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
閩語表意志及即將之語詞「發」的歷史來源與發展演變
|
并列篇名
|
The Historical Origin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Boulomaic Modal and the Prospective Aspects of the Word "Fa ( 發)" in Min Dialects
|
DOI
|
10.6281/NTUCL.2017.12.59.06
|
作者
|
杜佳倫(Tu, Chia-Lun)
|
关键词
|
閩語 ; 發 ; 意志情態 ; 將然時態 ; 詞源 ; 語法化 ; Min dialect ; fa (發) ; boulomaic modal aspect ; prospective aspect ; grammaticalization
|
期刊名称
|
臺大中文學報
|
卷期/出版年月
|
59期(2017 / 12 / 01)
|
页次
|
255
-
304
|
内容语文
|
繁體中文
|
中文摘要
|
本文運用方言本字研究的尋音、探義等系統性方法,深入探究閩語既表意志義、又表即將義之語詞的歷史來源與發展演變。該語詞在閩南方言讀為bəʔ4∕beʔ4∕bueʔ4,在閩東方言主要讀為puoʔ4。從方言歷史音韻規則來看,該語詞嚴整對應於漢語詞「發」;然而,閩南方言beʔ4、閩東方言puoʔ4在語義、語法發展方面如何合理聯繫為漢語詞「發」,此為本文著力討論的課題。本文首先辨析古漢語文獻資料中「發」的各種語義及用法,探求「發」由主要動詞進而虛化的語義、語法基礎;接著透過具體語料的蒐集彙整,分析閩東方言puoʔ4、閩南方言beʔ4的各種語義用法,並提出該語詞相當關鍵的兩大語法特點;最後,參照古漢語表未來時「將」的語法化過程,以及跨語言對於未來時態標記的研究成果,重新推論閩東方言puoʔ4、閩南方言beʔ4的語義、語法發展脈絡,以確立該語詞與漢語詞「發」的同源關係。
|
英文摘要
|
In this paper, I compare the boulomaic modal and prospective aspects of the words "beʔ4" in Southern Min and "puoʔ4" in Eastern Min and differentiate the sound correspondences between Min and ancient Chinese. Based on the sound correspondences, I hypothesize that the Chinese cognate words "beʔ4" and "puoʔ4" should be "fa ( 發)" and then prove this hypothesis with the following three methods. (1) I trace the process of the impending grammaticalization of "fa ( 發)" in archaic and ancient Chinese books. (2) I analyze the meanings and usages of the words "beʔ4"and "puoʔ4." I find out two grammatical features of them: (a) "beʔ4"and "puoʔ4" are used not as the main verbs in sentences but only as boulomaic modal auxiliary verbs; (b) it is prohibited to place negative words in front of them. (3) I make a connection between "beʔ4," "puoʔ4" and "fa ( 發)" by referring to the grammaticalization of "jiang ( 將)" in archaic Chinese and cross-language researches of the future tense.
|
主题分类
|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
参考文献
|
-
Chang, Miao-Hsia(2009).Metaphorization and metonymization: Diachronic development of verbs of volition in Southern Min.Taiwan Journal of Linguistics,7(1),53-84.
連結:
-
楊秀芳(2014)。論「別」的形態變化及語法化。清華中文學報,11,5-55。
連結:
-
周墨翟、清畢沅校注(1985)。墨子。北京:中華書局。
-
周韓非、清顧實圻識誤(1977)。韓非子。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
明吳承恩、徐少知校、朱彤注、周中明注(1996)。西遊記校注。臺北:里仁書局。
-
明施耐庵(1992)。水滸傳。臺北:桂冠圖書公司。
-
明笑笑生(1996)。金瓶梅詞話。臺北:里仁書局。
-
南唐靜禪師編、南唐筠禪師編、孫昌武點校、衣川賢次點校、西口芳男點校(2007)。祖堂集。北京:中華書局。
-
南朝宋劉義慶、梁劉孝標注、朱鑄禹彙校集注(2002)。世說新語彙校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唐釋圓仁(2007)。入唐求法巡禮行記。石家庄:花山文藝出版社。
-
晉干寶(1974)。搜神記。臺北:世界書局。
-
晉杜預注、唐孔穎達正義(2001)。春秋左傳正義。臺北:新文豐出版社。
-
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正義(2001)。尚書正義。臺北:新文豐出版社。
-
漢毛公傳、唐孔穎達正義(2001)。毛詩正義。臺北:新文豐出版社。
-
漢司馬遷、南朝宋裴駰集解、唐司馬貞索隱、張守節正義(1979)。史記附札記。臺北:鼎文書局。
-
漢班固、唐顔師古注(1979)。漢書。臺北:鼎文書局。
-
漢許慎、清段玉裁注(1989)。說文解字注。臺北:藝文印書館。
-
漢劉向集錄(1980)。戰國策。臺北:里仁書局。
-
漢劉向編集、清王逸章句(1985)。楚辭。北京:中華書局。
-
漢鄭元注、唐孔穎達正義(2001)。禮記注疏。臺北:新文豐出版社。
-
魏王弼注、魏韓康伯注、唐孔穎達正義(2001)。周易正義。臺北:新文豐出版社。
-
魏何晏注、宋邢昺疏(2001)。論語注疏。臺北:新文豐出版社。
-
魏張揖、清王念孫疏證(1972)。廣雅疏證。臺北:鼎文書局。
-
Bybee, Joan L.,Perkins, Revere D.,Pagliuca, William(1994).The Evolution of Grammar. Tense, Aspect, and Modality in the languages of the World.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
Lin, Yuchen(2014).Xinzhu,National Tsing Hua University.
-
Meisterernst, Barbara(2004).The future tense in classical and han-period Chinese.Meaning and Form: Essaysin Pre-Modern Chinese Grammar,Muenchen:
-
王統尚(2009)。漢語史上「欲」作將來時標記。湖北社會科學學報,10
-
白曉虹(1997)。先秦漢語助動詞系統的形成。語言研究論叢,北京:
-
石毓智、白解紅(2007)。將來時的概念結構及其詞彙來源。外語教學與研究,37(1)
-
吳守禮校註(2001)。清順治刊荔枝記戲文校理。臺北:從宜工作室。
-
吳守禮校註(2001)。清光緒刊荔枝記戲文校理。臺北:從宜工作室。
-
吳守禮校註(2001)。明萬曆刊荔枝記戲文校理。臺北:從宜工作室。
-
吳守禮校註(1975)。清乾隆間刊「同窓琴書記」校理。臺北:吳守禮發行。
-
吳守禮校註(2001)。明嘉靖刊荔鏡記戲文校理。臺北:從宜工作室。
-
巫雪如(2012)。博士論文(博士論文)。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
-
巫雪如(2015)。上古漢語未來時標記「將」重探。語言暨語言學,16(2),249-277。
-
李中華注譯(1997)。新譯六祖壇經。臺北:三民書局。
-
李如龍(2012)。閩語的「卜」與「挃」。泉州師範學院學報,30(3),14-18。
-
周長楫(1998)。廈門方言詞典。南京=Nanjing:江蘇教育出版社=Jiangsu Education。
-
泉州市文化局泉州地方戲曲研究社(2010)。荔鏡記荔枝記四種。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
洪惟仁(1988)。談鶴佬語的正字與語源。臺灣風物,38(1),1-49。
-
胡萬川編(1994)。沙鹿鎮閩南語故事集。豐原:臺中縣立文化中心。
-
胡萬川編(2001)。臺南縣閩南語故事集。新營:臺南縣文化局。
-
胡萬川編(1996)。梧棲鎮閩南語故事集。豐原:臺中縣立文化中心。
-
胡萬川編(1996)。清水鎮閩南語故事集。豐原:臺中縣立文化中心。
-
胡萬川編(1998)。大安鄉閩南語故事集。豐原:臺中縣立文化中心。
-
連金發(2010)。臺灣閩南語欲求情態和否定的動態分析:競爭和演變。歷時演變與語言接觸:中國東南方言,Hong Kong:
-
馮愛珍(1998)。福州方言詞典。南京=Nanjing:江蘇教育出版社=Jiangsu Education。
-
楊家駱編(1973)。敦煌變文。臺北:世界書局。
-
蔣紹愚(1989)。古漢語詞匯綱要。北京=Beijing:北京大學出版社=the Beijing University Press。
-
盧卓群(1996)。助動詞「欲」的發展軌跡。武漢教育學院學報,15(5)
-
龍彼得編(1992)。新刊增補戲隊錦曲大全滿天春二卷。臺北:南天書局。
-
魏培泉(1993)。古漢語介詞「於」的演變略史。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62(4),717-7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