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
器物上的「新」面貌:王莽時期度量衡、銅鏡、錢幣的文化觀察
|
并列篇名
|
The "Xin (New)" look of Artifacts: A Cultural Observation of the Measures, Bronze Mirrors, and Coins in Wang Mang's Xin Dynasty
|
DOI
|
10.6281/NTUCL.2017.03.56.01
|
作者
|
吳旻旻(Wu, Min-Min)
|
关键词
|
王莽 ; 新朝 ; 漢代 ; 器物文化 ; 帝國與傳播 ; Wang Mang ; Xin dynasty ; Han dynasty ; culture of artifacts ; empire and dissemination
|
期刊名称
|
臺大中文學報
|
卷期/出版年月
|
56期(2017 / 03 / 01)
|
页次
|
1
-
45
|
内容语文
|
繁體中文
|
中文摘要
|
在傳世或出土文物中,人們發現新莽時期的文物相當精緻,戴熙稱王莽為古今第一鑄泉手,王國維譽新莽嘉量為曠世瑰寶,始建國銅鏡也受到清代金石學家高度關注。而在近六十年考古發掘的漢墓中,更多王莽時期的器物出土,可以看出在器物的設計與鑄造上頗費心力,因此本文嘗試探討新莽時期的度量衡器、銅鏡、錢幣的外型、圖案、品類、質地,呈現出哪些意涵,並嘗試解釋王莽為什麼要投擲心力於制器,進而闡述王莽時期鑄造器物的觀念與行為,有別於周朝「器以藏禮」的文化,而展現「器以象道」的新型態。
|
英文摘要
|
From the artifacts handed down or unearthed, it can be observed that artifacts in Wang Mang's period were very delicate. Dai Xi (戴熙) titled Wang Mang (王莽) the first currency designer of all time. Wang Guo-Wei (王國維) praised the Measure of the Xin Dynasty (《新莽嘉量》) as an immortal treasure. Bronze-stone scholars in the Qing Dynasty also studied the bronze mirrors in the Xin dynasty. In the past 60 years of archaeological excavation, lots of Xin objects were unearthed from ancient Han dynasty tombs. These objects show the hard work in their design and manufacture. This paper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shapes, graphic designs, materials, and textures of the measures, bronze mirrors, and coins. It also explains the reason why Wang put efforts into casts and illustrates that the ideas and measures of casting in the Wang period exhibited the new style of "Dao in objects," which differs from the "rituals in objects" culture in the Zhou Dynasty.
|
主题分类
|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
参考文献
|
-
張書豪(2011)。西漢「堯後火德」說的成立。漢學研究,29(3)
連結:
-
清•孫詒讓:《周禮正義》,上海:商務印書館,1937 年。
-
呂思勉:《秦漢史》,上海:開明書局,1947 年。
-
(1965)。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
林素清輯:「兩漢鏡銘集錄」,中研院史語所【簡帛金石資料庫】,網址:http://saturn.ihp.sinica.edu.tw/,2017 年4 月8 日擷取。http://saturn.ihp.sinica.edu.tw/
-
(1965)。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
范文瀾:《中國通史簡編》,上海:新知書店,1947 年。
-
李華龍:〈淺議王莽以值代重的「金錯刀」――兼談桐博收藏的「一刀平五千」〉,引自博寶網:http://special.artxun.com/20080104/article/2a63b4d55bf1c13af7d4ad157018976b.shtml,2017 年4 月8 日擷取,原載於《中國文物報》2007 年第4 期。
-
(1965)。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
(美)德效騫(Homer Dubs)譯:《漢書》(The history of the former Han dynasty),altimore: Waverly Press, 1938.
-
清•王先謙:《漢書補注》,上海:商務印書館,1934 年。
-
(1986)。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Taipei:臺灣商務印書館=Commercial Press。
-
宋袁樞(1979)。通鑑紀事本末。北京:中華書局。
-
秦呂不韋編、陳奇猷校注(2002)。呂氏春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清王國維(1959)。觀堂集林。北京:中華書局。
-
清成瓘(1963)。篛園日札。臺北:世界書局。
-
清孫詒讓、雪克點校(2010)。籀廎((亠口冖冋))述林。北京:中華書局。
-
清翁方綱(1967)。兩漢金石記。臺北:文海出版社。
-
清莫友芝(1967)。宋元舊本書經眼錄。臺北:文海出版社。
-
清戴熙(1980)。古泉叢話。臺北:廣文書局。
-
隋蕭該(1970)。漢書音義。臺北:藝文印書館。
-
漢王充、蔡振楚注譯、周鳳五校閱(2012)。新譯論衡讀本。臺北:三民書局。
-
漢司馬遷、南朝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唐張守節正義(1992)。新校本史記。臺北:鼎文書局。
-
漢桓譚、朱謙之校輯(2009)。新輯本桓譚新論。北京:中華書局。
-
漢班固、陳立疏證、吳則虞點校(1994)。白虎通疏證。北京:中華書局。
-
漢班固撰、唐顏師古注(1995)。新校本漢書。臺北=Taipei:鼎文書局=Ting-wen。
-
漢許慎、清段玉裁注(1991)。說文解字注。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
漢揚雄、鄭萬耕校釋(2014)。太玄校釋。北京:中華書局。
-
漢劉安編、漢高誘注、何寧集釋(1989)。淮南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
-
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2009)。鑑耀齊魯: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出土銅鏡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
-
孔祥星、劉一曼(1994)。中國古銅鏡。臺北:藝術圖書公司。
-
孔祥星、劉一曼(1984)。中國古代銅鏡。北京=Beijing:文物出版社=Cultural Relics Press。
-
王綱懷(2015)。中國紀年銅鏡:兩漢至六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王綱懷(2004)。三槐堂藏鏡。北京:文物出版社。
-
王綱懷(2010)。止水集―王綱懷銅鏡研究論集。上海=Shanghai:上海古籍出版社=Shanghai Ancient Books。
-
王輝(1990)。秦銅器銘文編年集釋。西安:三秦出版社。
-
丘光明(1982)。略談新莽銅環權。文物,1982(8)
-
丘光明(2012)。度量衡的經典著作《漢書•律曆志》。中國計量,2012(11)
-
丘光明(1993)。中國度量衡。北京:新華出版社。
-
丘光明(1992)。中國歷代度量衡考。北京=Beijing:科學出版社=Science Press。
-
田天(2015)。秦漢國家祭祀史稿。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
佚名、清陳逢衡集證(2008)。竹書紀年集證。北京:國家圖書館。
-
吳承洛(1993)。中國度量衡史。北京:商務印書館。
-
巫鴻(2006)。對「中國青銅時代」的再思考。文藝研究,2006(10)
-
巫鴻、李清泉譯、鄭岩譯(2009)。中國古代藝術與建築中的「紀念碑性」。上海=Shanghai:上海人民出版社=Shanghai People's。
-
李祖德、劉精誠撰(1995)。中國貨幣史。臺北:文津出版社。
-
沈展如(1977)。新莽全史。臺北:正中書局。
-
辛德勇(2013)。建元與改元:西漢新莽年號研究。北京=Beijing:中華書局=Zhonghua。
-
孟憲武(1993)。殷商青銅禮器組合的演化趨勢。青果集―吉林大學考古專業成立二十週年考古論文集,北京:
-
杭州文物考古研究所編(2013)。杭州蔣村古錢幣窖藏。北京:文物出版社。
-
林巳奈夫(1989)。漢代の神神。京都:臨川書店。
-
林素清(1991)。兩漢鏡銘所見吉語研究。漢代文學與思想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
-
林劍鳴(1989)。新編秦漢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洛陽博物館編(1988)。洛陽出土銅鏡。北京:文物出版社。
-
胡適紀念館編(1998)。談學論詩二十年―胡適楊聯陞往來書札。臺北:聯經出版社。
-
孫文麗(2010)。銅鏡銘文反應的王莽改制與歷史現實。理論界,2010(9)
-
孫常敘(1982)。則、法度量則、則誓三事試解。古文字研究,北京:
-
孫機(2011)。漢代物質文化資料圖說(增訂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容庚(1985)。商周彝器通考。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
容庚、張維持(1986)。殷周青銅器通論。臺北:龍泉書屋。
-
旅順博物館編(1997)。旅順博物館藏銅鏡。北京:文物出版社。
-
浙江省博物館編(2009)。泉林剪影。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
馬先醒(1974)。新莽年號與新莽年號簡。簡牘學報,1974(1)
-
崔瑞德編、魯惟一編、楊品泉譯(1992)。劍橋中國秦漢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張文質(1982)。秦詔版訓讀異議。河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2(3)
-
張光直(1983)。中國青銅時代。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
張懷銀(2006)。三門峽焦作錢幣發現與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
曹相成(1986)。王莽。北京:中華書局。
-
梅原末治(1984)。漢三國六朝紀年鏡圖說。京都:同朋舍。
-
郭玉海編(1996)。故宮藏鏡。北京:紫禁城出版社。
-
郭沫若(1979)。中國史稿。北京:人民出版社。
-
郭寶鈞(1981)。商周青銅器群綜合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
-
陳世(2007)。談王莽錢幣的價值。中國市場,2007(5)
-
陳其射(2011)。中國古代樂律學概論。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
-
陳夢家(1956)。殷墟卜辭綜述。北京:科學出版社。
-
陳劍(2016)。幾種漢代鏡銘補說。第十屆漢代文學與思想國際學術研討會
-
陳靜(2006)。鄭州=Zhengzhou,鄭州大學歷史學院=Zhengzhou University。
-
陳燮君編、汪慶正編(2005)。練形神冶•瑩質良工:上海博物館藏銅鏡精品。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
-
傅振倫(1979)。甘肅定西出土的新莽權衡。中國歷史博物館館刊,1979(1)
-
單育辰(2010)。始皇廿六年詔書「法度量則不壹歉疑者」補論。中國文字,新35
-
森鹿三(1963)。居延出土的王莽簡。東方學報,33
-
黃展岳(1989)。關于王莽九廟的問題―漢長安城南郊一組建筑遺址的定名。考古,1989(3)
-
黃銘崇編(2016)。中國史新論:古代文明的形成分冊。臺北:聯經出版社。
-
黃銘崇(2012)。「饕餮纹」的再思考:一個方法的省思。美術史研究集刊,32,1-106。
-
黃錫全(2009)。古文字與古貨幣文集。北京:文物出版社。
-
楊愛國(2006)。幽明兩界:紀年漢代畫像石研究。西安:陝西人民美術出版社。
-
葉康寧(2009)。王莽與博局。古代文明,3(1)
-
董鹿生(2005)。許昌漯河錢幣發現與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
廖伯源(2003)。秦漢史論叢。臺北:五南圖書公司。
-
劉一曼(1995)。安陽殷墓青銅禮器組合的幾個問題。考古學報,1995(4)
-
劉廣定(1999)。從車輪看《考工記》的成書年代。漢學研究,17(1)
-
劉廣定(2005)。再研《考工記》。廣西民族學院學報,11(3)
-
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編(2004)。廣西銅鏡。北京:文物出版社。
-
鄧秋玲(2002)。漢代博局紋銅鏡析論(上)。故宮文物月刊,231,90-103。
-
鄧秋玲(2002)。漢代博局紋銅鏡析論(下)。故宮文物月刊,232,109-112。
-
駒井和愛(1973)。中國古鏡の研究。東京:岩波書店。
-
錢穆(1992)。秦漢史。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
駢宇騫(1978)。始皇廿六年詔書「則」字解。文史,5
-
羅伯昭編、丁福保編、鄭家相編(1988)。泉幣雜誌。上海:上海書店。
-
饒宗頤、李均明(1995)。新莽簡輯證。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
被引用次数
|
-
吳旻旻(2018)。想「象」-重讀張衡〈思玄賦〉。清華中文學報,20,113-158。
-
(2021)。復古以治新:新莽時期明堂、銅鏡等宇宙/帝國圖式所展現的「古」與「新」。臺北教育大學語文集刊,39,271-273+27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