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
晚明心學成聖論述的變化-以羅近溪、管東溟為主要線索
|
并列篇名
|
Variations of the Sagehood Discourse in Late Ming Mind Learning: Starting with Luo Jin-Xi and Guan Dong-Ming
|
DOI
|
10.6281/NTUCL.2014.03.44.03
|
作者
|
吳孟謙(Meng-Qian Wu)
|
关键词
|
成聖論述 ; 心學 ; 成色分兩 ; 羅近溪 ; 管東溟 ; sagehood discourse ; mind learning ; quality and quantity ; Luo Jin-Xi ; Guan Dong-Ming
|
期刊名称
|
臺大中文學報
|
卷期/出版年月
|
44期(2014 / 03 / 01)
|
页次
|
103
-
105+107-148
|
内容语文
|
繁體中文
|
中文摘要
|
十六世紀上半葉,是陽明學形成、建立、終至蓬勃發展的時期。王陽明化朱子學的支離為易簡,去「分兩」之繁而重「成色」之精,強調通過致良知的工夫,即能豁顯自心、趨向聖道。這一嶄新的成聖論述,在陽明個人及其弟子的努力下,很快地風行天下,造成深廣的影響。十六世紀下半葉,陽明學進入二、三傳,由於心學本身的靈活性,後學們容易依循各自的生命體驗、因應各自的時代課題,發展出風格相異的思想,學風也因而發生變化。本文以先後活躍於晚明思想舞台的羅近溪、管東溟為主要線索,將其置放在思想史的脈絡中,分析其成聖論述的具體內涵,從而觀察心學理論之間批判性的繼承關係,以及由專主「成色」至兼重「分兩」的變化態勢,藉此略窺晚明多樣化的心學圖景。
|
英文摘要
|
Wang Yang-Ming establishes and flourishes his thought school in the first half of the sixteenth century. He simplifies Zhu Xi's teachings with his sagehood discourse that advocates scrutinizing one's conscience when emphasizing quality more than quantity. With Wang and his students' efforts, this brand-new theory quickly prevails and impacts the academic circles. In the second half of the sixteenth century, Yang-Ming school advances into its second and third generations. The flexibility it introduces facilitates later scholars to develop different thoughts with their own life experiences and social issues, and this growth changes the whole academic atmosphere. This article starts with late Ming thought activists Luo Jin-Xi and Guan Dong-Ming, analyzes the contents of their sagehood discourse in the context of Chinese thought history, observes the transmission among mind theories and their change from quality to quantity, and glances at the various mind theory patterns in the late Ming.
|
主题分类
|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
参考文献
|
-
呂妙芬(1999)。儒釋交融的聖人觀:從晚明儒家聖人與菩薩形象相似處及對生死議題的關注談起。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32,165-207。
連結:
-
謝居憲(2009)。博士論文(博士論文)。中壢,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
連結:
-
唐.法藏,《大方廣佛華嚴經疏》,《大正藏》第35冊,東京:大正一切經刊行會,1924-1935年
-
(2000)。李贄文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
(1979)。四部叢刊正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
明.管志道:《惕若齋集》,東京:尊經閣文庫藏,明萬曆二十四年序刊本
-
(1975)。卍新纂續藏經。東京:國書刊行會。
-
(1997)。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明.管志道:《續問辨牘》,東京:尊經閣文庫藏,明萬曆二十七年序刊本
-
宋.延壽,《宗鏡錄》,《大正藏》第48冊,東京:大正一切經刊行會,1924-1935年
-
明.管志道:《酬諮續錄》,東京:尊經閣文庫藏,明萬曆三十三年序刊本
-
明.管志道:《師門救正牘》,東京:尊經閣文庫藏,明萬曆二十四年序刊本
-
明.管志道:《析理篇》,東京:尊經閣文庫藏,明萬曆三十五年刊本
-
明.管志道:《覺迷蠡測》,東京:尊經閣文庫藏,明萬曆二十八年序刊本
-
唐.般剌蜜帝譯,《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大正藏》第19冊,東京:大正一切經刊行會,1924-1935年
-
明.管志道:《步朱吟》,東京:尊經閣文庫藏,明萬曆三十一年序刊本
-
姚秦.鳩摩羅什譯,《妙法蓮華經》,《大正藏》第9冊,東京:大正一切經刊行會,1924-1935年
-
(1995)。四庫全書存目叢書。臺南:莊嚴文化公司。
-
清.陸隴其:《三魚堂文集》,臺北:傅斯年圖書館藏,清老掃葉山房藏版本
-
明.管志道:《易測六龍解》,東京:尊經閣文庫藏,明萬曆二十一年序刊本
-
明.管志道:《理要酬諮錄》,東京:明萬曆三十年序刊本
-
明.管志道:《大學測義》,東京:尊經閣文庫藏,明萬曆三十四年序刊本
-
明.管志道:《(口質)謕餘音》,東京:尊經閣文庫藏,明萬曆三十四年序刊本
-
宋黎靖德編、王星賢點校(1999)。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
-
明王守仁(2006)。王陽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明王艮(1975)。王文貞公全集。臺北:廣文書局。
-
明王畿、吳震編校整理(2007)。王畿集。南京:鳳凰出版社。
-
明焦竑、李劍雄點校(1999)。澹園集。北京:中華書局。
-
明鄒元標(1990)。鄒子願學集。東京:高橋情報。
-
明鄒守益、董平編校整理(2007)。鄒守益集。南京:鳳凰出版社。
-
明羅汝芳、方祖猷編校整理(2007)。羅汝芳集。南京:鳳凰出版社。
-
清黃宗羲、沈芝盈點校(2008)。明儒學案。北京:中華書局。
-
清錢謙益、清錢曾箋注、錢仲聯標校(1985)。牧齋初學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Chow, Kai-wing(1994).The Rise of Confucian Ritualism in Late Imperial China: Ethics, Classics, and Lineage Discourse.Stanford, Calif.: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
Weisfogel, Jaret Wayne,Schneewind, Sarah(ed.)(2010).A Late Ming Vision for Local Community: Ritual, Law and Social Ferment in the Proposals of Guan Zhidao.Minneapolis:Ming Studie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
王汎森(1983)。心即理說的動搖與明末清初學風轉變。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5(2),333-373。
-
王汎森(2013)。清初「禮治社會」思想的形成。權力的毛細管作用:清代的思想、學術與心態,臺北:
-
吉田公平(2012)。明儒胡廬山論─心學の一屈折。中國近世の心學思想,東京:
-
牟宗三(2000)。從陸象山到劉蕺山。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
余英時(1977)。清代思想史的一個新解釋。歷史與思想,臺北:
-
余英時(1977)。從宋明儒學的發展論清代思想史─宋明儒學中智識主義的傳統。歷史與思想,臺北:
-
吳震(2005)。羅汝芳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
呂妙芬(2003)。陽明學士人社群。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
林月惠(2005)。良知學的轉折:聶雙江與羅念菴思想之研究。臺北:臺大出版中心。
-
侯潔之(2012)。晚明王學由心轉性的本體詮釋。臺北:政大出版社。
-
荒木見悟(1984)。陽明學の開展と佛教。東京:研文出版社。
-
荒木見悟(1979)。明末宗教思想研究:管東溟の生涯とその思想。東京:創文社。
-
荒木見悟(1978)。明代思想研究。東京:創文社。
-
酒井忠夫、劉岳兵譯、何英鶯譯(2010)。中國善書研究。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
張藝曦(2012)。講學與政治─明代中晚期講學性質的轉變及其意義。新北市:花木蘭出版社。
-
陳垣(1962)。明季滇黔佛教考。北京:中華書局。
-
陳弱水(1978)。論「成色分兩說」闡釋之流變。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
嵇文甫(1990)。左派王學。臺北:國文天地雜誌社。
-
程玉瑛(1995)。晚明被遺忘的思想家─羅汝芳詩文事蹟編年。臺北:廣文書局。
-
錢穆(1998)。宋明理學概述。臺北:聯經出版社。
-
鐘彩鈞(2009)。論羅近溪的歸宗儒學。明清文學與思想中之情、理、欲─學術思想篇,臺北:
-
龔鵬程(2005)。羅近溪與晚明王學的發展。晚明思潮,北京:
|
被引用次数
|
-
王矞慈(2019)。良知與希天─論羅近溪與中江藤樹思想中天人關係之異同。臺大中文學報,65,69-116。
-
吳孟謙(2014)。管東溟《續原教論評》析探。臺大佛學研究,27,115-166。
-
袁光儀(2016)。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耿定向、管志道師徒之論學宗旨。中國學術年刊,38(1),57-86。
-
詹前倬(2021)。楊起元的思想發展及其對師門之學的塑造。明代研究,37,69-114。
-
(2023)。晚明管東溟與鄒南皋的學術論辯之探討。臺大中文學報,82,165+167-216。
-
(2024)。「研幾」與「生生」——陽明後學「克己復禮」解之兩條進路與思想史意義。文與哲,44,279-3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