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刻在石上的遺民史:《宋臺秋唱》與香港遺民地景

并列篇名

Adherents' History in Stone: Autumn Chants on the Terrace of the Song Kings and the Landscapes of the Qing Dynasty Adherents in Hong Kong

DOI

10.6281/NTUCL.2013.41.07

作者

高嘉謙(Chia-Cian Ko)

关键词

宋玉臺 ; 《宋臺秋唱》 ; 陳伯陶 ; 清遺民 ; 九龍宋史 ; Terrace of the Song Kings (Sung Wong Toi) ; Autumn Chants on the Terrace of the Song Kings ; Chen Botao ; adherents of the Qing Dynasty ; history of the Song Dynasty in Kowloon

期刊名称

臺大中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41期(2013 / 06 / 01)

页次

277 - 279+281-316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1916年,避居香港九龍的遜清遺民陳伯陶(1855-1930),注意到了宋末二帝在香港九龍地區留下的史蹟,並對宋王臺及周邊遺跡的來歷加以考據和發揚,招引文人登臺雅集,詠懷抒志,成為民初香港值得注意的遺民論述。詩人題詠宋王臺的詩篇,引起酬唱無數,進而由蘇澤東(1858-1927)輯錄為《宋臺秋唱》(1917),可視為香港地區最早的漢詩雅集刊物。從遺民文學的角度切入,亡宋遺跡和九龍避地之間形構的地方感,替我們揭示了漢詩與香港地景之間發生的意義脈絡。文人筆下的歷史敘事和抒情詩學,在英殖民地和殖民體制下,有效開展出香港文學獨特的遺民空間。詩人置身九龍,藉由漢詩表徵的「地方」(place)與九龍宋史「地景」(landscape)的建構,二者之間的辯證和糾葛,在二十世紀初期的東亞漢詩系統內,建立了香港離散詩學的參照脈絡和意義。

英文摘要

In 1916, Chen Botao (1855-1930), an adherent of the Qing Dynasty who has taken refuge in Kowloon, Hong Kong, is drawn to the Terrace of the Song Kings (Sung Wong Toi), a historic site left by two Song Dynasty emperors. He then starts to study its history and its surrounding historic sites, as well as invites other intellectuals to ascend onto the terrace, gather together, and produce literary works about it. Notably, these writings can represent the Qing Dynasty adherents in Hong Kong during the early years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Su Zedong (1858-1927) later compile the poems among them into the Autumn Chants on the Terrace of the Song Kings [Song tai qiu chang](1917), which can be considered as the earliest published collection of Chinese poems written in literary gatherings in Hong Kong at that time. The historic sites of the Song Dynasty and Kowloon as a shelter form a special space in which scholars are able to explore the interrelated meaning between Chinese poetry and Hong Kong landscapes. Under the colonial system, the historical narratives and poetics lead into a unique arena of adherent literature in Hong Kong.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place” presented in Chinese poetry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landscape” in Kowloon's Song Dynasty history establishes a context for diaspora poetics in Hong Kong of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蘇澤東編:《宋臺秋唱》,不詳:粵東編譯公司,1917年。(粵東編譯公司版本)
  2. Cresswell, Tim、王志弘譯、徐苔玲譯(2006)。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臺北:群學出版公司。
  3. Guha-Thakurta, Tapati(2004).Monumentas, objects, histories: institutions of art in colonial and postcolonial India.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4. 方寬烈(1998)。香港詩詞紀事分類選集。香港:天馬圖書有限公司。
  5. 王標(2006)。空間的想像和經驗─民初上海租界中的遜清遺民。杭州師範學院學報,2006(1月),33-42。
  6. 左鵬軍(2011)。厓山記憶與嶺南遺民精神。「行旅、離亂、貶謫與明清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
  7. 伊恩.D.懷特、王思思譯(2011)。16世紀以來的景觀與歷史。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8. 巫鴻(2009)。中國古代藝術與建築中的「紀念碑性」。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9. 巫鴻(2009)。時空中的美術。北京:三聯書店。
  10. 林香伶(2009)。南社文學綜論。臺北:里仁書局。
  11. 段義孚、潘桂成譯(1988)。經驗透視中的空間與地方。臺北:國立編譯館。
  12. 科大衛編、陸鴻基編、吳倫霓霞編(1986)。香港碑銘彙編。香港:香港市政局。
  13. 秦燕春(2008)。清末民初的晚明想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4. 張大年編選(1991)。厓山詩選。香港:廣角鏡出版有限公司。
  15. 郭長海編、金菊貞編(2003)。高旭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16. 陳伯陶(2008)。瓜廬詩賸。臺中:文听閣圖書有限公司。
  17. 陳伯陶(2008)。瓜廬文賸。臺中:文听閣圖書有限公司。
  18. 陳伯陶纂(2011)。宋東莞遺民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 陳步墀、黃坤堯編纂(2007)。繡詩樓集。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20. 陳紹南編(1997)。代代相傳:陳伯陶紀念集。香港:Auto Printing Press。
  21. 凱.安德森編、莫那.多莫什編、史蒂夫.派爾編、奈杰爾.斯里夫特編(2009)。文化地理學手冊。北京:商務印書館。
  22. 程美寶(2006)。地域文化與國家認同:晚清以來「廣東文化」觀的形成。北京:三聯書店。
  23. 黃冠閔(2012)。風景的哲學思路。文與體:跨領域對談學術研習營
  24. 楊念群(2010)。何處是「江南」。北京:三聯書店。
  25. 葉靈鳳(2011)。香島滄桑錄。香港:中華書局。
  26. 董就雄(2010)。陳伯陶忠義觀試析。文學論衡,17,13-32。
  27. 鄒穎文編(2011)。香港古典詩文集經眼錄。香港:中華書局。
  28. 趙雨樂編、鍾寶賢編(2001)。九龍城。香港:三聯書店。
  29. 劉智鵬編(2010)。展拓界址:英治新界早期歷史探索。香港:中華書局。
  30. 劉智鵬編、劉蜀永編(2007)。《新安縣志》香港史料選。香港:和平圖書有限公司。
  31. 廣東省政協文化和文史資料委員會編(2008)。香海傳薪錄:香港學海書樓紀實。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
  32. 霍布斯鮑姆編、蘭格編、顧杭譯、龐冠群譯(2004)。傳統的發明。南京:譯林出版社。
  33. 簡又文編(1960)。宋皇臺紀念集。香港:香港趙族宗親總會。
  34. 羅香林(1959)。一八四二年以前之香港及其對外交通。香港:中國學社。
  35. 羅香林(1961)。香港與中西文化之交流。香港:中國學社。
  36. 蘇英、肖星(2011)。以南宋末帝南逃之路為依託,開闢特色文化旅遊線路。旅遊縱覽(行業版),2011(3),120。
  37. 蘇澤東編(1981)。宋臺秋唱。臺北:文海出版社。
  38. 饒久才(2011)。香港的地名與地方歷史(上)。香港:天地圖書公司。
被引用次数
  1. 陳國球(2014)。《香港文學大系1919-1949》總序。中國文哲研究通訊,24(2),1-25。
  2. 黃展樑、姚道生(2017)。空留古廟號侯王:論九龍城宋季古蹟的記憶及侯王廟記憶的歷史化。思與言:人文與社會科學雜誌,55(2),17-69。
  3. 余佳韻(2016)。流離與回返:民初廣東文人汪兆鏞的遺民風景。成大中文學報,53,111-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