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江聲、王鳴盛之輯佚思維及其輯《尚書》鄭《注》之若干重要問題

并列篇名

Jiang Sheng and Wang Ming-heng's Attitudes toward Scattered ocument Compilation and Important Issues of Their Compilations of Zheng Xuan's Annotations on the "Book of Documents"

DOI

10.6281/NTUCL.2014.06.45.05

作者

洪博昇(Po-Sheng Hung)

关键词

江聲 ; 王鳴盛 ; 《尚書》鄭《注》 ; 輯佚 ; Jiang Sheng ; Wang Ming-Sheng ; Zheng Xuan's annotations on the "Book of Documents" ; compilation of scattered documents

期刊名称

臺大中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45期(2014 / 06 / 01)

页次

181 - 183+185-231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江聲、王鳴盛為乾嘉時期吳派代表之學者,二家於經學上咸以《尚書》名家,其治經皆以鄭學為宗,為清代中葉《古文尚書》學之代表。然而細究二家著作,對鄭《注》之輯佚,乃至於觀念及詮釋上,或有不同之處。本文認為,二家在治經觀念之歧異,影響了各自著作之面貌,故雖同為鄭學,呈現之內容亦有差別。本文所作,即以《尚書集注音疏》、《尚書後案》所輯之鄭《注》為研究對象,以見二家輯佚內容、方法、觀念之異同,以期作為日後研究江、王《尚書》學之基礎。

英文摘要

Scholars Jiang Sheng and Wang Ming-Sheng are representative of the Wu School during the reigns of emperors Qianlong and Jiaqing. When studying the Book of Documents they both advocate the Old Text version and follow Zheng Xuan's interpretation. However, this study finds that their works demonstrate separate concepts for compiling and interpreting Zheng's annotations and infers that the two scholars have different attitudes that influence their works. By comparing the contents, methods, and concepts of their compilations of Zheng's annotations on the Book of Documents with Collected Annotations and Pronunciation Annotations and Commentary on the Book of Documents, this study provides reference for future research on Jiang's and Wang's interpretations of the Book of Documents.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陳鴻森(2011)。王鳴盛年譜(上)。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82(4)
    連結:
  2. 鄭憲仁(2006)。周代「諸侯大夫宗廟圖」研究。漢學研究,24(2)
    連結:
  3. (1967)。四部叢刊。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4. (1980)。皇清經解續編。臺北:漢京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5. (2002)。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6. (2002)。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7. (2010)。嘉定王鳴盛全集。北京:中華書局。
  8. (2010)。嘉定王鳴盛全集。北京:中華書局。
  9. (2005)。清經解。南京:鳳凰出版社。
  10. (2002)。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1. (2000)。高郵王氏遺書。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12. (2009)。劉申叔遺書。南京:鳳凰出版社。
  13. (2002)。續修四庫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4. (2010)。尚書類。北京:國家圖書館出版社。
  15. (2010)。嘉定王鳴盛全集。北京:中華書局。
  16. (2008)。李源澄著作集。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17. 唐孔穎達(2001)。尚書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18. 唐賈公彥(2001)。周禮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19. 清王鳴盛、顧寶田校點、劉連朋校點(2012)。尚書後案。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20. 清永瑢(2008)。四庫全書總目。北京:中華書局。
  21. 清皮錫瑞、周予同注釋(2004)。經學歷史。臺北:藝文印書館。
  22. 清皮錫瑞、盛冬鈴點校、陳抗點校(2009)。今文尚書考證。北京:中華書局。
  23. 清江藩、漆永祥箋釋(2006)。漢學師承記箋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4. 清黃以周(2010)。禮書通故。北京:中華書局。
  25. 清盧文弨、王文錦點校(2006)。抱經堂文集。北京:中華書局。
  26. 中國科學院圖書館整理(1996)。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濟南:齊魯書社。
  27. 中國科學院圖書館整理(1993)。續修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北京:中華書局。
  28. 支偉成(1970)。清代樸學大師列傳。臺北:藝文印書館。
  29. 王欣夫(2002)。蛾術軒篋存善本書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0. 王國維(2002)。觀堂別集外二種。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
  31. 古國順(2010)。清代尚書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32. 史應勇(2011)。《尚書》鄭王比義發微。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33. 朱淵清(2009)。書寫歷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4. 艾爾曼、趙剛譯(2011)。從理學到樸學―中華帝國晚期思想與社會變化面面觀。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35. 吳通福(2007)。晚出古文尚書公案與清代學術。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6. 來新夏(2002)。三學集。北京:中華書局。
  37. 金景芳、呂紹綱(1996)。《尚書・虞夏書》新解。瀋陽:遼寧古籍出版社。
  38. 張素卿(2003)。「經之義存乎訓」的解釋觀念―惠棟經學管窺。乾嘉學者的義理學,臺北:
  39. 張舜徽(2004)。廣校讎略。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40. 梁啟超(2005)。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臺北:里仁書局。
  41. 陳鴻森(2012)。余蕭客編年事輯。中國經學,桂林:
  42. 劉文清(2010)。從惠棟《九經古義》論其「經之義存乎訓」的解經觀念。臺日學者論經典詮釋中的語文分析,臺北:
  43. 劉咸炘、黃曙輝編校(2010)。劉咸炘學術論集。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44. 鄭杰文(2008)。談前輯古佚書的匯集整理與古佚書新輯新考。中國典籍與文化,67
  45. 鄭裕基(2011)。〈堯典〉觀象授時疑義述辨。新北市:花木蘭文化出版社。
  46. 鄧長風(1993)。《函海》叢書的版本及其編者李調元。國立中央圖書館館刊,新27(1)
  47. 錢穆(2005)。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北京:商務印書館。
  48. 顧頡剛、劉起釪(2005)。尚書校釋譯論。北京:中華書局。
被引用次数
  1. 陳威睿(2016)。論江聲、王鳴盛、孫星衍三家輯校〈太誓〉的共識、要點及其細部差異。當代儒學研究,21,123-166。
  2. 王利(2016)。顧、劉本《尚書後案》點校舉誤。書目季刊,50(3),47-63。
  3. 王利(2017)。王鳴盛《尚書後案》引清人說舉例。中國文哲研究通訊,27(4),133-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