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位移˙開眼˙合一˙反相-《莊子》論天人關係重探

并列篇名

Transfer, New Horizons, Unification, Fulfillment ──Re-Examin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eaven and Men in the Zhuang-Zi

DOI

10.6281/NTUCL.2017.06.57.02

作者

徐聖心(Hsu, Sheng-Hsin)

关键词

莊子 ; 天人關係 ; Zhuang-Zi ;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eaven and man

期刊名称

臺大中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57期(2017 / 06 / 01)

页次

17 - 58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莊子》書中的天人關係,是個貌似易解已解而實則難解未決的問題。標為「重探」是近代已有幾個引而未發的先聲,本文力求在這些僅具提示意義的引言之後,能使複雜的問題得初步解決。在《莊子》書中,非常集中地通過「天」的特殊表法,呈現各種不同領略「天」的顯發樣態,將「天」敷布為生命的新維度,藉此新維度之無窮開展,體現「天」即吾人內在的根源性、無限性、崇高性與創造性。「天」即人足以開顯其理想性與真實性的新維度,「心與天遊」即通過新維度內外重重映射,生命方足與宇宙融合重構,且迭生新境。所以「天」及相關設詞的出現,主要帶出幾重讀解與證會之功能:生命空間之拓展,延遲日常慣性之擱置,凌虛俯照之景深,曲繞性之迂迴,及貫通人與宇宙之生命奧秘。使我們即使在自身的活動中,既能豁開場景,復能返觀自照,以自身同時兼達他者,而形成一更豐富充沛的生命動勢。

英文摘要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eaven and man in the Zhuang-Zi is a conundrum that seems simple but is so puzzling that it remains unresolved. Since many scholars have attempted to discuss this issue heretofore, this article tries to reconsider these arguments and provide a preliminary solution to this complicated issue. In the Zhuang-Zi, the varying appearances of heaven are presented by particular methods. Through exploring the meanings of heaven, it can be proved that the tian 'heaven' in the Zhuang-Zi is actually the origin, infinity, sublimity, and creativity of human beings. This can be exemplified by xin-yu-tian-you 'to roam in spirit with heaven,' which in other words is to continuously restructure oneself. Hence the terms around tian in the Zhuang-Zi are used to indicate the following meanings: to expand life, to suspend inertia, to observe by overlooking, to develop tortuously, and to integrate humans with the universe. On the basis of tian, humans can broaden their views as well as reflect on themselves to form richer lives even in daily activities.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牟宗三(2003)。莊子〈齊物論〉講演錄(十五)。鵝湖,28(8)
    連結:
  2. 牟宗三(2003)。莊子〈齊物論〉講演錄(十五)。鵝湖,28(8)
    連結:
  3. 牟宗三(2003)。莊子〈齊物論〉講演錄(十五)。鵝湖,28(8)
    連結:
  4. 牟宗三(2003)。莊子〈齊物論〉講演錄(十五)。鵝湖,28(8)
    連結:
  5. 牟宗三(2003)。莊子〈齊物論〉講演錄(十五)。鵝湖,28(8)
    連結:
  6. 牟宗三(2003)。莊子〈齊物論〉講演錄(十五)。鵝湖,28(8)
    連結:
  7. 牟宗三(2003)。莊子〈齊物論〉講演錄(十五)。鵝湖,28(8)
    連結:
  8. 牟宗三(2003)。莊子〈齊物論〉講演錄(十五)。鵝湖,28(8)
    連結:
  9. 牟宗三(2003)。莊子〈齊物論〉講演錄(十五)。鵝湖,28(8)
    連結:
  10. 牟宗三(2003)。莊子〈齊物論〉講演錄(十五)。鵝湖,28(8)
    連結:
  11. 牟宗三(2003)。莊子〈齊物論〉講演錄(十五)。鵝湖,28(8)
    連結:
  12. 牟宗三(2003)。莊子〈齊物論〉講演錄(十五)。鵝湖,28(8)
    連結:
  13. 牟宗三(2003)。莊子〈齊物論〉講演錄(十五)。鵝湖,28(8)
    連結:
  14. 林久絡(2012)。「以天合天」:《莊子》中的「技術思維」與深層生態學。哲學與文化,39(7)
    連結:
  15. 賴錫三(2016)。《莊子》「天人不相勝」的自然觀―神話與啟蒙之間的跨文化對話。清華學報,46(3)
    連結:
  16. (1979)。四部叢刊正編。臺北:商務印書館。
  17. ( 日) 久保天隨:《莊子新釋》, 東京: 博文館,1910 年7 月, 明治四十三年版。
  18. 宋呂惠卿、湯君集校(2009)。莊子義集校。北京:中華書局。
  19. 宋陸九淵(1979)。象山全集。臺北:中華書局。
  20. 宋黎靖德編、王星賢點校(1987)。朱子語類。臺北:華世出版社。
  21. 宋蘇軾、清王文誥輯註、孔凡禮點校(1982)。蘇軾詩集。北京:中華書局。
  22. 明袁中道、錢伯城點校(1989)。珂雪齋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3. 明陸西星(1976)。周易參同契測疏。臺北:成文書局。
  24. 明陸西星(1979)。南華真經副墨。臺北:自由出版社。
  25. 明憨山德清(1991)。莊子內篇注。臺北:廣文書局。
  26. 清方以智(1975)。藥地炮莊。臺北:廣文書局。
  27. 清方以智、龐樸注釋(2001)。東西均注釋。北京:中華書局。
  28. 清王夫之、王孝魚點校(1985)。莊子解。香港=Hong Kong:中華書局=Chung Hwa。
  29. 清宣穎(1974)。南華經解。臺北=Taipei:藝文印書館=Yee Wen。
  30. 清郭慶藩、王孝魚點校(1984)。莊子集釋。臺北:莊嚴出版社。
  31. 清陳壽昌(1977)。南華真經正義。臺北=Taipei:新天地書局=Xin Tian Di。
  32. 隋智顗(1995)。摩訶止觀。臺南:湛然寺。
  33. 漢班固(1975)。漢書。臺南:明倫出版社。
  34. 方東美(1985)。原始儒家道家哲學。臺北:黎明文化公司。
  35. 王叔岷(1978)。莊學管窺。臺北:藝文印書館。
  36. 王叔岷(1988)。莊子校詮。臺北=Taipei: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Institute of History and Philology, Academia Sinica。
  37. 王威威(2009)。莊子學派的思想演變與百家爭鳴。北京:人民出版社。
  38. 牟宗三(2002)。莊子〈齊物論〉講演錄(四)。鵝湖,27(10)
  39. 牟宗三(1985)。名家與荀子。臺北:學生書局。
  40. 余英時(2014)。論天人之際:中國古代思想起源試探。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41. 吳怡(2000)。莊子內篇解義。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42. 胡遠濬(1980)。莊子詮詁。臺北:商務印書館。
  43. 唐君毅(1985)。道德自我之建立。臺北:學生書局。
  44. 徐復觀(1982)。中國思想史論集續編。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
  45. 徐復觀(1969)。中國人性論史。臺北=Taipei:商務印書館=Commercial Press。
  46. 徐聖心(2009)。莊子「三言」的創用及其後設意義。臺北:花木蘭出版社。
  47. 徐聖心(2013)。莊子內篇夢字義蘊試詮。臺北:花木蘭出版社。
  48. 徐聖心(2016)。青天無處不同霞―明末清初三教會通管窺。臺北=Taipei:臺大出版中心=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Press。
  49. 張建業點校、劉幼生點校(2000)。李贄文集。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50. 張祥龍(1996)。海德格爾思想與中國天道。北京:三聯書店。
  51. 張默生(1996)。莊子新釋。濟南:齊魯書社。
  52. 畢來德、宋剛譯(2009)。莊子四講。北京:中華書局。
  53. 陳鼓應(2001)。莊子今註今譯。北京:中華書局。
  54. 馮友蘭(1999)。中國哲學史。臺北:商務印書館。
  55. 黃冠閔(2008)。《莊子》中的想像旅程與場所轉換。「天、自然與空間」學術研討會
  56. 楊儒賓(1987)。博士論文(博士論文)。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
  57. 葉舒憲(2005)。莊子的文化解析。西安:陝西人民出版社。
  58. 熊公哲(1985)。荀子今註今譯。臺北:商務印書館。
  59. 劉貴文編(1991)。傅山全書。山西:山西人民出版社。
  60. 潘栢世(1981)。〈齊物論〉講述。臺北:自印本。
  61. 諸橋轍次、李君奭譯(1977)。莊子平話。彰化:專心企業有限公司。
  62. 鄭雪花(2005)。博士論文(博士論文)。臺南,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系。
  63. 錢穆(1983)。中國思想史。臺北=Taipei:學生書局=Student。
  64. 錢穆(1986)。莊子纂箋。臺北=Taipei:東大圖書公司=Dong Da。
  65. 錢穆(1993)。論語文解。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66. 龍樹造、釋印順講、釋演培記(1995)。中觀論頌講記。臺北:正聞出版社。
  67. 鍾泰(1988)。莊子發微。上海=Shanghai:上海古籍出版社=Shanghai Ancient Books。
  68. 簡良如(2014)。論人之存有。北京=Beijing:社會科學出版社=Social Sciences Academic Press。
  69. 鎌田茂雄(1990)。華嚴思想的接受形態―中國、朝鮮、日本華嚴的特點。世界宗教研究,1990(2)
  70. 鎌田茂雄、慈怡法師譯(1993)。華嚴經講話。高雄:佛光出版社。
被引用次数
  1. 陳湧漢(2023)。迴視:試論莊子的「落入」與「轉化」。清華學報,53(1),1-36。
  2. 陳重羽(2022)。鏡像的應世與教化思想-論《莊子》的「自我教化」。清華學報,52(3),431-469。
  3. 許從聖(2018)。道如何言:《莊子》的言默思考與體道敘事。東華漢學,28,37-70。
  4. 許明珠(2019)。「天刑」:孔子不走逍遙路。興大中文學報,46,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