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小琉球及綠島閩南語音變的比較研究-兩個偏泉腔離島方言的調查分析

并列篇名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Southern Min Sound Changes in Little Liuchiu and Green Island: A Survey and Analysis of the Chuan-Based Southern Min Dialects of the Two Off-Shore Islands of Taiwan

DOI

10.6281/NTUCL.2017.12.59.07

作者

陳淑娟(Chen, Shu-Chuan);陳彥君(Chen, Yan-Jun)

关键词

泉腔閩南語 ; 語言因素 ; 語言接觸 ; 小琉球 ; 綠島 ; sound change ; internal linguistic factor ; language contact ; Little Liuchiu ; Green Island

期刊名称

臺大中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59期(2017 / 12 / 01)

页次

305 - 307+309-349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小琉球及綠島方言是偏泉腔閩南語,兩島的移民有先後關係,具有人文及語言的聯繫,然而兩島因地理分隔,接觸甚少,語言各自演變。本文探究小琉球及綠島閩南語的音變,研究發現(1)小琉球、綠島〈雞〉類讀[e]、〈魚〉類讀[i]及〈恩〉類讀[in],與臺灣偏泉腔閩南語不同,此特點由來已久,並非近年開放觀光後受臺灣閩南語普通腔影響所致;(2)兩個島嶼是混合腔區域的偏泉腔方言點,方音表現有同有異,相同的是兩島韻母〈青〉類、〈買〉類大致維持泉音變體;但聲母及聲調卻有所不同,小琉球老年人的聲母大部分還保留[dz],綠島則多讀[l],聲調方面,綠島的陽平變調保留較多泉腔的低調[21],小琉球的陽平變調已全面中調化讀[33];(3)本文從語言內部因素及語言接觸兩方面,分析兩島方音的演變,綠島〈認〉類讀[l]是語言內部因素的影響,小琉球維持[dz]則展現區域特色,而小琉球陽平變調的全面中調化,則是語言內部因素及語言接觸相互作用的結果。

英文摘要

This study observes the sound changes of the Southern Min dialects of Little Liuchiu and Green Island with a vocabulary chart survey. The participants are 31 Little Liuchiu residents and 30 of Green Island, categorized by age into young, middle-aged, and older ones. The following are the three main points of the discussion. (1) The word groups〈雞〉[e],〈魚〉[i], and〈恩〉[in] in the dialects of the two islands are pronounced differently from those in the Chuan-based Southern Min dialects of Taiwan Island. This feature does not result from the increasing Taiwanese tourists visiting these two islands in recent years. (2) The dialects of the two islands have the same variants as the Chuan-based dialects for the〈青〉and〈買〉word groups. The older residents of Little Liuchiu predominantly hold the /dz/ initials whereas the /l/ initials are more common in Green Island. As for tone sandhi, the Green Island dialect keeps lots of /21/ rising tones as the Chuan-based Southern Min dialects while those in the Little Liuchiu dialect have completely changed to [33]. (3) This study analyzes the internal linguistic factors and language contact in the sound changes of the Southern Min dialects of the two islands. The emerging consonant [l] in the〈認〉word groups in Green Island can be attributed to internal factors. The preservation of the consonant [dz] in the〈認〉word groups in Little Liuchiu serves as a special local characteristic. The constant change of rising tones in the Little Liuchiu dialect into [33] exemplifies an interaction of internal linguistic factors and language contact.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洪惟仁(2009)。臺北地區閩南語的方言類型與方言分區。臺灣語文研究,3,284-309。
    連結:
  2. 洪惟仁(2012)。閩南語入字頭(日母)的音變潮流。臺灣語文研究,7(2),1-33。
    連結:
  3. (日)伊能嘉矩:《大日本地名辭書續編―第三臺灣》,東京:富山房,1909 年。
  4. 臺灣總督官房調查課:《臺灣在籍漢民族鄉貫別調查》,臺北:臺灣時報發行所,1928 年。
  5. 伊能嘉矩、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譯(2017)。臺灣文化志。新北:大家出版社。
  6. 何大安(1987)。聲韻學中的觀念與方法。臺北:大安出版社。
  7. 李玉芬(2000)。博士論文(博士論文)。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8. 李玉芬(1997)。綠島的人口成長與變遷。東臺灣研究,2
  9. 洪惟仁(2005)。從兩個時期製作的方言地圖看臺灣閩南語的變化。福州師範大學第九屆閩方言國際學術研討會,福州:
  10. 洪惟仁(2010)。臺灣地區的語言分佈。敲開語言的窗口:華語的使用現象(情況與調查),馬來西亞:
  11. 洪惟仁(1997)。國科會研究計畫報告國科會研究計畫報告,未出版
  12. 洪惟仁(2013)。臺灣的語種分佈與分區。語言暨語言學,14(2),315-369。
  13. 洪惟仁(2003)。新竹=Hsinchu,國立清華大學語言學研究所=National Tsing Hua University。
  14. 洪惟仁(2006)。高屏地區的語言分佈。語言暨語言學,7(2),365-416。
  15. 洪惟仁(2001)。閩南語有標元音的崩潰與介音化。聲韻論叢,11,243-273。
  16. 洪惟仁(1992)。臺灣方言之旅。臺北=Taipei:前衛出版社=Avanguard。
  17. 胡傳(1993)。臺東州采訪冊。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18. 張屏生(1998)。澎湖縣白沙鄉閩南語各次方言的音韻現象。日本中國語學會第48 回全國大會論文
  19. 張屏生(2007)。臺灣地區漢語方言的語音和詞彙。臺南=Tainan:開朗雜誌事業有限公司=Open-Mind Magazine。
  20. 曹逢甫(2013)。臺灣閩南語共同腔的浮現:語言學與社會語言學的探討。語言暨語言學,14(2)
  21. 畢長樸(1971)。綠島人種的來源問題。臺灣風物,21(1)
  22. 陳淑娟(2010)。臺灣閩南語新興的語音變異―台北市、彰化市及台南市元音系統與陽入原調的調查分析。語言暨語言學,11(2)
  23. 陳淑娟(2017)。科技部研究計劃報告科技部研究計劃報告,未出版
  24. 陳淑娟(2009)。臺南市方言的語音變異與變化。聲韻論叢,16
  25. 陳淑娟(2013)。台北社子方言的語音變異與變化。語言暨語言學,14(2),371-408。
  26. 陳淑娟、杜佳倫(2011)。臺北市泉腔閩南語央元音的變異與變化。臺大中文學報,35,329-370。
  27. 曾南逸(2013)。博士論文(博士論文)。北京,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
  28. 楊秀芳(1991)。臺灣閩南語語法稿。臺北:大安出版社。
  29. 董忠司(2001)。福爾摩沙的烙印:臺灣閩南語概要。臺北: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30. 綠島鄉公所(1992)。綠島鄉志。臺東:臺東縣綠島鄉公所。
  31. 綠島鄉公所(2014)。綠島鄉誌。臺東:臺東縣綠島鄉公所。
  32. 蔡詩雯(2007)。碩士論文(碩士論文)。高雄,高雄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及語言研究所。
  33. 鄭良偉、鄭謝淑娟(1977)。臺灣福建話的語音結構及標音法。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34. 謝昌運(2004)。從封閉到開放―綠島偏泉腔方音的衰落。語言人權與語言復振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東:
  35. 鍾露昇(1967)。國科會研究計畫報告國科會研究計畫報告,未出版
被引用次数
  1. 陳淑娟(2018)。方言移借或自然演變-新竹老同安腔的內部差異與變化。國文學報,64,251-285。
  2. 陳淑娟,陳彥君(2020)。花蓮閩南語的方音差異及音變研究-花蓮市、瑞穗及富里三個方言點的調查研究。臺灣語文研究,15(2),157-206。
  3. 闕慈音(2020)。新竹市泉州腔ê內部差異。台語研究,12(1),62-83。
  4. (2023)。臺中龍井新漳海腔、老泉中腔的方音差及語音變異。國文學報,74,251-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