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西漢災異思想的基礎研究-關於《洪範五行傳》性質、文獻、作者的綜合討論

并列篇名

Western Han Dynasty Thought on Disasters: The Formation, Records and Authors in "Hongfan Wuxing Zhuan"

DOI

10.6281/NTUCL.2013.12.43.02

作者

張書豪(Shu-Hao Chang)

关键词

《春秋繁露》 ; 伏生 ; 董仲舒 ; 劉向 ; 劉歆 ; "Chunqiu Fanlu" ; Fu Sheng ; Dong Zhongshu ; Lin Xiang ; Lin Xin

期刊名称

臺大中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43期(2013 / 12 / 01)

页次

21 - 23+25-68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試圖解決西漢災異思想中,性質、文獻、作者三項基礎問題。性質方面,《洪範五行傳》的五行結構,既無「相生」,亦非「相勝」,而是在詮釋〈洪範〉「五行」的過程中,貞定經文蘊涵的「相對」的意義,開創第三種五行的排序方法。日後《春秋繁露》的「少陽」、「太陽」、「少陰」、「太陰」,劉歆、鄭玄的五行「生數」、「成數」,俱是在此基礎上發展而成。文獻方面,清儒所輯《洪範五行傳》主要包括「維王后元祀」、「田獵不宿」兩部份,其中只有前者,方是西漢經師認同的《洪範五行傳》;「田獵不宿」一段,則是截鈔自《春秋繁露》五行諸篇。作者方面,「維王后元祀」部份當是伏生所著,為正統的《尚書》家學。《春秋繁露》的五行諸篇,可視作董仲舒融會「時令說」、〈洪範〉五行、《公羊》義例的嘗試之作,或即居舍所撰的《災異之記》。至於「田獵不宿」一段,應是劉向摘錄董仲舒的《五行順逆》(見於《春秋繁露》)而來,加上「維王后元祀」,著成《洪範五行傳論》十一篇。到了東漢,班固《漢書.五行志》、鄭玄《尚書大傳注》,均受劉向影響,成為世傳的《洪範五行傳》。

英文摘要

This article investigates three basic aspects of Western Han Dynasty thought on disasters: the construction, the records, and the authors. The pattern of the five elements in ”Hongfan Wuxing Zhuan”(洪範五行傳) is neither mutual generation nor mutual conquest, but opposite interrelation. It influences the concept of yin-yang(陰陽) of ”Chunqiu Fanlu”(春秋繁露) and Liu-xin's(劉歆) numbers of the five elements. Moreover, ”Hongfan Wuxing Zhuan” comprises two sections, one of which is written by Fu Sheng (伏生) and accepted by the scholars in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The other one is extracted from ”Chunqiu Fanlu” by Liu-xiang(劉向).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張書豪(2005)。雍畤與五行。新世紀宗教研究,3(3)
    連結:
  2. 黃啟書(2013)。《漢書.五行志》之創制及其相關問題。臺大中文學報,40
    連結:
  3. 黃啟書(2007)。試論劉向災異學說之轉變。臺大中文學報,26
    連結:
  4. (2008)。廣州大典。廣州:廣州出版社。
  5. (1983)。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6. (1979)。四部叢刊(正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7. (2001)。古籍叢殘彙編。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
  8. 繆鳳林:〈洪範五行傳出伏生辨〉,《史學雜志》第 2 卷第 1 期(1930 年 3 月)。
  9. (1997)。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10. (1997)。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11. (1995)。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2. (1997)。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13. 繆鳳林:〈漢書五行志凡例〉,《史學雜志》第 1 卷第 2 期(1926 年 5 月)。
  14. (1995)。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5. (1997)。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16. 清.袁鈞:《尚書五行傳注》,《鄭氏佚書》本(現藏臺北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
  17. (1995)。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8. (1997)。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19. (1997)。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20. 吳韋昭注(1983)。國語。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1. 清孔廣林(2006)。通德遺書所見錄。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
  22. 清王鳴盛(2005)。十七史商榷。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
  23. 清皮錫瑞(2004)。今文尚書考證。北京:中華書局。
  24. 清孫星衍(2004)。尚書今古文注疏。北京:中華書局。
  25. 清陳壽祺(1985)。尚書大傳。北京:中華書局。
  26. 清陳壽祺(2006)。尚書大傳。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
  27. 清程廷祚(2004)。青溪集。合肥:黃山書社。
  28. 清趙翼(1997)。廿二史劄記。臺北:世界書局。
  29. 清錢大昕(2004)。廿二史考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0. 隋蕭吉(2001)。五行大義。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
  31. 漢司馬遷、南朝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1997)。史記。北京:中華書局。
  32. 漢班固、唐顏師古注(1997)。漢書。北京:中華書局。
  33. 漢班固、清陳立疏證(1997)。白虎通疏證。北京:中華書局。
  34. 漢董仲舒、清蘇輿(1996)。春秋繁露義證。北京:中華書局。
  35. 王夢鷗(1966)。鄒衍遺說考。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36. 田中麻紗巳(1970)。劉向の災異説について─前漢災異思想の一面。集刊東洋學,24
  37. 李學勤(1992)。周易經傳溯源。長春:長春出版社。
  38. 李學勤(2001)。簡帛佚籍與學術史。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39. 赤塚忠(1977)。中國古代における風の信仰と五行説。二松學舍大學論集・中國文學編,1
  40. 房德鄰(2007)。《春秋繁露》五行諸篇非董仲舒所著─兼論漢代災異說之演變。文史,2007(4)
  41. 津田左右吉(1965)。津田左右吉全集。東京:岩波書店。
  42. 胡厚宣(2002)。甲骨學商史論叢初集。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
  43. 徐復觀(1993)。兩漢思想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44. 徐復觀(1990)。中國經學史的基礎。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45. 張書豪(2010)。博士論文(博士論文)。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
  46. 張書豪(2008)。《漢書.五行志》所見劉向災異說。先秦兩漢學術,10
  47. 張書豪(2007)。秦漢時期的終始論及其意義。漢學研究集刊,4
  48. 野村茂夫(1980)。前漢の尚書の學について。池田末利博士古稀記念東洋學論集,廣島:
  49. 陳奇猷(1988)。呂氏春秋校釋。臺北:華正書局。
  50. 陳遵媯(1988)。中國天文學史。臺北:明文書局。
  51. 陳遵媯(1985)。中國天文學史。臺北:明文書局。
  52. 程元敏(2011)。尚書學史。臺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53. 程元敏(2007)。兩漢《洪範五行傳》作者索隱。孔孟學報,85
  54. 馮友蘭(2006)。中國哲學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55. 鄧紅(2004)。日本中國學界有關《春秋繁露》偽篇問題的論爭。先秦兩漢學術,2
  56. 關村博道(2009)。日本學者關於《春秋繁露》的爭論評析。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科版),29
  57. 顧頡剛編(1987)。古史辨。臺北:藍燈事業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58. 沢田多喜郞(1967)。董仲舒天譴説の形成と性格。文化,31(3)
  59. 沢田多喜郞(1967)。董仲舒天人相関説試探─特にその陰陽説の構造について─。日本文化研究所研究報告,3
被引用次数
  1. 黃慧芬(2018)。「經學史重探(I)-中世紀以前文獻的再檢討」國際學術研討會紀要。中國文哲研究通訊,28(4),137-153。
  2. 深川真樹(2021)。《春秋繁露》五行諸篇與董仲舒有多少關聯?-研究現況和關鍵論點的梳理。漢學研究通訊,40(2),1-10。
  3. 張書豪(2015)。試探劉向災異論著的轉變。國文學報,57,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