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豳風〉傳統《詩》說與周公形象

并列篇名

The Rendition of the Duke of Zhou in "Odes of Bin"

DOI

10.6281/NTUCL.2013.40.01

作者

彭美玲(Mei-Ling Peng)

关键词

詩經 ; 豳風 ; 周公 ; 清華簡 ; 逸周書 ; Classic of Poetry ; Odes of Bin ; Duke of Zhou ; Tsinghua Bamboo Slips ; "Yi Zhou Shu"

期刊名称

臺大中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40期(2013 / 03 / 01)

页次

1 - 53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今本《詩經》305篇中,〈豳風〉七篇獨具特殊意義與地位,傳統《詩》說均目之為與周公有關的詩作。其位居十五〈國風〉之末,與〈風〉詩之首的二〈南〉遙相對應,其下則啟二〈雅〉三〈頌〉,篇次安排似別有深意。〈豳〉詩尤以〈七月〉最富盛名,一般多認為是周公追述先豳王業的作品,其下尚有〈鴟鴞〉、〈東山〉、〈破斧〉、〈伐柯〉、〈九罭〉及〈狼跋〉六首,亦皆與周公生涯事蹟深相關涉。本文考索前代〈豳風〉《詩》說,董理大要,以標立其間所反映的周公形象。〈七月〉見其重視農政,心繫民生;〈鴟鴞〉見其忍垢含辛,仔肩至重;〈東山〉見其久歷戎馬,與士卒同情共感;〈破斧〉見其為國征戰,克難扶傾;〈伐柯〉見其秉心忠直,終無損於疑謗,周王設宴禮迎,君臣重修舊好;〈九罭〉見其深孚眾望,人心同所歸趨;〈狼跋〉見其飽經憂患,終不減聖哲氣度。重檢〈豳風〉一過,可領略《詩序》「史說《詩》」特有其系統性,尤能投射周公的生涯傳奇和儀型典範。附帶言之,學界於「周公稱王」與否的爭論猶存。自今而後,除結合近年新出清華簡的相關研究外,吾人亦應重視《逸周書》的重新解讀,希望借助新材料、新詮述,對於傳統經說、史論中的周公,能賦予更豐實的形象意涵。

英文摘要

The seven pieces of ”Odes of Bin” in ”Classic of Poetry” celebrate the achievement of the Duke of Zhou. They are the last of the fifteen pieces in ”Airs of the States” and echo the first pieces of ”Odes of Zhou and Shao”, and are followed by ”Odes of the kingdom” and ”Odes of the temple and the altar.” The most well-known poem in ”Bin” is ”The Seventh Month,” a piece by the Duke of Zhou about the achievement of the predecessor. The rest of the pieces, ”Owl,” ”The Hills of the East,” ”Broken Axes,” ”Hewing Ax Handle,” ”Nine-Bag Net,” and ”The Wolfs Trample,” are about the life of the Duke of Zhou. This paper seeks to examine the life and image of the Duke of Zhou by means of a close reading of ”Odes of Bin.” ”The Seventh Month” shows his concern for agriculture and the well-being of the people. ”Owl” is about how he overcomes challenges and difficulties. In ”The Hills of the East,” he fights with soldiers and forms deep bonds with them. ”Broken Axes” talks about how he leads battles and retrieves lost territories for Zhou. ”Hewing Ax Handle” shows how his integrity wins the trust of the ruler. ”Nine-Bag Net” is about how he is well liked and respected by the people. ”The Wolfs Trample” shows how he endures hardship and adversity as a saint. The approach of ”Shi Xu” is to tell history through poems. The legendary life of the Duke of Zhou works as the prime example. Critics are divided on whether the Duke of Zhou ends up as the ruler. The newly found materials and recent studies like the Tsinghua Bamboo Slips as well as the re-examination of ”Yi Zhou Shu” would help achieve a more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the Duke of Zhou.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彭美玲(2012)。〈豳風.七月〉「女心傷悲」解─《詩經》詮釋史的個案考察。臺大中文學報,36,65-116。
    連結:
  2. (1983)。清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3. (1983)。清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4. (1983)。清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5. (1983)。清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6. (2006)。清文津閣《四庫全書》。北京:北京商務圖書館。
  7. (2000)。四庫未收書輯刊。北京:北京出版社。
  8. (1982)。四部備要。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9. (2000)。四庫未收書輯刊。北京:北京出版社。
  10. (1983)。清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1. (1995)。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2. (1983)。清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3. (1995)。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4. (1995)。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5. (1983)。清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6. (1995)。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7. 徐中舒:〈豳風說─兼論詩經為魯國師工歌詩之底本〉,《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 6 本第 4 分(1936 年)。
  18. (1983)。清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 (1995)。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 (1995)。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1. (1995)。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2. (1995)。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3. (1983)。清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24. (1983)。清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25. (1983)。清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26. (1985)。通志堂經解。臺北:漢京文化公司。
  27. (1995)。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8. (1995)。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9. (1983)。清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30. (1983)。清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31. (1983)。清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32. (2004)。中國詩話珍本叢書。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33. (1985)。通志堂經解。臺北:漢京文化公司。
  34. (1983)。清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35. (1983)。清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36. (1983)。清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37. (1995)。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8. (1969)。通志堂經解。臺北:大通書局。
  39. (1995)。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40. (1969)。景紫堂全書。臺北:藝文印書館。
  41. (1995)。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42. (2003)。詩經要籍集成。北京:學苑出版社。
  43. (2000)。四庫未收書輯刊。北京:北京出版社。
  44. (1995)。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45. (1985)。通志堂經解。臺北:漢京文化公司。
  46. 宋朱熹(1991)。詩集傳。臺北:中華書局。
  47. 宋蔡沈(1980)。書經集傳。臺北:世界書局。
  48. 宋黎靖德(1999)。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
  49. 宋戴溪(1984)。續呂氏家塾讀詩記。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50. 宋嚴粲(1960)。詩緝。臺北:廣文書局。
  51. 明郝敬(1984)。毛詩原解。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52. 後晉劉昫(2000)。舊唐書。臺北:鼎文書局。
  53. 唐孔穎達(1955)。尚書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
  54. 唐孔穎達(1955)。禮記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
  55. 唐孔穎達(1955)。毛詩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
  56. 唐孔穎達(1955)。左傳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
  57. 唐孔穎達(1955)。周易正義。臺北:藝文印書館。
  58. 唐房玄齡(1995)。晉書。臺北:鼎文書局。
  59. 唐賈公彥(1955)。周禮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60. 唐賈公彥(1955)。儀禮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61. 清方玉潤(1981)。詩經原始。臺北:藝文印書館。
  62. 清王先謙(1977)。荀子集解。臺北:世界書局。
  63. 清王聘珍(1987)。大戴禮記解詁。臺北:漢京文化公司。
  64. 清王鳴盛(1979)。蛾術編。臺北:鼎文書局。
  65. 清宋翔鳳(1986)。過庭錄。北京:中華書局。
  66. 清俞樾(1970)。古書疑義舉例。臺北:世界書局。
  67. 清段玉裁(1983)。說文解字注。臺北:漢京文化公司。
  68. 清胡承珙(1999)。毛詩後箋。合肥:黃山書社。
  69. 清秦蕙田(1994)。五禮通考。臺北:聖環書局。
  70. 清馬國翰(2001)。玉函山房輯佚書。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
  71. 清馬瑞辰(2004)。毛詩傳箋通釋。北京:中華書局。
  72. 清張履祥(2002)。楊園先生全集。北京:中華書局。
  73. 清曹寅編(1999)。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
  74. 清陳玉樹(1989)。毛詩異文箋。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75. 清陳立(1994)。白虎通疏證。北京:中華書局。
  76. 清陳奐(1979)。詩毛氏傳疏。臺北:廣文書局。
  77. 清陳壽祺輯校(2010)。尚書大傳。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
  78. 清趙翼(1977)。廿二史札記。臺北:華世出版社。
  79. 清魏源(1989)。詩古微。長沙:岳麓書社。
  80. 漢司馬遷(1977)。史記。臺北:啟業書局。
  81. 艾爾曼(2010)。經學科舉文化史─艾爾曼自選集。北京:中華書局。
  82. 余嘉錫(1984)。世說新語箋疏。臺北:華正書局。
  83. 呂廟軍(2012)。周公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
  84. 李守奎(2012)。清華簡《周公之琴舞》與周頌。文物,2012(8),72-76。
  85. 李軍(2011)。20 世紀 90 年代以來《詩經.豳風》研究綜述。廈門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1(1),62-68。
  86. 李莉(2010)。碩士論文(碩士論文)。河南大學。
  87. 李學勤(2010)。清華簡九篇綜述。文物,2010(5)
  88. 李學勤(2011)。由清華簡《金縢》看周初史事。中國經學,桂林:
  89. 杜正勝(1979)。周代城邦。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90. 周策縱(1969)。〈破斧〉新詁─《詩經》研究之一。新加坡:新社。
  91. 屈萬里(1983)。尚書集釋。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92. 屈萬里(1969)。尚書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93. 屈萬里(1983)。詩經詮釋。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94. 岡元鳳(2002)。毛詩品物圖考。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
  95. 胡厚宣、胡振宇(2003)。殷商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96. 徐芹庭(2010)。焦氏易林新注。北京:中國書店。
  97. 曹建國(2009)。金文嘏詞與《詩》篇斷代。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49
  98. 許倬雲(1994)。西周史。上海:三聯書店。
  99. 陳子展(1992)。詩經直解。臺北:書林出版公司。
  100. 陳俊民校編(2000)。朱子文集。臺北:德富文教基金會。
  101. 傅亞庶(2011)。孔叢子校釋。北京:中華書局。
  102. 勞榦(2006)。古代中國的歷史與文化。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103. 彭美玲(2002)。君子與容禮─儒家容禮述義。臺大中文學報,16,1-48。
  104. 程元敏(1975)。論尚書大誥諸篇「王曰」之王非周公自稱(下)。孔孟學報,29,157-181。
  105. 程元敏(1974)。論尚書大誥諸篇「王曰」之王非周公自稱(上)。孔孟學報,28,113-138。
  106. 程俊英、蔣見元(1996)。詩經注析。北京:中華書局。
  107. 黃玲(2007)。碩士論文(碩士論文)。廣西師範大學。
  108. 黃懷信(2011)。清華簡〈金縢〉校讀。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11(3),25-28。
  109. 黃懷信、張懋鎔、田旭東(1995)。逸周書彙校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10. 楊朝明(2008)。《逸周書》所見滅商之前的周公。河南科技大學學報.社科版,26(1),16-24。
  111. 楊寬(1999)。西周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12. 廖名春(2010)。清華簡與《尚書》研究。文史哲,2010(6),120-125。
  113. 劉光勝(2010)。由清華簡談文王、周公的兩個問題。東岳論壇,31(5),97-101。
  114. 劉起釪(1991)。古史續辦。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15. 劉國忠(2011)。從清華簡《金縢》看傳世本《金縢》的文本問題。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4),40-43。
  116. 閻振益、鍾夏(2000)。新書校注。北京:中華書局。
  117. 顧頡剛(1970)。古史辨。臺北:明倫出版社。
被引用次数
  1. 林葉連(2020)。論周公與《詩經》的關係。漢學研究集刊,31,1-47。
  2. (2017)。論鄭玄對「周公居東」說的詮釋——內在理路與情境解經的分析。經學研究集刊,二十二,37-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