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感傷的力量:林覺民〈與妻訣別書〉的正典化歷程與社會文化意義

并列篇名

Sentimental Power: The Canonization and Socio-Cultural Significances of Lin Juemin's "Farewell Letter to My Wife"

DOI

10.6281/NTUCL.2014.06.45.07

作者

潘少瑜(Shaw-Yu Pan)

关键词

黃花岡烈士 ; 林覺民 ; 〈與妻訣別書〉 ; 國文教科書 ; 感傷的力量 ; martyrs of Huanghua Gang ; Lin Juemin ; "Farewell Letter to My Wife" ; textbook of national literature ; sentimental power

期刊名称

臺大中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45期(2014 / 06 / 01)

页次

269 - 271+273-321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林覺民的〈與妻訣別書〉可說是近現代中國的革命正典,它既是黃花岡精神的標準教材,也是中文世界最著名的情書,其特殊之處乃在於作者的革命先烈身分,以及書信內容對私人情愛與家國情感之推擴論述。本文透過對近現代報刊文獻與中學國文教科書的分析,將林覺民的先烈形象和〈與妻訣別書〉加以「歷史化」,梳理清末民初時期的社會歷史與言情話語脈絡,考察這封深具「感傷的力量」的書信如何由「私」到「公」,從個人的情書轉變為革命正典的複雜歷程,及其所映射出的社會文化意義與影響。

英文摘要

Lin Juemin's (1887-1911) "Farewell Letter to My Wife" (Yu qi juebie shu) can be seen as a canon of Nationalist revolutions, which represents the orthodoxy of the "Huanghua Gang" spirit. Interestingly, it is also the most famous love letter in modern Chinese-speaking world. While Lin Juemin has been recognized as the major martyr of the Huanghua Gang Uprising in 1911, this love letter expresses the author's personal feelings towards his wife and country in a romantic tone. By analyzing various documents from the late Qing and early Republican periods, as well as different editions of "national literature" (guowen) textbooks, this paper aims to historicize the canonization of Lin's image as a revolutionary martyr and the journey of his love letter, which embodies the "sentimental power" and traveled from the private to the public sphere. Furthermore, it examines the contemporary sentimental literarature in order to reveal the socio-cultural significances and influences of this special letter.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潘少瑜(2012)。國恥癡情兩淒絕:林譯小說不如歸的國難論述與情感想像。編譯論叢,5(1),97-120。
    連結:
  2. 田漢:〈黃花崗〉(長篇革命史劇),《中央日報》1928 年2 月4 日第3張第4 面
  3. 〈革命黨列傳〉,《克復學報》2-3 期,1911 年
  4. 莊適編:《現代初中教科書國語》第二、四冊,上海:商務印書館,1930年初版、1932 年國難後 2 版。
  5. 張天化編:《血花集》,上海:民智書局,1928 年初版
  6. 〈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致全國討賊將士函〉,《中國國民黨黨史館漢口檔案》,1924 年1 月20 日
  7. (1982)。申報。上海:上海書店。
  8. 宋文翰編:《新編初中國文》第二冊,上海:中華書局,1941 年
  9. 帝民:〈黃花塚記〉,一笑生輯:《繪圖真像廣東近事革黨潮》,出版地不詳:世界最新書社,1911 年
  10. (1969)。民立報。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
  11. 教育部頒行:《修正初高級中學課程標準》,上海:正中書局,1946 年
  12. 戴叔清編:《初級中學國語教科書》第四冊,上海:文藝書局,1933 年
  13. 《神州日報》(微卷),上海:神州日報出版社編。
  14. (1997)。中國近代珍稀本小說。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
  15. 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公祭黃花崗先烈通告〉,《中國國民黨周刊》18 期,1924 年4 月27 日8 版
  16. 〈全國代表大會各種重要提議‧ 請議撫恤黃花崗七十二烈士遺族〉,《中國國民黨周刊》10 期,1924 年3 月2 日4 版
  17. 宋文翰編:《新編初中國文》第一冊,上海:中華書局,1941 年
  18. 宋文翰編:《新編初中國文》第五冊,上海:中華書局,1941 年
  19. 林覺民:〈林覺民寄妻書〉,《廣州民國日報》,1924 年5 月2 日2、3 版。(按:即〈與妻訣別書〉)
  20. (1996)。中國近代小說大系。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
  21. 田漢:〈黃花崗〉,《大公報(長沙版)》1925 年5 月28 日副刊
  22. 林天立:〈英傑正氣.永世長存――紀念祖父林覺民就義八十週年〉,《中央日報》,1991 年10 月3 日17 版
  23. 宋文翰編:《初級適用中華文選》第四冊,上海:中華書局,1947 年7 版
  24. 宋文翰編:《新編初中國文》第三冊,上海:中華書局,1941 年
  25. 《聯合知識庫》,聯合報社編,http://udndata.com/library/,2014 年2 月4 日讀取。http://udndata.com/library/
  26. (1981)。上海民國日報。北京:人民出版社。
  27. 《香港華字日報》(微卷),香港:香港華字日報社編。
  28. (2006)。時報。香港:蝠池書院。
  29. (1985)。廣州民國日報。北京:人民出版社。
  30. 朱文叔編:《初級中學用新中華國語與國文教科書》第一冊,上海:新國民圖書社出版,中華書局印行,1932 年
  31. 明熊大木編、穆公標點(1995)。楊家將演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2. 明羅貫中、清毛宗崗批(1991)。三國演義。臺北:三民書局。
  33. Tompkins, Jane P.(1985).Sensational Designs: The Cultural Work of American Fiction, 1790-1860.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34.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編(1986)。中國國民黨第一、二次全國代表大會會議史料。南京市:江蘇古籍出版社。
  35. 中學標準教科書國文科編輯委員會編(1955)。初級中學標準教科書國文。南投:臺灣省政府教育廳。
  36. 中學標準教科書國文科編輯委員會編(1959)。中學標準教科書初中國文。南投:臺灣省政府教育廳。
  37. 王夢鷗編(1955)。華僑初級中學國文。臺北:正中書局。
  38. 朱傳譽編(1981)。林琴南傳記資料。臺北:天一出版社。
  39. 朱劍心(1969)。晚明小品選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40. 呂芳上(1994)。中國國民黨黨史論文選集,臺北:
  41. 李雲漢(1994)。中國國民黨史述。臺北:國民黨黨史會。
  42. 李劍農(1975)。最近三十年中國政治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43. 周劍雲編(1974)。菊部叢刊。臺北:傳記文學出版社。
  44. 孫云遐編(1952)。初級中學國文。臺北:復興書局。
  45. 國史館編、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編(1966)。前國民政府主席林公子超遺集。臺北:前國民政府故主席林森先生百年誕辰紀念籌備委員會。
  46. 國立編譯館編(1987)。國民中學國中國文教師手冊。臺北:國立編譯館。
  47. 國立編譯館編(1992)。國民中學國文教科書。臺北:國立編譯館。
  48. 國立編譯館編(1971)。國民中學國文科教科書。臺北:國立編譯館。
  49. 教育部編(1985)。中華民國建國史。臺北:國立編譯館。
  50. 梁群球編(1992)。廣州報業(1827-1990)。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
  51. 梅家玲(2001)。發現少年,想像中國―梁啟超《少年中國說》的現代性、啟蒙論述與國族想像。漢學研究,19(1)
  52. 陳平原(1997)。二十世紀中國小說史。陳平原小說史論集,石家莊:
  53. 陳進金(1997)。抗戰前教育政策之研究(民國十七年至二十六年)。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
  54. 陸鐵乘編、李曰剛編(1953)。華國高中國文。臺北:華國出版社。
  55. 章開沅編、羅福惠編、嚴昌洪編(2006)。辛亥革命史資料新編。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
  56. 章開沅編、羅福惠編、嚴昌洪編(2006)。辛亥革命史資料新編。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
  57. 章銳初編(1954)。啟明初級中學教科書國文。臺北:臺灣啟明書局。
  58. 費約翰、李恭忠譯、李里峰譯(2004)。喚醒中國:國民革命中的政治、文化與階級。北京:三聯書店。
  59. 馮自由(1977)。革命逸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60. 黃世仲(1988)。五日風聲。桂林:灕江出版社。
  61. 黃季陸編(1969)。革命人物誌。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
  62. 董健編(2003)。中國現代戲劇總目提要。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63. 鄒振環(1996)。影響中國近代社會的一百種譯作。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
  64. 臧啟芳編、李雄編(1953)。光華本初中國文教科書。臺北:反攻出版社。
  65. 趙景雲(2006)。英雄本色兒女情長―林覺民〈與妻書〉賞析。新聞與寫作,2006(5),39-40。
  66. 潘少瑜(2008)。博士論文(博士論文)。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
  67. 蔡世明(2003)。近百年來我國中學國文教學的發展。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68. 鄭逸梅(2004)。尺牘叢話。上海:世紀出版集團。
  69. 魏紹昌編(1984)。鴛鴦蝴蝶派研究資料。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70. 龔鵬程(1991)。俠骨與柔情―論近代知識份子的生命型態。近代思想史散論,臺北:
被引用次数
  1. 李馥名(2020)。從情書到遺書:中國二十世紀初書信言情文學的修辭情境轉變。中國現代文學,37,41-64。
  2. 潘少瑜(2017)。抒情的技藝:清末民初的情書翻譯與寫作。東亞觀念史集刊,12,239+241-285。
  3. (2022)。俱分進化:真情、革命與大俠魂。東亞觀念史集刊,20,69-136。
  4. (2024)。《高僧傳》「亡身」書寫意蘊初探-兼與列維納斯「絕對他者」的對話。東海中文學報,47,3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