
  29. 康韻梅(1986)。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30. 張伯偉編(2005)。全唐五代詩格彙考。南京:鳳凰出版社。
  31. 張舜徽(2005)。張舜徽集.周秦道論發微。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32. 莫宜佳、韋凌譯(2008)。中國中短篇敘述文學史。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33. 普羅普、賈放譯(2006)。故事形態學。北京:中華書局。
  34. 程國賦(2002)。唐五代小說的文化闡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35. 程毅中(2000)。唐代小說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36. 舒茲、盧嵐蘭譯(1992)。舒茲論文集,臺北:
  37. 黃東陽(2007)。唐五代記異小說的文化闡釋。臺北:秀威資訊科技公司。
  38. 劉苑如(1996)。博士論文(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
  39. 劉寧(2002)。唐宋之際詩歌演變研究─以元白元和體的創作影響為中心。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40. 樂蘅軍(2004)。古典小說散論。臺北:大安出版社。
  41. 蔡英俊(2001)。中國古典詩論中「語言」與「意義」的論題─「意在言外」的用言方式與「含蓄」的美典。臺北:學生書局。
  42. 魯迅輯錄(1999)。魯迅輯錄古籍叢編。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43. 謝明勳(1987)。碩士論文(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被引用次数
  1. 鄧郁生(2017)。蚍蜉之喻與歷史殷鑑:《纂異記‧徐玄之》諷喻書寫試析。東吳中文學報,33,23-53。
  2. 鄧郁生(2021)。《瀟湘錄.楚江漁者》對隱逸課題之表述。成大中文學報,74,95-131。
  3. 黃東陽(2016)。《纂異記》所表述「自我實現」中之文人意識。興大中文學報,39,79-107。
  4. 王志浩(2019)。中晚唐傳奇集所見政治危機與秩序重構。臺大中文學報,66,4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