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胛骨綴合十五則

并列篇名

Fifteen Oracle Bone Inscriptions on Conjoined Scapulae

DOI

10.6281/NTUCL.2012.39.01

作者

張宇衛(Yu-Wei Chang)

关键词

卜辭 ; 胛骨 ; 賓組 ; 黃組 ; 綴合 ; divination inscriptions ; scapula ; Bin Group ; Huang Group ; conjoin

期刊名称

臺大中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39期(2012 / 12 / 01)

页次

1 - 33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今所見商代甲骨卜辭,基本以刻在龜甲、胛骨為主。本文以胛骨為範圍,共綴合十五則,其中四則屬第一期的賓組卜辭;另十一則歸於第五期的黃組卜辭,內容涉及卜旬,以及田獵的材料。而十五則中,二則是在前人的基礎上再行加綴,其餘則為本文新綴。

英文摘要

This article interprets fifteen divination writings incised in conjoined animals' scapulae, two of which are pieced together by former scholars and the other thirteen by the author. Four of the writings belong to the Bin Group of the First Phase, which covers the reign of King Wu Ding; the other eleven belong to the Huang Group of the Fifth Phase, which covers the reign of Emperors Yi and Xin. These divination inscriptions predict the results of hunting activities and the activities' influences on the balance of nature within the following ten days. Animals' scapulae and tortoise plastrons are the two primary materials of the Shang Dynasty oracle bones unearthed so far.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魏慈德(2003)。說卜辭「某芻于某」的句式。東華漢學,2003(1),323-332。
    連結:
  2. 林宏明:〈甲骨新綴二例〉,先秦史研究室,2009年9月13日。
  3. 胡光煒:《甲骨文例》,廣州:國立中山大學語言歷史研究所,1928年。
  4. 維基百科「狼」字條:http://zh.wikipedia.org/wiki/%E7%8B%BC。
  5. 林宏明:〈甲骨新綴第333-334例〉,先秦史研究室,2012年4月17日。
  6. 董作賓:〈甲骨文斷代研究例〉,《慶祝蔡元培先生六十五歲論文集》,南京: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33-1934年,頁323-424。
  7. 單育辰:〈說「狐」、「狼」——「甲骨文所見的動物」之二〉,上海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2008年11月4日。
  8. 胡厚宣:〈釋茲用茲御〉,《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8本第4分 (1939年),頁467-484。
  9. 于省吾編(1996)。甲骨文字詁林。北京:中華書局。
  10. 中國國家博物館編(2007)。中國國家博物館館藏文物研究叢書.甲骨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1. 王國維(2004)。觀堂集林。北京:中華書局。
  12. 王襄(2000)。簠室殷契類纂。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13. 朱鳳瀚(2002)。[難字,請見原文]公盨銘文考釋。中國歷史文物,2002(6),13-27。
  14. 何樹環(2004)。[難字,請見原文]公盨銘文新詮。文與哲,5,433-454。
  15. 吳其昌(2008)。殷虛書契解詁。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
  16. 宋華強(2011)。釋甲骨文的「戾」和「體」。語言學論叢,43,338-351。
  17. 宋鎮豪編、趙鵬編、馬季凡編(2011)。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藏甲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8. 李孝定(1991)。甲骨文字集釋。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19. 李零(2002)。論[難字,請見原文]公盨發現的意義。中國歷史文物,2002(6),35-45。
  20. 李學勤(1982)。殷代地理簡論。臺北:木鐸出版社。
  21. 李學勤(2002)。論[難字,請見原文]公盨及其重要意義。中國歷史文物,2002(6),4-12+89。
  22. 李鍾淑、葛英會(2008)。北京大學珍藏甲骨文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3. 沈培(1992)。殷墟甲骨卜辭語序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
  24. 沈寶春(1997)。甲骨文[難字,請見原文]字說新解。第三屆國際中國古文字學研討會論文集,香港:
  25. 周本良(1999)。殷墟卜辭「苜」字用法縷析。古文字研究,北京:
  26. 周鳳五(1973)。說猾。中國文字,47,1-13。
  27. 周鳳五(2003)。遂公盨銘初探。華學
  28. 邱德修(2003)。西周遂公盨銘新探。第一屆應用出土資料國際學術研討錢論文集,苗栗:
  29. 姚萱(2006)。殷墟花園莊東地甲骨卜辭的初步研究。北京:?裝書局。
  30. 段振美編(2008)。殷墟甲骨輯佚。北京:文物出版社。
  31. 唐蘭(2000)。天壤閣甲骨文存并考釋。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32. 唐蘭(1980)。說周昭王時代的青銅器銘刻。古文字研究,北京:
  33. 商承祚(2000)。殷虛文字類編。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34. 常玉芝(1994)。甲骨綴合新補。殷都學刊,1994(1),7-11。
  35. 張玉金(2003)。論甲骨文中的御字句的單動句。古漢語研究,2003(3),41-47。
  36. 張宇衛(2012)。卜辭「冎凡ㄓ疾」再探。第二十三屆中國文字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中:
  37. 張亞初(1989)。古文字分類考釋論稿。古文字研究,北京:
  38. 張秉權(1972)。殷虛文字兩丙編考釋。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
  39. 張政烺(1983)。殷契苜字說。古文字研究,北京:
  40. 張政烺(1965)。釋甲骨文俄、隸、蘊三字。中國語文,1965(4),296-297+335。
  41. 許進雄(1972)。明義士收藏甲骨釋文篇。多倫多:加拿大皇家安大略博物館出版。
  42. 許進雄(1968)。殷卜辭中五種祭祀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文學院。
  43. 連劭名(1981)。甲骨文「苜、[難字,請見原文]」及相關的問題。北京大學學報,8,56-59。
  44. 郭沫若(1983)。卜辭通纂。北京:科學出版社。
  45. 郭沫若(1982)。郭沫若全集。北京:科學出版社。
  46. 郭沫若(1971)。殷契粹編。臺北:大通書局。
  47. 陳年福(1996)。卜辭御字句型試析。古漢語研究,1996(2),26-28。
  48. 陳英傑(2008)。燹公盨銘文再考。語言科學,2008(1),63-77。
  49. 陳夢家(1988)。殷虛卜辭綜述。北京:中華書局。
  50. 馮時(2003)。[難字,請見原文]公盨銘文考釋。考古,2003(5),447-456。
  51. 楊樹達(2007)。積微居甲文說。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52. 葉玉森(1966)。殷虛書契前編集釋。臺北:藝文印書館。
  53. 裘錫圭(2002)。[難字,請見原文]公盨銘文考釋。中國歷史文物,2002(6),13-27。
  54. 裘錫圭(2003)。釋「厄」。紀念殷墟甲骨文發現一百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北京:
  55. 裘錫圭(1972)。讀安陽新出土的牛胛骨及其刻辭。考古,1972(5),43-45。
  56. 裘錫圭(1992)。釋「柲」。古文字論集,北京:
  57. 裘錫圭(2002)。從殷墟卜辭的「王占曰」說到上古漢語的宵談對轉。中國語文,2002(1),70-76。
  58. 雷煥章(1985)。法國所藏甲骨錄。臺北:光啟出版社。
  59. 聞宥(1985)。聞宥論文集,北京:
  60. 劉源(2005)。讀《殷墟花園莊東地甲骨》。博覽群書,2005(1),41-45。
  61. 蔡哲茂(1999)。甲骨綴合集。臺北:
  62. 鄭傑祥(1994)。商代地理概論。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63. 鄭繼娥(2007)。甲骨文祭祀卜辭語言研究。成都:巴蜀書社。
  64. 濮茅左編(2009)。上海博物館藏甲骨文字。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65. 鍾柏生(1989)。殷商卜辭地理論叢。臺北:藝文印書館。
  66. 魏慈德(2006)。殷墟花園莊東地甲骨卜辭研究。臺北:臺灣古籍出版社。
  67. 羅振玉(1981)。殷虛書契考釋。臺北:藝文印書館。
  68. 饒宗頤(1959)。殷代貞卜人物通考。香港:香港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