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荀子「天論」的旨趣:「知天」論述的主題

并列篇名

Knowing Heaven: The Purpose of the "Discussion of Heaven" of the "Xunzi"

DOI

10.6281/NTUCL.2014.09.46.02

作者

伍振勳(Zhen-Xun Wu)

关键词

荀子 ; 天論 ; 天命 ; 知天 ; 天地生成論 ; Xunzi ; "Discussion of Heaven" ; Mandate of Heaven ; knowing heaven ; theory of heaven and earth as the origins of the universe

期刊名称

臺大中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46期(2014 / 09 / 01)

页次

51 - 86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此文係解讀荀子「天論」文本的論述旨趣,強調它的主題不是論「天」,而是論「知天」。荀子「天論」原本並不是一篇命題寫作、討論「天(道)為何物」的「文章」,而是一則由言說者向受聽者陳述的「言說」,目的是要「以言成道」,透過揭示政治典範來引導正確的政治行動,而「知天」就是指涉政治行動的典範。因此,「知天」論述的旨趣不在於認識「天行有常」的自然世界,而在指示「如何成己、成物以知天」,排除因「蔽塞」的行動模式而帶來無窮禍患。此文也進一步詮釋荀子「知天」論述的思想涵意,揭示了其中的「天地生成論」觀念以及「天地生之,聖人成之」的行動典範意義,並且指出荀子「天論」在政治論述方面,觸及政治決策的知識、價值思辨、完善處理的能力、政治責任的倫理等有意義的課題。就思想詮釋的新探索而言,此文反對將「天論」、「知天」之「天」理解為自然之天的學界主流看法,也反思了自然哲學與主體哲學兩種詮釋取向與古典文化精神的疏離。

英文摘要

This article reexamines Xunzi's chapter "Discussion of Heaven" and argues that it elaborates not on "heaven" but on "knowing heaven." It is not a thesis explaining what the Way of Heaven is and presenting the proper understanding of the regular natural world, but a speech demonstrating the speaker's attempt to carry out the Way with utterances. By introducing his paradigm of political actions, Xunzi teaches his audience how to complete themselves, to accomplish things, to know heaven, and to avert the endless disasters caused by unenlightened human actions. It underlies the "Discussion of Heaven" that heaven and earth are the genesis of all things in the world, and that sages can and should bring out all things' full potentials. This present article in fact touches on policy making, values and thinking, public management, as well as the ethics and responsibility of politics. Against the popular opinion that conceives the "heaven" in the "Discussion of Heaven" as "nature," it identifies how the natural philosophy and subjective philosophy, which are often used to interpret this topic, deviate from the spirit of Chinese classical culture.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伍振勳(2013)。從「聲訓」到「字義」:東亞儒學發展中的「仁說」典範。臺灣東亞文明研究學刊,10(2),187-220。
    連結:
  2. 伍振勳(2008)。從語言、社會面向解讀荀子的「化性起偽」說。漢學研究,26(1),35-66。
    連結:
  3. 佐藤將之(2007)。荀子哲學研究之解構與建構―以中日學者之嘗試與「誠」概念之探討為線索。國立臺灣大學哲學論評,34,87-128。
    連結:
  4. 梅廣(2007)。從楚文化的特色試論老莊的自然哲學。臺大文史哲學報,67,1-38。
    連結:
  5. 宋朱熹(1994)。四書章句集註。臺北:大安出版社。
  6. 漢司馬遷、南朝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引、唐張守節正義(1982)。史記。北京:中華書局。
  7. 戰國屈原、金開誠校注、董洪利校注、高路明校注(1996)。屈原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
  8. 戰國屈原、姜亮夫譯(1999)。屈原賦今譯。昆明:雲南人民出版社。
  9. 戰國荀況、清王先謙集解、沈嘯寰點校、王星賢點校(2010)。荀子集解。北京:中華書局。
  10. 戰國墨翟、吳毓江校注、孫啟治點校(2006)。墨子校注。北京:中華書局。
  11. 伍振勳(2012)。《荀子•正名》釋義:語意學的詮釋取徑―以莊子、荀子對言辯的反省為背景。易詮釋中的儒道互動,臺北:
  12. 牟宗三(1979)。名家與荀子。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13. 李澤厚(2003)。中國古代思想史論。天津:天津社會科學出版社。
  14. 東方朔(2011)。合理性之尋求:荀子思想研究論集,臺北:
  15. 梁濤編、斯雲龍編(2012)。出土文獻與君子慎獨―慎獨問題討論集。桂林:漓江出版社。
  16. 彭國翔(2012)。儒家傳統的詮釋與思辨:從先秦儒學、宋明理學到現代新儒學。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
  17. 彭毅(1999)。楚辭詮微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18. 馮友蘭(2001)。中國哲學史。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19. 路德斌(2010)。荀子與儒家哲學。濟南:齊魯書社。
  20. 劉小楓(2008)。拯救與逍遙。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21. 錢新祖(2013)。中國思想史講義。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被引用次数
  1. 許從聖(2019)。氣相應、性偽合、參於天地-荀子的感通論建構。國立臺灣大學哲學論評,58,71-117。
  2. 李松駿(2020)。從天人關係考察《荀子》的「法」思想:以出土黃老思想文獻的對比分析為中心。臺大中文學報,70,53-85。
  3. 李雨鍾(2017)。為承認而制禮:重審荀子思想定位的當代可能性。清華學報,47(4),621-650。
  4. 林素娟(2017)。天秩有禮、觀象制文─戰國儒家的德之體驗及禮文化成。清華學報,47(3),433-471。
  5. 田富美(2019)。忠順而不懈──荀子人臣之道的轉化。哲學與文化,46(5),101-116。
  6. 吳冠宏(2017)。點化儒、莊成為同源並濟的魔法師─談楊儒賓《儒門內的莊子》。中國文哲研究通訊,27(1),81-90。
  7. 伍振勳,伍振勳(2021)。先秦儒學文本形式與「儒道」論述的變異發展。臺大文史哲學報,96,1-36。
  8. 顏樞(2021)。從「善的二重意涵」重探董仲舒《春秋繁露》的人性論。淡江中文學報,44,271-304。
  9. (2017)。「天命」的主題:《中庸》首章的解讀與詮釋。文與哲,31,101-140。
  10. (2023)。先秦儒學的「知天」之道:政治論述的解讀角度。文與哲,43,4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