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莊子》的物化差異、身體隱喻與政治批判

并列篇名

Objectification Differences, Body Metaphors, and Political Criticism in "Zhuangzi"

DOI

10.6281/NTUCL.2013.40.02

作者

賴錫三(Hsi-San Lai)

关键词

莊子 ; 身體 ; 政治 ; 差異 ; 氣 ; "Zhuangzi" ; body ; politics ; difference ; qi

期刊名称

臺大中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40期(2013 / 03 / 01)

页次

55 - 100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先秦以來,中國政治思維普遍流行,身體與國體的類比性思維,心君做為身體的主控中心,經常被類比為國君做為國體的主控中心。而身體與國體的中心論思維,更建立在道體中心論的「同一性」形上學基礎上。如此一來,道體中心=身體中心=國體中心,共構成三位一體。這種同一性與中心論思維方式,為中國帝王政治的大一統穩定結構,提供了形上學與身體論的保障。本文則欲從「身體政治論」角度,企圖揭露《莊子》對國家大一統與集權政治的批判,其中尤其涉及《莊子》對道體、身體的解構性閱讀,以及對尊君思維的顛覆與批判。最後,彰顯出《莊子》對差異與多元的肯定與尊重。

英文摘要

Since the pre-Qin times, it has been very common to compare body to the national body, and the heart as the center of the body to the emperor as that of the national body. Such centrism was based on the metaphysics of the ”body of the way.” The trinity of the body, the national body, and the body of the way forms a unitary and centrist metaphysical discourse which serves the Chinese monarchial politics. This paper seeks to use the discourse of body politics to examine the critique of the unified and authoritarian politics in ”Zhuangzi”. I will mainly focus on the deconstructionist reading of the body and the body of the way, and the critique of the centrist thought, so as to demonstrate how it celebrates difference and diversity.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畢來德、宋剛譯(2012)。莊子九札。中國文哲研究通訊,22(3),5-40。
    連結:
  2. 黃俊傑(2002)。中國思想史中「身體觀」研究的新視野。中國文哲研究集刊,20,541-563。
    連結:
  3. 賴錫三(2012)。《莊子》身體觀的三維辯證:符號解構、技藝融入、氣化交換。清華學報,42(1),1-43。
    連結:
  4. 賴錫三(2012)。身體、氣化、政治批判:畢來德《莊子四講》與〈莊子九札〉的身體觀與主體論。中國文哲研究通訊,22(3),59-102。
    連結:
  5. 賴錫三(2012)。論《莊子》的雅俗顛覆與文化更新─以流動身體和流動話語為中心。臺大文史哲學報,77,229-264。
    連結:
  6. (1982)。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7. (1982)。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8. (1982)。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9. 清王先謙(1996)。荀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
  10. 清郭慶藩輯(1985)。莊子集釋。臺北:華正書局。
  11. 清蘇輿(2007)。春秋繁露義證。北京:中華書局。
  12. 中村雄二郎、吳神添譯(2004)。哲學的現代觀。臺北:財團法人群策會。
  13. 石田秀實、楊宇譯(1993)。氣.流動的身體。臺北:武陵出版有限公司。
  14. 伊仲容(1958)。呂氏春秋校釋。臺北:國立編譯館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
  15. 安樂哲、郝大維、彭國翔譯(2003)。《道德經》與關聯性的宇宙─一種詮釋性的語脈。求是學刊,2003(2)
  16. 何乏筆(2000)。修身.個人.身體─對楊儒賓《儒家身體觀》之反省。中國文哲研究通訊,10(3),293-308。
  17. 何乏筆(2012)。(不)可能的平淡:試探山水畫與修養論。藝術觀點,52,24-33。
  18. 李約瑟(1989)。中國之科學與文明。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9. 杜維明(1981)。試談中國哲學中的三個基調。中國哲學史研究,1981(1),19-25。
  20. 畢來德(2011)。莊子四講。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21. 畢來德(2009)。莊子四講。北京:中華書局。
  22. 畢來德、周丹穎譯(2011)。駁于連:目睹中國研究之怪現狀。高雄:無境文化事業公司。
  23. 黃俊傑(2004)。中國古代思想史中的「身體政治論」:特質與涵義。東亞儒學史的新視野,臺北:
  24. 黃俊傑(2004)。古代儒家政治論中的「身體隱喻思維」。東亞儒學史的新視野,臺北:
  25. 楊伯峻(1987)。列子集釋。臺北:華正書局。
  26. 楊儒賓(1996)。儒家身體觀。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籌備處。
  27. 楊儒賓編(1993)。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臺北:巨流圖書公司。
  28. 楊儒賓編、黃俊傑編(1996)。中國古代思維方式探索。臺北:正中書局。
  29. 燕連福(2007)。中國哲學身體觀研究的三個向度。哲學動態,2007(11),51-54。
  30. 賴錫三(2008)。莊子靈光的當代詮釋。新竹:清華大學出版社。
  31. 賴錫三(2010)。論先秦道家的自然觀:重建一門具體、活力、差異的物化美學。文與哲,16,1-44。
  32. 賴錫三。氣化流行與人文化成─《莊子》的道體、主體、身體、語言文化之體的解構閱讀。近世意象與文化轉型 2012 國際學術研討會
  33. 賴錫三(2011)。當代新道家─多音複調與視域融合。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被引用次数
  1. 何乏筆(2012)。氣化主體與民主政治:關於《莊子》跨文化潛力的思想實驗。中國文哲研究通訊,22(4),41-73。
  2. 賴錫三(2014)。《莊子》自然觀的批判考察與當代反思。東華漢學,19,1-76。
  3. 賴錫三(2016)。《莊子》「天人不相勝」的自然觀─神話與啟蒙之間的跨文化對話─。清華學報,46(3),405-456。
  4. 宋灝、宋灝(2017)。由列維納斯的回應思維與日本石庭來談論《莊子》「與物化」。臺大文史哲學報,87,151-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