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機械、騷音與詩想-論紀弦上海時期的現代性體驗

并列篇名

Machines, Noises, and Poetic Ideas: Ji Xian's Modern Experience in Shanghai

DOI

10.6281/NTUCL.2014.12.47.06

作者

劉正忠(Zheng-Zhong Liu)

关键词

工業文明 ; 都市視域 ; 詩意體驗 ; 物質文化 ; industrial civilization ; urban views ; poetic experiences ; material culture

期刊名称

臺大中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47期(2014 / 12 / 01)

页次

241 - 294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試圖呈現「物質流變―詩意轉換」相互牽動的軌跡,從而對於臺灣現代詩史上極重要的「現代派運動」提出一種兼顧文藝思潮與物質文化的新解釋。作為現代派運動的領導人,紀弦(路易士)「從上海到臺北」的跨場域體驗,意義非凡。我們發現:他早年在上海,曾經深受現代都市文化的衝擊,起先他極力排拒機械與噪音,認為它們破壞了「詩情」。但隨著體驗的深化與詩學的成長,他逐漸建立出一套立基於現代新事物的詩學,從中獲取一種新的「感性模式」與「表現方法」。他以「詩想」來闡釋工業時代的詩歌本質,從械械與噪音中建構「非協和」的美學,啟迪了不少年輕詩人。本文藉由較充份的文獻考掘,一方面批判性地重讀他的詩與詩論,一方面也從中發現一種立基於詩史的美學意涵。進而解釋了那些看似平淺的詩、充滿漏洞的詩論,為何能在文學運動現場中發揮關鍵的作用。

英文摘要

This paper attempts to present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hysical world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poetic ideas, and to further provide a new interpretation of the modernist poetic movement, which is crucial in Taiwan's poetic history. As the leader of Taiwan's modernist poets, Ji Xian, or Lu Yi-Shi, displays great significance through his experience from Shanghai to Taiwan. He has been shocked by Shanghai's urban culture him in his early years there. At first he strongly resists machines and noises because he believes these things break the sentiments in poetry. But with more experiences of poetry, he finally establishes a new form of poetry based on modern things with a new emotion pattern and a new way of presentation. He expounds the nature of poems in industrial time as poetic ideas, establishes an unharmonious aesthetics from machines and noises, and enlightens numerous young poets. This paper critically rereads Ji's poems and poetic theories, excavates their aesthetic meaning, and explains the reasons why they seem shallow and full of faults but are still important in a literary movement.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楊佳嫻(2010)。路易士(紀弦)在「淪陷區」上海的活動―以詩領土為中心的考察。臺灣文學研究學報,11
    連結:
  2. 劉正忠(2009)。藝術自主與民族大義―「紀弦為文化漢奸說」新探。政大中文學報,11
    連結:
  3. 殷 夫:〈前燈〉,《拓荒者》1 卷 1 號(1930 年 1 月)。
  4. 周作人:〈蒼蠅〉,《小說月報》15 卷 12 期(1924 年 12 月)。
  5. 路易士:〈詩與科學〉,《上海藝術月刊》第 2 卷第 1 期(1943 年 1 月)。
  6. 路易士:〈向南京告別〉,《新流》創刊號(1943 年 4 月)。
  7. 戴望舒:〈秋蠅〉,《現代》1 卷 3 期(1932 年 7 月)。
  8. 路易士:〈夏季惡感〉,《文藝世紀》1 卷 1 期(1944 年 9 月)。
  9. 路易士:〈詩二首〉(包含〈戀愛至上者之歌〉、〈沉重的日子〉),《今代文藝》第 1 期(1936 年 7 月)。
  10. 路易士:〈詩抄(七首)〉,《現代詩風》第 1 期(1935 年 10 月)。
  11. 戴望舒:〈詩人瑪耶闊夫斯基的死〉,《小說月報》21 卷 12 號(1930 年 12 月)。
  12. 宮 草(吳奔星):〈讀《行過之生命》〉,《新詩》第 4 期(1937 年 1 月)。
  13. 茅 盾:〈機械的頌贊〉,《申報月刊》2 卷 4 期(1933 年 6 月)。
  14. 路易士:〈新詩之諸問題〉(中),《語林》1 卷 2 期(1945 年 1 月)。
  15. 路易士:〈五四以來的新詩〉,《詩領土》第 4 號(1944 年 9 月)。
  16. 路易士:《三十前集》,上海:詩領土社,1945 年 2 月。
  17. 路易士:《夏天》,上海:詩領土社,1945 年 2 月。
  18. 郭沫若:〈未來派的詩約及其批评〉,《創造週報》17 號(1923 年 9 月)。
  19. 戴望舒:〈我們的小母親〉,《新文藝》2 卷 1 號(1930 年 3 月)。
  20. (蘇)伊可維支著、江思(戴望舒)譯:《唯物史觀的文學論》,上海:水沬書店,1930 年 8 月。
  21. 路易士:〈什麼是全新的立場〉,《詩領土》第 5 號(1944 年 12 月)。
  22. 路易士:《行過之生命》,上海:未名書屋,1935 年 12 月。
  23. 路易士:〈對於機械的詛咒〉,《詩林》雙月刊,「白話之部」第 1 卷第 2 期(1942 年 8 月)。
  24. (蘇)茀理契著,劉燦波(劉吶鷗)譯:《藝術社會學》,上海:水沫書店,1930 年 10 月。
  25. 施蟄存:〈又關於本刊中的詩〉,《現代》4 卷 1 期(1933 年 11 月)。
  26. (日)蔵原惟人:《芸術論》,東京:中央公論社,1932 年 12 月。
  27. 路易士:〈7 與 6〉,《作品》1 卷 1 期(1943 年 7 月)。
  28. (日)工藤好美:〈詩的世界〉,《詩領土》第 1 號(1944 年 3 月)。
  29. 路易士:《易士詩集》,上海:作者自印,1934 年 12 月。
  30. 路易士:《出發》,上海:太平書局,1944 年 5 月。
  31. 施蟄存:〈桃色的雲〉,《現代》2 卷 1 期(1932 年 11 月)。
  32. 戴望舒:〈望舒詩論〉,《現代》2 卷 1 期(1932 年 11 月)。
  33. Friedrich, Hugo,Neugroschel, Joachim(Trans.)(1974).The Structure of the Modern Lyric: From the Mid-Nineteenth to the Mid-Twentieth Century.Evanston, Illinois:Northwestern UP.
  34. Genette, Gérard,Sheridan, Alan(Trans.)(1982).Figures of Literary Discourse.New York:Columbia UP.
  35. Lyotard, Jean-Francois,Rottenberg, Elizabeth(Trans.)(1994).Lessons on the Analytic of the Sublime: Kant's Critique of Judgment, 23-29.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36. 王建元(1988)。現象詮釋學與中西雄渾觀。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37. 卡林內斯庫、顧愛彬譯、李愛華譯(2002)。現代性的五副面孔:現代主義、先鋒派、頹廢、媚俗藝術、後現代主義。北京:商務印書館。
  38. 吳心海(2013)。文壇史料尋訪錄。臺北:秀威資訊公司。
  39. 李歐梵(2006)。上海摩登。香港:牛津大學出版社。
  40. 李歐梵(1996)。現代性的追求。臺北:麥田出版公司。
  41. 阿多諾、林宏濤譯、王華君譯(2000)。美學理論。臺北:美學書房。
  42. 紀弦(2001)。紀弦回憶錄。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
  43. 紀弦(1967)。檳榔樹甲集。臺北:現代詩社。
  44. 紀弦(1954)。紀弦詩論。臺北:現代詩社。
  45. 紀弦(1963)。飲者詩鈔。臺北:現代詩社。
  46. 紀弦(1963)。摘星的少年。臺北:現代詩社。
  47. 紀弦(1967)。檳榔樹乙集。臺北:現代詩社。
  48. 紀弦(1954)。摘星的少年。臺北:現代詩社。
  49. 紀弦(1957)。新與舊•詩情與詩想。現代詩,18
  50. 紀弦(1969)。檳榔樹丁集。臺北:現代詩社。
  51. 紀弦(1962)。工業社會的詩。現代詩,37
  52. 紀弦(1970)。紀弦論現代詩。臺中:藍燈文化公司。
  53. 紀弦(1956)。新詩論集。高雄:大業書店。
  54. 紀弦(1967)。檳榔樹丙集。臺北:現代詩社。
  55. 紀弦(1956)。〈現代派信條釋義〉第一條。現代詩,13
  56. 奚密(1998)。現當代詩文錄。臺北:聯合文學出版社。
  57. 奚密(2011)。噪音詩學的追求:從胡適到夏宇。長沙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6(5)
  58. 徐遲(2006)。我的文學生涯。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
  59. 班雅明、張旭東譯、魏文生譯(2010)。發達資本主義時代的抒情詩人:論波特萊爾。臺北:臉譜出版社。
  60. 陳大為(2004)。亞洲閱讀―都市文學與文化(1950-2004)。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
  61. 陳芳明(2013)。現代主義及其不滿。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62. 陳瑞文(2004)。阿多諾美學論:評論、模擬與非同一性。新北市:左岸文化出版社。
  63. 覃子豪(1968)。覃子豪全集。臺北:覃子豪全集出版委員會。
  64. 須文蔚編(2011)。臺灣現當代作家研究資料彙編:紀弦。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
  65. 黃晉凱編(1989)。象徵主義.意象派。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66. 楊小濱(1995)。否定的美學―法蘭克福學派的文藝理論和文化批評。臺中:麥田出版公司。
  67. 楊牧(1989)。一首詩的完成。臺北:洪範書店。
  68. 葉維廉(1992)。解讀現代.後現代。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69. 劉東(1997)。劉東自選集。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70. 劉紀蕙(2000)。孤兒.女神.負面書寫。臺北:立緒文化公司。
  71. 廢名(1998)。論新詩及其他。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
  72. 鮑桑葵、張今譯(2001)。美學史。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73. 鄺可怡(2010)。兩種先鋒性理念的並置與矛盾:論《新文藝》雜誌的文藝傾向。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51
  74. 欒梅健(2000)。前工業文明與中國現代文學。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
被引用次数
  1. 蔡雨蒨(2023)。觀看、浪蕩與現代性──鷗外鷗的現代「物書寫」。中國文學研究,55,251-295。
  2. 李蘋芬(2021)。摩登詩形與戀愛論建構-徐遲上海時期的文藝實踐(1933-1937年)。臺北大學中文學報,30,187-230。
  3. 李樹枝(2019)。判準與睿見:論余光中對羅青詩作意象、意念/詩想、「新」知感性之評論觀點。臺北大學中文學報,26,103-137。
  4. 林宇軒(2023)。「詩質」在臺灣現代詩史之定義流變與批判。臺灣詩學學刊,41,39-67。
  5. 劉正忠(2016)。余光中詩的抒情議題。臺大中文學報,54,223-264。
  6. 楊佳嫻(2015)。戰爭、地方與崇高:以路易士發表於《中華副刊》的詩與散文為例(1942-1945)。中國現代文學,27,67-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