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泰始為斷」的歷史書寫:《晉書》限斷的難題與陸機的新義

并列篇名

The Historical Writing of "Beginning with the Taishi Period": The Beginning of the Jin Dynasty and Lu Ji's New Interpretation

DOI

10.6281/NTUCL.2015.06.49.03

作者

謝明憲(Ming-Hsien Hsieh)

关键词

晉武帝 ; 司馬懿 ; 陸機 ; 禪讓 ; 革命 ; Emperor Wu of Jin ; Sima Yi ; Lu Ji ; to abdicate the throne to a wise person ; revolution

期刊名称

臺大中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49期(2015 / 06 / 01)

页次

99 - 128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晉初「《晉書》限斷」之議論,出現三種「起元」之說。此一現象顯示, 論述朝代開端發生了歧見,將會影響帝王的正當性。本文析論其中「泰始為斷」的主張,何以成為此一論爭的最終抉擇。首先,探討三種「《晉書》限斷」的區別,以及此一議題何以在陸機擔任著作之職後,再次掀起議論。其次,討論「正始」、「嘉平」兩種起元模式的分別,與陸機否定「正始」、「嘉平」起年的理由。其三,從「泰始為斷」之說,討論晉武帝對於自身「受命」的建構;以及三國一統之後,歷史書寫對於「泰始」起元的重構,這將改變後世對於晉初的描述。

英文摘要

There are three theories explaining the beginning of the Jin dynasty, which shows that judgments of a dynasty's beginning can influence the legitimacy of an emperor.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theory that considers the Taishi period as Jin’s beginning and explains why it has become the final choice among the three theories. The content of this article is divided into three parts. The first part investigates the three theories and the reason why this issue becomes popular again after Lu Ji assumes the role of official historian. The second part compares the theories that respectively takes the Zhengshi period and the Jiaping period as the beginning of the Jin dynasty and explains why Lu Ji is against them. The third part examines the Taishi theory to discuss how the Emperor Wu of Jin constructs his legitimacy and how historians who reconstruct the Taishi theory changes later descriptions of the beginning of the Jin dynasty.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1997)。四部叢刊三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2. 北齊魏收(1998)。魏書。北京:中華書局。
  3. 宋王欽若編(2010)。冊府元龜。北京:中華書局。
  4. 南朝宋劉義慶、南朝梁劉孝標注、余嘉錫箋疏(1996)。世說新語箋疏。上海=Shanghai:上海古籍出版社=Shanghai Ancient Books。
  5. 南朝梁沈約(2000)。宋書。北京:中華書局。
  6. 南朝梁劉勰、詹鍈義證(1999)。文心雕龍義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7. 南朝梁蕭統編、唐李善注(2000)。文選。臺北=Taipei:華正書局=Hua Cheng。
  8. 後晉劉昫(2002)。舊唐書。北京:中華書局。
  9. 唐房玄齡修、吳士鑑注、劉承幹注(1970)。晉書斠注。臺北=Taipei:藝文印書館=Yee Wen。
  10. 唐徐堅(1962)。初學記。北京:中華書局。
  11. 唐劉知幾、清浦起龍釋(1993)。史通通釋。臺北=Taipei:里仁書局=Le Jin。
  12. 唐歐陽詢、汪紹楹校(1980)。藝文類聚。東京:中文出版社。
  13. 唐魏徵(1979)。隋書。臺北:鼎文書局。
  14. 晉干寶、晉汪紹楹注(1985)。搜神記。臺北:木鐸出版社。
  15. 晉王嘉(1995)。拾遺記。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6. 晉陳壽、南朝宋裴松之注、南朝宋盧弼集解(1981)。三國志集解。臺北:漢京文化出版公司。
  17. 晉陸雲(1966)。陸士龍集。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18. 清何焯(2006)。義門讀書記。北京:中華書局。
  19. 清趙翼(1984)。廿二史劄記。臺北:仁愛書局。
  20. 隋虞世南(1979)。北堂書鈔。北京:學苑出版社。
  21. 漢司馬遷、瀧川龜太郎會注考證(1993)。史記會注考證。臺北=Taipei:天工書局=Tian-Gon。
  22. 漢班固、唐顏師古注、清王先謙補注(1996)。漢書補注。臺北:藝文印書館。
  23. 牛潤珍(2000)。齊史斷限與平四胡之歲―劉節先生《中國史學史稿》正誤一例。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0(4)
  24. 王國維(1979)。海寧王靜安先生遺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25. 王國維(2000)。古史新證。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26. 朱曉海(2003)。潘岳論。燕京學報,新15
  27. 朱曉海(2000)。西晉佐命功臣銘饗表微。臺大中文學報,12,147-192。
  28. 沈玉成(2006)。沈玉成文存。北京=Beijing:中華書局=Zhonghua。
  29. 阮元(1997)。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30. 阮元(1997)。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31. 阮元(1997)。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32. 阮元(1997)。十三經注疏。臺北=Taipei:藝文印書館=Yee Wen。
  33. 周一良(2010)。魏晉南北朝史論集。北京=Beijing:北京大學出版社=Peking University Press。
  34. 俞灝敏(1996)。西晉議《晉書》限斷考辨。安徽史學,1996(2)
  35. 徐宗元(1964)。帝王世紀輯存。北京:中華書局。
  36. 徐高阮(1969)。山濤論。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41(1)
  37. 徐冲(2010)。「禪讓」與「起元」:魏晉南北朝的王朝更替與國史書寫。歷史研究,3
  38. 曹文柱(2008)。魏晉南北朝史論合集。北京:商務印書館。
  39. 傅學海(2008)。電子星圖與天文考古。科學發展,426
  40. 楊永俊(2005)。禪讓政治研究。北京:學苑出版社。
  41. 楊家駱編(1995)。新校本晉書並附編六種。臺北:鼎文書局。
  42. 福原啟郎(1997)。西晉の武帝司馬炎。東京:白帝社。
  43. 饒宗頤(1996)。中國史學上之正統論。上海=Shanghai:上海遠東出版社=Shanghai Far East。
被引用次数
  1. 林盈翔(2023)。論《群書治要》對《三國志》的筆削與取義。成大中文學報,81,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