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
《漢書.五行志》之創制及其相關問題
|
并列篇名
|
"The Treatise on the Five Elements of Han Shu": Anomalies Theories
|
DOI
|
10.6281/NTUCL.2013.40.04
|
作者
|
黃啟書(Chi-Shu Huang)
|
关键词
|
班固 ; 《漢書》 ; 《洪範五行傳》 ; 災異 ; 五行 ; Ban Gu ; "Han Shu" (History of the Former Han) ; "Hongfan wuxing zhuan" ; anomalies (zaiyi) ; five elements (wuxing)
|
期刊名称
|
臺大中文學報
|
卷期/出版年月
|
40期(2013 / 03 / 01)
|
页次
|
145
-
147+149-195
|
内容语文
|
繁體中文
|
中文摘要
|
《漢書.五行志》是記錄漢代災異學說最重要的材料,其體例與內容取捨,更反映了災異學發展的關鍵。本文主要比較《史記》、《漢書》成書時之災異說發展,並分析〈五行志〉對前人之承襲與修訂,以及〈五行志〉與東漢學術、政治之關係。主要意見如下:《史記》撰作時尚未有創制災異、五行志的相當條件。但至劉向、劉歆父子著成《洪範五行傳論》後,則為班固纂〈志〉提供最為重要的基石。班固對〈五行志〉的命名,更肯定了《洪範五行傳》在災異學價值,相較之下則降低了董仲舒的影響。〈五行志〉除了董仲舒之外,雖還提及谷永等人。但真正的主幹則是向、散父子,以及京房《易傳》。因此在體例上,基本是因襲劉向《洪範五行傳論》,將五行五事分立。又採取「集合上古以來歷春秋六國至秦漢符瑞災異之記,推迹行事,連傳禍福,著其占驗,比類相從」的方式陳述。此外,班固又取捨向、歆之間,調整五行五事對應項目,並對董仲舒、劉向與劉歆三人對於災異事件詮釋的異同,加以並存。大量徵引京房《易傳》,則正顯示對於災異學說發展過程上的滲透與演變。雖東漢讖緯大興,班固亦深受其影響。但因〈五行志〉主要作者與取材文獻,多在讖緯末起之時,是以〈志〉中罕見讖緯之言。東漢揚雄、桓譚、王充以來,已出現非斥虛妄之學風。惟〈五行志〉對於災異項目與法則,日益客觀精確,當受劉歆影響。至於學者多有推測〈五行志〉著述意圖者,大體此〈志〉旨在承繼前人災異著作,統整會通西漢災異說於一編,以明其流變。其儆於學者因倡言災異而罹禍,故仍主張宜彰明天人之道,而輕占候小數。然以〈五行志〉材料所及,仍不免流於瑣碎、附會,故屢為後人所非議。但就探究西漢天人之學而論,仍具有無可取代之史學價值。
|
英文摘要
|
”The Treatise on the Five Elements of Han Shu” is the most important record about the anomalies theories in Han dynasty. Ban Gu demonstrates the development of anomalies theories by juxtaposing different views from several sources, based on which he changes the standpoint of anomalies theories. This paper seeks to examine how Ban Gu comes to write the ”Treatise on the Five Elements”, to form its generic style and annotation system.
|
主题分类
|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
参考文献
|
-
郜積意(2008)。論三卷本《京氏易傳》,兼及京房的六日七分說。中國文哲研究集刊,33
連結:
-
黃啟書(2007)。試論劉向災異學說之轉變。臺大中文學報,26
連結:
-
黃啟書(2007)。試論劉向、劉歆《洪範五行傳論》之異同。臺大中文學報,27
連結:
-
(1979)。王鳴盛讀書筆記十七種。臺北:鼎文書局。
-
(1959)。二十五史補編。臺北:臺灣開明書店。
-
西漢司馬遷(1974)。史記。臺北:洪氏出版社。
-
宋歐陽修(1980)。新唐書。臺北:鼎文書局。
-
東漢桓譚、朱謙之校輯(2009)。新輯本桓譚新論。北京:中華書局。
-
東漢班固(1991)。漢書。臺北:鼎文書局。
-
南朝宋范曄(1978)。後漢書。臺北:洪氏出版社。
-
南朝梁沈約(1975)。宋書。臺北:洪氏出版社。
-
春秋左丘明(1983)。國語。臺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
-
唐許敬宗(1969)。文館詞林。東京:古典研究會。
-
唐魏徵(1974)。隋書。臺北:洪氏出版社。
-
清王先謙(1975)。漢書補注。臺北:新文豐出版社。
-
清皮錫瑞(1983)。經學歷史。臺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
-
清李道平、潘雨廷點校(1994)。周易集解纂疏。北京:中華書局。
-
清紀昀(1979)。四庫全書總目。臺北:藝文印書館。
-
清浦起龍(1980)。史通通釋。臺北:里仁書局。
-
清陳立(1982)。公羊義疏。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
清陳立、吳則虞點校(1994)。白虎通疏證。北京:中華書局。
-
清黃奭(1972)。黃氏逸書考。臺北:藝文印書館。
-
清趙翼(1990)。廿二史劄記。北京:中國書店。
-
清鍾文烝、駢宇騫點校、郝淑慧點校(1996)。春秋穀梁經傳補注。北京:中華書局。
-
清蘇輿、鍾哲點校(1992)。春秋繁露義證。北京:中華書局。
-
王利器(1997)。新語校注。北京:中華書局。
-
石光瑛(2001)。新序校釋。北京:中華書局。
-
伊藤計(1979)。董仲舒の災異説:高廟園災對という上奏文を中心にして。集刊東洋學,41
-
向燕南(2000)。論匡正漢主是班固撰述《漢書.五行志》的政治目的。河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3(1)
-
安居香山、中村璋八(1967)。重修緯書集成。東京:明德出版社。
-
江素卿(2005)。從《漢書.五行志》論西漢春秋學特色。文與哲,7
-
江乾益(2003)。《漢書.五行志》中之災異說探論。興大中文學報,15
-
余嘉錫(1965)。四庫提要辨證。臺北:藝文印書館。
-
吳青(1995)。災異與漢代社會。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5(03)
-
吳從祥(2007)。從《漢書.五行志》看劉歆的災異觀。殷都學刊,2007(1)
-
吳從祥(2010)。論讖緯對《漢書》的影響。紹興文理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30(5)
-
呂世浩(2010)。從《史記》到《漢書》─轉折過程與歷史意義。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
汪春泓(2004)。文史探真。北京:昆侖出版社。
-
汪榮寶、陳仲夫點校(1997)。法言義疏。北京:中華書局。
-
周天游(1986)。八家後漢書輯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屈萬里(1984)。先秦漢魏易例述評。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
屈萬里(1984)。尚書集釋。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
屈萬里(1986)。詩經詮釋。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
板野長八(1972)。災異説より見た劉向と劉歆。東方學會二十五周年論集,東京:
-
武田時昌(1993)。京房の災異思想。緯學研究論叢:安居香山博士追悼,東京:
-
胡適(1986)。中國古代哲學史。臺北:遠流出版公司。
-
徐浩(1988)。廿五史述要。臺北:世界書局。
-
徐復觀(1994)。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
徐復觀(1989)。兩漢思想史。臺北:學生書局。
-
徐興無(2005)。劉向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
梁啟超(1987)。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
陳奇猷(2002)。呂氏春秋新校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陳槃(1991)。古讖緯研討及其書錄解題。臺北:國立編譯館。
-
章太炎(1984)。章太炎全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游自勇(2007)。論班固創立《漢書.五行志》的意圖。中國史研究,2007(4)
-
渡會顯(1983)。劉歆の災異思想について。大正大學大學院研究論集,7
-
湯志鈞(1994)。西漢經學與政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程元敏(2006)。兩漢《洪範五行傳》作者索隱。屈萬里先生百歲誕辰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
-
程林(2009)。論《漢書.五行志》。安徽文學,2009(12)
-
馮友蘭(1991)。中國哲學史新編。臺北:藍燈出版社。
-
黃啟書(2003)。博士論文(博士論文)。臺北,臺灣大學中文所。
-
黃啟書(1995)。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臺灣大學中文所。
-
黃復山(2000)。東漢讖緯學新探。臺北:學生書局。
-
黃暉(1983)。論衡校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
楊伯峻(1986)。春秋左傳會注。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
楊樹達(1961)。漢書窺管。臺北:世界書局。
-
盧央(1998)。京房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
戴君仁(1970)。梅園論學集。臺北:臺灣開明書店。
-
繆鳳林(2005)。《漢書.五行志》凡例。史學雜志,1(2)
-
鍾肇鵬(1994)。讖緯論略。臺北:洪葉文化出版社。
-
蘇德昌(2011)。博士論文(博士論文)。臺北,臺灣大學中文所。
|
被引用次数
|
-
程蘇東(2022)。劉向〈洪範〉五行學考論。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93(1),1-69。
-
胡頎(2021)。裨史之闕─《西京雜記》中的記憶斷片與歷史書寫。清華中文學報,26,125-168。
-
黃啟書(2013)。由《漢書.五行志》論京房易學的另一面貌。臺大中文學報,43,69-120。
-
黃啟書(2014)。應劭《風俗通‧服妖》所見災異說及其意義。國文學報,55,35-66。
-
黃啟書(2016)。西漢經學的另類戰場:從宣元成三朝災異說之發展為例。臺大中文學報,52,43-93。
-
龐壯城(2016)。北大漢簡〈陰陽家言〉篇題與編聯研究。彰化師大國文學誌,33,177-208。
-
宋惠如(2015)。《漢書‧五行志》之董仲舒《春秋》災異說—以論弒為中心。當代儒學研究,19,67-102。
-
張書豪(2013)。西漢災異思想的基礎研究─關於《洪範五行傳》性質、文獻、作者的綜合討論。臺大中文學報,43,21-68。
-
張書豪(2015)。試探劉向災異論著的轉變。國文學報,57,1-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