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
從「皮」詞族論閩南語pʰua3 pĩ7(生病)的本字
|
并列篇名
|
The Etymon of phua3pĩ7 "To Get Ill" in Southern Min Dialect: The "皮" Word Family
|
DOI
|
10.6281/NTUCL.2013.40.08
|
作者
|
楊素梅(Su-Mei Yang)
|
关键词
|
詞族 ; 詞源 ; 歷史語言學 ; 閩南語 ; 生病 ; word family ; etymon ; historical linguistics ; southern Min ; to get ill
|
期刊名称
|
臺大中文學報
|
卷期/出版年月
|
40期(2013 / 03 / 01)
|
页次
|
367
-
423
|
内容语文
|
繁體中文
|
中文摘要
|
本文從詞族研究觀點探討閩南語表示生病的phua3 pĩ7一詞的漢語語源。文中檢討一般所標寫的「破病」與「發病」,前者只可分析為述賓詞組,且由於「破」字取義於聲符「皮」的義素:去除分離,因此是表示破除疾病而非生病。而後者無法對應於閩東方言的音韻規則。文獻中另有「被病」一詞,由疾病披覆於身,引申為罹患疾病。語音方面,無法建立閩語各次方言間的規則對當,透過尋音法僅能舉證若干例外的演變,合理的推測是韻書失收音義記錄。另據「皮」詞族內部及典籍中的通假現象,音字和音義非嚴格對應,說明閩南語「被」字確可讀為phua3。進一步利用*s詞綴的構詞與別義作用,來構擬「被」phua3 語源形式為*s-bjiars,*s-詞頭將名詞轉變為動詞,*-s詞尾造成去聲別義。說明了上古音到閩南語的音韻演變後,同時釐析閩南語「被」字三音讀的語義及層次:phua3來自上古層,僅保留在「被病」一詞;phe7屬晉代北方層,表示被耨一類;pi7是文讀層的表現,用來作為被動的標記。本文的結論是,閩南的phua3 pĩ7的漢語語源為「被病」。
|
主题分类
|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
参考文献
|
-
吳瑞文(2009)。臺灣閩南語本字考證三則。臺灣文學研究集刊,5,163-190。
連結:
-
吳瑞文(2007)。共同閩語 *iai 韻母的擬測與驗證。臺大中文學報,27,263-292。
連結:
-
徐丹(2010)。談「破」─漢語某些動詞的類型轉變。呂叔湘先生百年誕辰紀念文集,北京:
連結:
-
(1965)。四部叢刊初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
(1976)。新校本新唐書附索引。臺北:鼎文書局。
-
(1960)。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
劉建仁:〈台灣語的語源和理據:破病(pʼuaʟ- pẽ⊦)─生病〉,縮網址如下:http://goo.gl/aXf11。
-
(1976)。新校本漢書並附編二種。臺北:鼎文書局。
-
(日)小川尚義:《臺日大辭典》,臺北:臺灣總督府,1931 年。
-
(1958)。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
-
(1960)。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
(1960)。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
(1960)。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
(1965)。四部叢刊初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
(1960)。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
(1998)。小學名著六種。北京:中華書局。
-
宋朱熹(1994)。四書章句集注。臺北:大安出版社。
-
宋陳彭年(2001)。新校宋本廣韻。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宋黎靖德編(1986)。朱子語類。臺北:文津出版社。
-
宋戴侗(1976)。六書故。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
南唐徐鍇(1987)。說文解字繫傳。北京:中華書局。
-
後魏賈思勰、繆啟愉校釋(1998)。齊民要術校釋。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
-
清王先謙(1967)。莊子集解。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
清王筠(1983)。說文句讀。北京:中國書店。
-
清朱駿聲(1984)。說文通訓定聲。北京:中華書局。
-
清何求纂(1987)。閩都別記。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
清孫希旦(1990)。禮記集解。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
清孫詒讓(1986)。墨子閒詁。北京:中華書局。
-
清曹寅輯、清彭定求輯(1999)。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
-
清劉寶楠(1990)。論語正義。北京:中華書局。
-
漢王充(1966)。論衡。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
漢王逸章句(1967)。楚辭章句。臺北:藝文印書館。
-
漢史游、唐顏師古注(1966)。急就篇。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
漢許慎、清段玉裁注(2001)。說文解字注。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
漢劉向集錄、范祥雍箋證(2006)。戰國策箋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漢鄭玄注(2001)。毛詩鄭箋。臺北:學海出版社。
-
Douglas, C,Barclay, T.(1993).Chinese-English Dictionary of the Vernacular or Spoken Language of Amoy with Supplement.臺北:武陵出版社.
-
Maryknoll Fathers(1976).Amoy-English Dictionary.Taichung:The Maryknoll Language Service Center.
-
丁邦新(1975)。魏晉音韻研究。Taibei:Institute of History and Philology, Academic Sinica。
-
丁邦新(1983)。閩語白話音分支時代考。Bulletin of the Institute of History and Philology,54(5),1-14。
-
太田辰夫、蔣紹愚譯、徐華昌譯(2003)。中國語歷史文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
王力(1971)。中國語法理論。臺北:泰順書局。
-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研究室編(1995)。漢語方言詞匯。北京:語文出版社。
-
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研究室編(2003)。漢語方音字匯。北京:語文出版社。
-
永泰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1992)。永泰縣志。福建:新華出版社。
-
白於藍(2008)。簡牘帛書通假字字典。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
全廣鎮(1989)。兩周金文通假字研究。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
吳守禮(2000)。國台對照活用辭典。臺北:遠流出版社。
-
吳瑞文(2005)。博士論文(博士論文)。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
-
李如龍(1994)。福州方言詞典。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
李榮編(2002)。現代漢語方言大詞典。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
李榮編、周長楫編(1998)。廈門方言詞典。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
杜佳倫(2011)。博士論文(博士論文)。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
周汛、高春明(1996)。中國衣冠服飾大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
周長楫(1981)。中古全濁聲母在廈門話裡的讀法再證。廈門大學學報,1981(4),110+147-154。
-
周長楫(2006)。閩南方言大詞典。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
易孟醇(1989)。先秦語法。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
長樂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2001)。長樂市志。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
-
洪成玉(1997)。《史記》中的程度副詞「頗」。首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1),37-46。
-
孫貫文(2006)。薌他君石祠堂考釋。考古學研究,2006(6)
-
殷寄明(2007)。漢語同源字詞叢考。上海:東方出版中心。
-
高亨(1989)。古字通假會典。濟南:齊魯書社。
-
高育花(2001)。中古漢語副詞「頗」探微。溫州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2(1),13-17。
-
張屏生(2007)。臺灣地區漢語方言的語音和詞彙。臺南:開朗雜誌。
-
張博(2003)。漢語同族詞的系統性與驗證方法。北京:商務印書館。
-
張舜徽(1984)。說文解字約注。臺北:木鐸出版社。
-
梅祖麟(2008)。上古漢語動詞濁清別義的來源─再論原始漢藏語 *s─ 前綴的使動化構詞功用。民族語文,2008(3),3-20。
-
梅祖麟(1989)。上古漢語 *s─ 前綴的構詞功用。第二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語言與文字組),臺北:
-
梅祖麟(2000)。四聲別義中的時間層次。梅祖麟語言學論文集,北京:
-
許寶華編、宮年一郎編(1999)。漢語方言大詞典。北京:中華書局。
-
廈門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研究所漢語研究室(1993)。普通話閩南語詞典。臺北:台笠。
-
楊秀芳(2006)。如月之恆 如日之升。山高水長:丁邦新先生七秩壽慶論文集,臺北:
-
楊秀芳(1999)。方言本字研究的探義法。Linguistic Essays in Honor of Mei Tsu-Lin, Studies on Chinese Historical Syntax and Morphology,Paris:
-
楊秀芳(2009)。詞族研究在方言本字考求上的運用。語言學論叢,40,194-212。
-
楊英杰(1988)。先秦古車挽馬部分鞁具與馬飾考辨。文物,1988(2),75-80。
-
楊樹達(2007)。積微居小學金石論叢。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董忠司(2001)。臺灣閩南語辭典。臺北:五南出版社。
-
裘錫圭(1988)。文字學概要。北京:商務印書館。
-
寧希元校注(1988)。元刊雜劇三十種。蘭州:蘭州大學出版社。
-
漢語大字典編輯委員會(1992)。漢語大字典。武漢:湖北辭書出版社。
-
福清市志編纂委員會(1994)。福清市志。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
-
錢玄、錢興奇(1998)。三禮辭典。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
嚴一萍編(1983)。金文總集。臺北:藝文印書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