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侯汝華與香港文學的結緣-兼論香港文學如何抵抗遺忘

并列篇名

The Bonding of Hau Ruhua and Hong Kong Literature: Further Discuss How Hong Kong Literature Resists the Oblivion

DOI

10.6281/NTUCL.202006_(69).0005

作者

葉倬瑋(Yip, Cheuk-Wai)

关键词

侯汝華 ; 香港文學 ; 現代派 ; 抵抗遺忘 ; 紅豆 ; Hau Ruhua ; Hong Kong literature ; modernist ; resist oblivion ; Red Bean

期刊名称

臺大中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69期(2020 / 06 / 01)

页次

199 - 201+203-238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侯汝華在中國現代文學論著裏,只是一個不被注意的名字,作為李金髮的學習者、及現代派青年詩人群中的一員。香港學者回顧二十世紀三十年代的香港詩壇,發現了侯汝華的活躍,又熱切提高他的文學地位,即使其香港作家的身分後來受到質疑。本文主要處理兩個問題:一是以《紅豆》為代表的香港文壇對侯汝華詩風轉變及廁身現代派重要詩人隊列的作用;二是香港學者對侯汝華身分被質疑的回應,引伸出來對於香港文學主體性的迷思。本文認為,香港學者熱衷於侯汝華研究,顯示出對香港文學被遺忘的焦慮,他們採用的各種論述策略,乃在於抵抗遺忘。侯汝華能否成為不能繞過的作家,固然為論者關注;然他們心之所繫的,更是香港文學的主體性及意義會否被遺忘。

英文摘要

As a neglected literati among the discourses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Hau Ruhua is simply considered a follower of Li Jinfa and one of the young modernist poets. Reviewing the poetry world in Hong Kong in the 1930s, many Hong Kong scholars unveil the activity of Hau Ruhua and manage to promote him to a higher position in the literary world, despite his reputation as a Hong Kong writer is being jeopardized afterward. There are two major focuses of this article: 1) the impact that, starting from poetry magazines, such as Red Bean, the Hong Kong literary world made on the changes of poetry style of Hau Ruhua and the process of determining Hau Ruhua as an important member of modernist poets; 2) the sophistication of the subjectivity of Hong Kong literature led by the response to the doubt about Hau Ruhua's identity. I suggest that the enthusiasm of Hong Kong scholars for the Hau Ruhua study project indicates the anxiety of the Hong Kong literature being neglected. Various discursive strategies are applied in order to resist the oblivion. Although many scholars focus on whether Hau Ruhua is an unignorable writer, the major concern of them actually is whether the subjectivity and the meaning of Hong Kong literature are being neglected.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樊善標(2016)。文學史「如何香港」的設想─鄭樹森、黃繼持、盧瑋鑾香港文學「三人談」與陳國球《香港文學大系總序》。政大中文學報,25
    連結:
  2. Clifford, James(1997).Routes: Travel and Translation in 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London: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3. 王宇平(2009)。上海,華東師範大學。
  4. 王瑤(1982).中國新文學史稿.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5. 王德威(2013)。「根」的政治,「勢」的詩學─華語論述與中國文學。中國文學學報,4
  6. 王德威(2017).史詩時代的抒情聲音:二十世紀中期的中國知識分子與藝術家.臺北:麥田出版社.
  7. 北京圖書館(編)(1992).民國時期總書目 1911-1949:文學理論•世界文學•中國文學.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
  8. 古遠清(2009)。香港文學史的七大誤區。南方文壇,2
  9. 朱少璋:〈不能繞過的作家――侯汝華〉,《明報》明藝版(2017 年 12 月25 日)。
  10. 朱少璋(2018)。《海上生明月─侯汝華詩文輯存》的「據本」意義。聲韻詩刊,41
  11. 朱少璋=Zhu Sh.-Zh.(2018).海上生明月─侯汝華詩文輯存.香港=Hong Kong:滙智出版有限公司=Infolink Publishing Ltd.
  12. 朱光燦(2000).中國現代詩歌史.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
  13. 吳心海(2017)。沒有人知道你心中的大海─象徵派詩人侯汝華生平考。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17(3),97-105。
  14. 吳曉東(2015).臨水的納蕤思:中國現代派詩歌的藝術母題.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5. 李育中(2000)。我與香港─說說三十年代的一些情況。活潑紛繁的香港文學─一九九九年香港文學國際硏討會論文集,香港:
  16. 李怡(2015).中國現代新詩與古典詩歌傳統.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17. 李金髮:〈序林英強的「凄涼之街」〉,《橄欖月刊》第35期(1933年8月)。
  18. 李金髮:〈序侯汝華的「單峯駝」〉,《橄欖月刊》第 35 期(1933 年 8 月)。
  19. 沈建中(編)(2013).施蟄存先生編年事錄.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 沈達材:〈論詩─致侯汝華先生〉,《海濱文藝》1936 年第 2 期。
  21. 汪迪民:〈徵文的始末〉,《文藝大路》第 2 卷第 1 期(1935 年 11 月)。
  22. 辛笛(2014)。論中國三十年代現代派詩─1981 年 12 月在香港中文大學的演講。現代中文學刊,6
  23. 東山中學廿周年紀念刊編輯委員會:《梅縣私立東山中學二十周年紀念錄》,梅縣:東山中學校,1934 年。
  24. 侯汝華:〈傍晚〉,《現代》第 4 卷第 2 期(1933 年)。
  25. 侯汝華:〈單峯駝〉,《現代》第 3 卷第 2 期(1933 年)。
  26. 侯汝華:〈燈下〉,《文學時代》第 1 卷第 6 期(1936 年 4 月)。
  27. 侯汝華:〈水手〉,《新詩》1936 年第 1 期。
  28. 侯汝華:〈水手〉,《海濱文藝》1936 年第 2 期。
  29. 侯汝華:〈詩三首:水手、海上謠、窗〉,《現代詩風》第1期(1935年10月)。
  30. 侯汝華:〈末日〉,《紅豆》第 3 卷第 4 號(1935 年 10 月)。
  31. 侯汝華:〈西湖小品:黎明〉,《文藝大路》第 1 卷第 6 期(1935 年 10 月)。
  32. 侯汝華:〈迷人的夜〉,《現代》第 2 卷第 4 期(1933 年)。
  33. 侯汝華:〈一切創作都是作者的自敘傳〉,《文藝大路》第 2 卷第 1 期(1935年 11 月)。
  34. 侯汝華:〈燈下─有贈〉,《六藝》1936 年創刊號。
  35. 哈羅德•布魯姆, Harold,江寧康(譯), N.-K.(Trans.)(2005).西方正典:偉大作家和不朽作品.南京=Nanjing:譯林出版社=Yilin Press.
  36. 施建偉,應宇力,汪義生(1999).香港文學簡史.上海:同濟大學出版社.
  37. 胡從經(1998).香港近現代文學書目.香港:朝花出版社.
  38. 倪墨炎(1999)。邵洵美的事業也有其輝煌的時期(下)—— 出版《新詩庫》和《自傳叢書》。博覽群書,10
  39. 孫玉石(1999).中國現代詩歌及其他.臺北:文化大學出版社.
  40. 孫玉石(1983).中國初期象徵派詩歌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41. 孫作雲:〈論現代派詩〉,《清華週刊》第 43 卷第 1 期(1935 年)。
  42. 孫望(1983).戰前中國新詩選.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43. 孫黨伯(編)(1994).聞一多全集.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
  44. 徐遲:〈憶侯汝華〉,《星島日報》星座版(1938 年 10 月 20 日)。
  45. 袁勇麟(2001)。20 世紀香港新詩與外國文學關係淺探。海南師範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3)
  46. 崑南(2002)。編後話:詩的盛宴。詩潮,1
  47. 張振金(1989).嶺南現代文學史.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
  48. 陳國球(2013).文學如何成為知識?文學批評、文學研究與文學教育.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49. 陳國球(2016)。南國西潮─香港早期文學評論與境外文學思潮。華東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2)
  50. 陳國球(編), K.-Q.(Ed.)(2016).香港文學大系 1919-1949•評論卷一Xianggang wenxue daxi 1919-1949: pinglun juan yi.香港=Hong Kong:商務印書館=Commercial Press.
  51. 陳智德(編)(2004).香港三四™年代香港新詩論集.嶺南大學人文學科研究中心.
  52. 陳智德, C.-T.(2008)。起源及其變體─香港作家、香港文學與香港新詩。現代中文文學學報,9(1),159-170。
  53. 陳智德, C.-T.(2019).根著我城:戰後至二○○○年代的香港文學.臺北=Taipei:聯經出版社=Linking Publishing Company.
  54. 陳智德, C.-T.(2008)。起源及其變體─香港作家、香港文學與香港新詩。現代中文文學學報,8(2)
  55. 陳智德, Zhi.-D.(2002)。論侯汝華。詩潮,1,65-67。
  56. 舒蘭(1998).中國新詩史話.臺北:渤海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57. 須文蔚(2019)。一場對抗遺忘的文學史抗爭─評陳智德《根著我城》。方圓,秋季號
  58. 黃仲鳴:〈李育中〉,《文匯報》副刊采風版(2009 年 12 月 19 日)。
  59. 黃仲鳴(2006)。水手的絕唱─追跡侯汝華的《海上謠》。文學研究,創刊號
  60. 楊國雄(2014).舊書刊中的香港身世.香港:三聯書店(香港)有限公司.
  61. 葉倬瑋, C.-W.(2018)。在兩道夾縫中綻放─《紅豆》編輯格局探析。民國文學與文化研究集刊,3,61-93。
  62. 葉輝(2002)。三○年代的「無名詩人」。文學世紀,2(1),53-54。
  63. 詹姆斯•克里佛德, Jomes,林徐達(譯),梁永安(譯)(2017).復返:21 世紀成為原住民.苗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64. 趙稀方(2016)。中國現代詩的「飛地」─被遺忘的香港《紅豆》現代詩群。北方論叢,2016(2)
  65. 趙稀方(2019).報刊香港─歷史語境與文學場域.香港:三聯書店.
  66. 劉心:〈論侯汝華的詩〉,《橄欖月刊》第 34 期(1933 年 7 月)。
  67. 劉偉成(2019)。香港,香港浸會大學。
  68. 劉偉成(2018)。水手與腔棘─談侯汝華詩之「不能繞過」。聲韻詩刊,41
  69. 劉登翰, D.-H.(1999).香港文學史Xianggang wenxue shi.北京=Beijing:人民文學出版社=People’s Literature Publishing House.
  70. 潘亞暾,汪義生(1997).香港文學史.廈門:鷺江出版社.
  71. 鄭少斌(2018)。作為革命詩人的侯汝華。客家文博,1
  72. 鄭政恆(2011)。教育、藝術、娛樂、商業?─第一次電影清潔運動的史料發掘與闡述。文學評論,15
  73. 錢理群,溫儒敏,吳福輝(1998).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74. 謝常青(1990).香港新文學簡史.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
  75. 隱郎:〈論象徵主義詩歌〉,《今日詩歌》九月始創號(1934 年 9 月)。
  76. 關夢南(2012).香港新詩:七個早逝優秀詩人.香港:風雅出版社.
  77. 關夢南(編), M.-N.(Ed.),葉輝(編), H.(Ed.)(2006).香港文學新詩資料彙編.香港=Hong Kong:風雅出版社=Fung Ngan Publishing House.
  78. 關夢南(編), M.-N.(Ed.),葉輝(編), H.(Ed.)(2006).香港文學新詩資料彙編.香港=Hong Kong:風雅出版社=Fung Ngan Publishing House.
  79. 鷗外鷗:〈搬戴望舒們進殮房〉,《廣州詩壇》1937 年第 3 期。
  80. 犂青(編)(2014).香港新詩史.人民文學出版社.
被引用次数
  1. Tsang, Gabriel F. Y.(2023)。Incarnation of the Real: Approaching the Production of the Hong Kong Literary Magazine Fleurs des Lettres (2006- )。成大中文學報,81,147-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