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余光中詩的抒情議題

并列篇名

The Lyrical Issue of Yu Kwang-Chung's Poetry

DOI

10.6281/NTUCL.2016.09.54.05

作者

劉正忠(Liu Zheng-Zhong)

关键词

新古典 ; 現代性 ; 負面性 ; neoclassicism ; modernity ; negativity

期刊名称

臺大中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54期(2016 / 09 / 01)

页次

223 - 263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余光中在文學史中的強大聚焦力,來自他的紛雜、多樣、善變,乃至正負相激。僅舉「狼來了」事件予以全面否定,或單向地指認其色情、頹廢、虛無,固然太過簡單。僅從正面品質去加以辯護,重新鞏固其典律位置,而抹平其爭議性,似乎也有所不足。本文將試著考掘余光中詩作的抒情表現,重構其「正典化」以前的豐富面向。全文並不強為折衷,而是立基於更周全的文獻基礎,聚焦於新古典、現代性與負面性等三大主軸,對「抒情」進行較立體而深入的觀照。並綜合考量歷史、美學與意識型態等因素,重新處理與余光中相關的詩學史。對於「父的形象」、「浪子回家」、「中國意識」、「抒情傳統」等議題,俱有新的闡釋。

英文摘要

Kwang-Chung is heavily emphasized in the history of literature due to his diversity, changeability, or even contradiction. It is inappropriate to defame him merely with the "crying wolf" incident or condemn him as sensual, decadent, and nihilistic. It also seems insufficient to defend him, reconsolidate his orthodox position, and erase the controversies surrounding him only with his positive qualities.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lyricalness in Yu Kwang-Chung's poem and reconstruct his multifariousness before he is made orthodox. It does not manage to compromise but examine his lyricalness deeply and from more sides with a focus on the three pillars neoclassicism, modernity, and negativity. It also considers the elements of history, aesthetics, and ideology and reorders the poetry studies history related to him. It has a new illustration for the issues of the father image, the prodigal son, the Chinese consciousness, and the lyrical tradition.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須文蔚(2015)。1960-70 年代重返臺港重返古典的詩畫互文文藝場域研究─以余光中與劉國松推動之現代主義理論為例。東華漢學,21
    連結:
  2. 葉維廉(2006)。台灣五十年代末到七十年代初兩種文化錯位的現代詩。臺灣文學研究集刊,2,129-164。
    連結:
  3. 劉正忠(2014)。機械、騷音與詩想―論紀弦上海時期的現代性體驗。臺大中文學報,47
    連結:
  4. 朱自清等編:《聞一多全集》丁集,上海:開明書店,1948 年7 月。
  5. (法)安德列・紀德(André Paul Guillaume Gide)著,卞之琳譯:〈浪子回家〉,《浪子回家集》,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1936 年5 月。
  6. 郁達夫:《沉淪》,上海:泰東書局,1921 年10 月。
  7. 聞一多:《死水》,上海:新月書店,1933 年4 月。
  8. 余光中:〈狼來了〉,《聯合報》第12 版(1977 年8 月20 日)。
  9. 余光中:〈向歷史自首?―溽暑答客四問〉,《羊城日報》(2004 年9月11 日)。
  10. 梁實秋:《浪漫的與古典的》,上海:新月書店,1927 年8 月。
  11. Calinescu, Matei(1987).Five faces of modernity: modernism, avant-garde, decadence, kitsch, postmodernism.Durham:Duke University Press.
  12. 江萌(1966)。論三聯句―關於余光中的「蓮的聯想」。歐洲雜誌,6
  13. 余光中(1976)。天狼星。臺北:洪範書店。
  14. 余光中(1965)。逍遙遊。臺北:文星書店。
  15. 余光中(1964)。掌上雨。臺北:文星書店。
  16. 余光中(1960)。鐘乳石。香港:中外畫報社。
  17. 余光中(1981)。五陵少年。臺北:大地出版社。
  18. 余光中(1969)。天國的夜市。臺北:三民書局。
  19. 余光中(1952)。舟子的悲歌。臺北:野風出版社。
  20. 余光中(1983)。隔水觀音。臺北:洪範書店。
  21. 余光中(1954)。藍色的羽毛。臺北:藍星詩社。
  22. 余光中(1964)。儒家鴕鳥的錢穆。文星,80
  23. 余光中(1962)。中國的良心―胡適。文星,53
  24. 余光中(1960)。萬聖節。臺北:藍星詩社。
  25. 余光中(1964)。蓮的聯想。臺北=Taipei:文星書店=Book's World。
  26. 余光中(1984)。在冷戰的年代。臺北=Taipei:純文學出版社=Pure Literature。
  27. 余光中(1986)。敲打樂。臺北=Taipei:九歌出版社=Chiu Ko.。
  28. 李敖(1962)。給談中西文化的人看看病。文星,52
  29. 李敖(1962)。「文化太保」談梅毒。文星,58
  30. 李敖(1964)。文化論戰丹火錄。臺北=Taipei:文星書店=Book's World。
  31. 柳文哲(1964)。詩壇散步:蓮的聯想。,2
  32. 洛夫(1969)。詩人之鏡。高雄:大業書店。
  33. 夏萬洲(1970)。夜訪洛夫,煮茶論詩。幼獅文藝,197
  34. 徐復觀(1980)。徐復觀雜文(四):憶往事。臺北:時報出版公司。
  35. 張默編(1969)。現代詩人書簡集。臺中:普天出版社。
  36. 陳芳明(1974)。鏡子和影子。臺北=Taipei:志文出版社=Zhi Wen。
  37. 陳鼓應(1978)。三評余光中的詩。夏潮論壇,28
  38. 陳鼓應(1977)。評余光中的頹廢意識。中華雜誌,172
  39. 陳鼓應(1977)。評余光中的流亡心態。中華雜誌,173
  40. 陳鼓應(1978)。三評余光中的詩。夏潮論壇,27
  41. 陳鼓應、郭楓(1989)。這樣的詩人余光中。臺北:臺笠出版社。
  42. 陳鼓應(1978)。這樣的詩人余光中。臺北=Taipei:大漢出版社=Da Han。
  43. 陶恆生、劉德順(2003)。海隅文集。香港:明報出版公司。
  44. 曾淑美(1998)。對我們而言,余光中……。聯合文學,14(12)
  45. 楊宗翰(2005)。與余光中拔河。創世紀,142
  46. 楊澤編(1994)。七○年代:理想繼續燃燒。臺北:時報出版公司。
  47. 廖敏村(2009)。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政治大學中文系國文教學碩士學位班。
  48. 熊秉明(1986)。詩三篇。臺北:允晨文化公司。
  49. 劉正忠(2010)。現代漢詩的魔怪書寫。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50. 瘂弦(1959)。芝加哥。文星,17
  51. 顔元叔(1984)。談民族文學。臺北=Taipei:臺灣學生書局=Student。
被引用次数
  1. 陳室如(2022)。鄉愁符碼的多重衍異-余光中遊記裡的中國與台灣-。高雄師大國文學報,36,77-107。
  2. 翁文嫻(2019)。自法國哲學漢學家朱利安「間距」觀念─研讀余光中詩內的抒情結構。成大中文學報,66,191-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