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屈原為什麼抒情

并列篇名

Why Does Chu Yuan Write Lyrics?

DOI

10.6281/NTUCL.2013.40.03

作者

楊儒賓(Ru-Bin Yang)

关键词

抒情 ; 無情 ; 心術 ; 情實 ; 屈原 ; 郭店楚簡 ; lyric ; no emotion ; Xin shu ; essential ; Chu Yuan ; Guodian Chu Slips

期刊名称

臺大中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40期(2013 / 03 / 01)

页次

101 - 144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抒情」一詞出自屈原作品,此詞語在屈賦中的意義和今日所用lyric之譯語的「抒情」,語意相當。屈賦不但為中國的抒情傳統奠下了基礎,也立下了標準。他的作品還反映了戰國中期以後有關「性」、「情」關係的爭辯史,屈原支持一種表現理論的性情論。他的立場和戰國儒家(尤其是子思學派)的觀點較接近,由於他在楚國活動的時間,子思學派的思想在楚都很流行,屈原很自覺地將個人的情感和思想的認知結合在一起,並透過詩歌表達出來。屈賦可視為戰國性情論的結晶,其作品兼具思想史與文學史意義。

英文摘要

The term ”shu qing” [抒情], first found in Chu Yuan's works, can be translated as ”lyric.” It is Chu Yuan who lays the foundation of Chinese lyrics and establish it as a genre. His works reflect the debate on ”Xing” [性] and ”Qing” [情] in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Chu Yuan himself supports the ”Xing-Qing theory” -one kind of expression theory. His standpoint was close to Confucianism, especially the school of Zi Si [子思] which was very popular in Chu [楚]. Chu Yuan integrates emotions and thoughts in his lyrics, which showcase the ”Xing-Qing theory” create profound impact on Chinese philosophy and literature.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莊錦章(2010)。莊子與惠施論「情」。清華學報,新 40(1),21-45。
    連結:
  2. (1998)。錢賓四先生全集。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3. 清阮元校勘(1989)。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4. 戰國鬼谷子、南朝陶弘景注(1975)。鬼谷子。臺北:廣文書局。
  5. Eifring, Halvor(ed.)(2004).Love and Emotion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Literature.Leiden, the Netherlands:Brill NV.
  6. Eliade, M.(1974).Shamanism.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7. Graham, A. C.(1986).Studies in Chinese philosophy & philosophical literature.Singapore:The Institute of East Asian Philosophies.
  8. Marks, Joel(ed.),Ames, Roger T.(ed.)(1995).Emotions in Asian Thought.Alba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9. 川合康三、蔡毅譯(1998)。中國的自傳文學。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10. 艾略特、杜國清譯(1983)。詩的效用與批評的效用。臺北:純文學出版社。
  11. 余蓮、卓立譯(2006)。淡之頌:論中國思想與美學。臺北:桂冠圖書公司。
  12. 林庚(1955)。中國文學簡史。上海:上海文藝聯合出版社。
  13. 姜亮夫(1974)。屈原賦校注。臺北:華正書局。
  14. 張光直(1983)。中國青銅時代。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15. 陳世驤(1972)。中國的抒情傳統。陳世驤文存,臺北:
  16. 彭毅(1999)。楚辭詮微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17. 馮友蘭(1991)。中國哲學史新編。開封:河南人民出版社。
  18. 黃中模編(1987)。屈原問題論爭史稿。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19. 楊儒賓(2003)。巫風籠罩下的性命之學─屈原作品的思想史意義。第四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中:
  20. 廖序東(1995)。楚辭語法研究。北京:語文出版社。
  21. 福永司光(1970)。大人賦の思想的系譜─辭賦の文學と老莊の哲學。東方學報,41,97-126。
  22. 劉綱紀(1990)。楚藝術美學五題。文藝研究,1990(04),81-96。
  23. 錢鍾書(1979)。管錐編。北京:中華書局。
  24. 龐樸(2001)。「仁」字臆斷─從出土文獻看仁字古文和仁愛思想。尋根,2001(1),4-8。
被引用次数
  1. 許愷容(2020)。放逐/反放逐:重探〈屈原賈生列傳〉合傳意義與「發憤著書」說。思與言:人文與社會科學期刊,58(1),213-256。
  2. 黃忠慎(2017)。王靜芝《詩經通釋》析評。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文學院學報,14&15,1-26。
  3. 廖棟樑(2017)。哀歌:論〈九章〉的情感書寫。彰化師大國文學誌,35,1-36。
  4. 林素娟(2015)。以詩詮禮─先秦禮儀中《詩》所開顯的感通、達類與修身、倫理實踐。清華學報,45(4),519-558。
  5. 林素娟(2017)。由「中和」之音與「遺音」探討秦漢樂教思想。臺大中文學報,58,1-50。
  6. 吳冠宏(2017)。從《論語》論詩到《論語》中的一首詩―試論張亨先生兩個詮釋案例及其學術意義。臺大中文學報,57,301-334。
  7. 吳旻旻(2018)。想「象」-重讀張衡〈思玄賦〉。清華中文學報,20,113-158。
  8. 鍾秩維(2020)。抒情與本土-「世界中」的台灣文學及其時空關係。臺灣文學研究學報,30,189-235。
  9. (2013)。詩─禮─樂的「性與天道」論。中正漢學研究,21,15-42。
  10. (2015)。從「姿」到「[難字,請見原文](之)」─由「力動往復」詮釋陳世驤的詩說。清華學報,45(1),7-33。
  11. (2016)。抒情主義與現代《楚辭》研究-梁啟超、梁宗岱與李長之。人文中國學報,22,125-170。
  12. (2016)。政治與抒情—從黃燮清到唐滌生的《帝女花》。中國文學學報,7,131-151。
  13. (2024)。從〈性自命出〉與〈離騷〉、〈九章〉的對讀重詮屈原「余之中情」。國文學報,75,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