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洪良品的古文《尚書》辨真理論

并列篇名

Hong Liang-Pin's Theory of Authenticating Old Text "Shang Shu"

DOI

10.6281/NTUCL.2013.10.42.04

作者

曹美秀(Mei-Hsiu Tsao)

关键词

《尚書》 ; 辨偽 ; 辨真 ; 洪良品 ; 閻若璩 ; "Shang-shu" ; bian-wei ; bian zhen ; Hong Liang-Pin ; Yan Ruo-Qu

期刊名称

臺大中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42期(2013 / 10 / 01)

页次

155 - 201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受清末至民初逐漸形成,並廣泛為學人強調的科學精神及方法之影響,今人對清代《尚書》學的關注,集中於與辨偽相關的成就,而忽略晚清《尚書》學可能的多面性,尤其是持論與辨偽相反的,對《尚書》古文諸篇之辨真相關著作。本文試圖回到清代的學術背景,考察《尚書》學的發展,並以成書時間較晚、資料蒐羅較齊備的洪良品為例,分析其對古文諸篇的辨真理論,同時與辨偽者之重要論點及考辨方法相比較,一方面打破既有看待清代《尚書》學的視野,而以較寬廣的角度,探討《尚書》學於晚清的發展情形;一方面藉由雙方論證方法之比較,提供觀察辨真及辨偽觀點的另一個視角。二者皆有助於吾人對清代學術史的建構與解讀。

英文摘要

Contemporary ”Sang-shu” (尚書) research, affected by the scientific spirit and method emphasized by scholars from the beginning of the Republican period, has tended to focus on the fruits of bian-wei (辨偽). This has unfortunately led to a relative ignorance of the possible diversity present in late Qing dynasty ”Sang-shu” studies, especially the works concerning bian-zhen (辨真), which take the opposite view of bian-wei. To approach this lack in scholarship, this paper attempts to return to the background of the Qing intellectual environment to observe the development of ”Sang-shu” studies. I take Hong Liang-pin's (洪良品) works as my main example since they were completed later and integrate numerous materials. I then compare them with bian-wei works. In this way, I hope to break through the recent views of Qing dynasty ”Sang-shu” studies, and see its development from a wider angle to provide a new point of view from which to observe the bian-zhen and bian-wei debate. Together this will help us better construct and understand Qing intellectual history.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夏長樸(2012)。《四庫全書初次進呈存目》初探─編纂時間與文獻價值。漢學研究,30(2)
    連結:
  2. 曹美秀(2006)。朱一新與康有為─以經學相關問題為討論中心。中國文哲研究集刊,28
    連結:
  3. 曹美秀(2010)。晚清漢宋學視野中的朱子─以陳澧與朱次琦為例。成大中文學報,31
    連結:
  4. 楊晉龍(2000)。從《四庫全書總目》對明代經學的評價析論其評價內涵的意義。中國文哲研究集刊,16
    連結:
  5. 趙銘豐(2010)。程廷祚〈《尚書古文疏證》辨〉述評。國家圖書館館刊,2010(1)
    連結:
  6. (1984)。尚書類聚初集。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7. (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8. (1995)。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9. (1998)。四部要籍注疏叢刊。北京:中華書局。
  10. (1984)。尚書類聚初集。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11. (1995)。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2. (2002)。中國少數民族古籍集成(漢文版)。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
  13. 宋朱熹(1985)。朱子文集。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14. 明宋濂(1996)。元史。北京:中華書局。
  15. 南朝宋范曄(1996)。後漢書。北京:中華書局。
  16. 唐魏徵(1996)。隋書。北京:中華書局。
  17. 清方東樹(1978)。漢學商兌。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8. 清皮錫瑞(1964)。經學歷史。臺北:文海出版社。
  19. 清朱一新(2000)。無邪堂答問。北京:中華書局。
  20. 清朱鶴齡(1979)。愚庵小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1. 清段玉裁(2000)。廣雅疏證。江蘇:古籍出版社。
  22. 清段玉裁(1998)。古文尚書撰異。北京:中華書局。
  23. 清紀盷(1997)。欽定四庫全書總目。北京:中華書局。
  24. 清張之洞(1991)。輶軒語。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25. 清張廷玉(1996)。明史。北京:中華書局。
  26. 清陳確(1979)。陳確集。北京:中華書局。
  27. 清惠棟(1985)。九經古義。北京:中華書局。
  28. 清錢大昕(1989)。潛研堂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9. 清錢謙益(1985)。牧齋初學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0. 清顧炎武(1981)。日知錄。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31. 清龔自珍(1991)。龔定盦全集類編。北京:中國書店。
  32. 漢司馬遷(1996)。史記。北京:中華書局。
  33. 漢班固(1983)。漢書。臺北:鼎文書局。
  34. Guy, R. Kent(1987).The Emperoe's Four Treasures.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35. 古國順(1975)。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36. 古國順(1981)。清代尚書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37. 何佑森(1978)。清代漢宋之爭平議。文史哲學報,27
  38. 余英時(1978)。歷代與思想。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39. 余嘉錫(1980)。四庫提要辨正。北京:中華書局。
  40. 胡楚生(1993)。清代學術史研究。臺北:學生書局。
  41. 夏長樸(2012)。《四庫全書總目》與漢宋之學的關係。故宮學術季刊,23(2)
  42. 崔富章(2006)。《四庫全書總目》武英殿本刊竣年月考實─「浙本翻刻殿本」論批判。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36(1)
  43. 張素卿(2003)。「經之義存乎訓」的解釋觀念─惠棟經學管窺。乾嘉學者的義理學,臺北:
  44. 曹美秀(2007)。論朱一新與晚清學術。臺北:大安出版社。
  45. 曹美秀(2013)。略論晚清《尚書》學。正學,北京:
  46. 梁啟超(1989)。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臺北:華正書局。
  47. 梁啟超(1985)。清代學術概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48. 郭伯恭(1967)。四庫全書纂修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49. 劉人鵬(2005)。閻若璩與古文尚書辨偽─一個學術史的個案研究。臺北:花木蘭文化工作坊。
  50. 劉人鵬(1992)。論朱子未嘗疑古文《尚書》偽作。清華學報,新22(4)
  51. 劉起釪(1996)。尚書學史。北京:中華書局。
  52. 劉漢屏(1979)。略論《四庫提要》與四庫分纂稿的異同和清代和宋學之爭。歷史教學,1979(7)
  53. 錢穆(1995)。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54. 戴君仁(1979)。閻毛古文尚書公案。臺北:國立編譯館叢書編審委員會。
被引用次数
  1. 曹美秀(2015)。漢、宋學者的聖人觀─以蔡沈與王鳴盛對《尚書.堯典》的詮解為例。臺大文史哲學報,82,1-41。
  2. 曹美秀(2016)。郝懿行《書說》與其為學歷程。臺大中文學報,55,97-152。
  3. 曹美秀(2022)。姚鼐的古文《尚書》觀點。成大中文學報,76,91-132。
  4. 曹美秀(2023)。日本江戶時期伊藤家的古文《尚書》考辨──兼論中、日古文《尚書》考辨之異同。清華學報,53(1),37-77。
  5. 曹美秀、曹美秀(2017)。趙翼的古文《尚書》觀點─以漢、宋學為核心問題的個案研究。臺大文史哲學報,87,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