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孔子「正名」思想新詮

并列篇名

New Interpretation of Confucius' Rectification of Names

DOI

10.6281/NTUCL.202006_(69).0002

作者

丁亮(Ting, Liang)

关键词

孔子 ; 正名 ; 符號 ; 認知 ; 身體 ; Confucius ; rectification of names ; signs ; cognition ; body

期刊名称

臺大中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69期(2020 / 06 / 01)

页次

41 - 43+45-84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旨立於現代學術的立場,從符號、認知、身體、自我與社會等等層面,對孔子正名思想進行整體的新詮釋。詮釋將以孔子所論之相關文本為主,回歸歷史語境,觀察其在周文禮崩樂壞時代所欲處理政治上的「異化」(alienation)問題。蓋周人政治始於禮樂制度,制度必始於「名」,《老子》所謂「始制有名」,若以「名」對應到現代的符號(sign),則「名」在操作上具有符號異化的危機,可令人本質異化,從而生成一切政治災難,故欲解決政治問題,必需「正名」。在「名」的符號解讀下,「正名」的豐厚內涵便可在符號、認知(cognition)、身體(body)、自我(self)與社會等諸多層面上展開。即在符號層面建立正確的名言關係,以便對事物形成正確的名實認知,並使身體在自我正確的名分認同下產生正確的行為,最終建立合乎禮樂秩序的社會倫理,達成政治。「正名」,因此成為為政的關鍵。當人因符號能指與所指的性質相異而在語言文字的操作中異化時,其言、其行與其生命本質亦將異化,形成社會災難,唯有重新建立正確的名言、名實與名分,才能真正的解決問題。如是,本計劃重新整體性的闡明了孔子「正名」的智慧,亦為現代社會中的異化問題提供了一套解決的理論與方法。

英文摘要

This article aims to interpret the meanings of Confucius' idea of "rectification of name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signs, cognition, body, self, and society in modern academic studies. Based on the text of Confucius and its historical context, this interpretation addresses the issues of politics that Confucius was intended to resolve during a time when the Zhou dynasty's system of rites was breaking down. Politics may cause a being to lose subjectivity, so one's self is objectified and fails to function properly when alienation happens. Hence all kinds of disasters arise. This is why one must pursue the state of humanity by cultivating oneself with virtue.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丁亮(2006)。《老子》文本中的身體觀。思與言,44(1)
    連結:
  2. 丁亮, L.(2011)。從身體感論中國古代君子之「威」。考古人類學刊,74,89-118。
    連結:
  3. (三國)張揖,(清)王念孫(疏證)(1989).爾雅、廣雅、方言、釋名清疏四種合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4. (西漢)孔安國(傳),(唐)孔穎達(疏),(清)阮元(校勘)(1989).尚書正義.臺北:大化書局.
  5. (西漢)毛亨注),(東漢)鄭玄(箋),(唐)孔穎達(疏),(清)阮元(校勘)(1989).毛詩正義.臺北:大化書局.
  6. (西漢)董仲舒,(清)蘇輿(撰)(1996).春秋繁露義證.北京:中華書局.
  7. (宋)朱熹(1983).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
  8. (東周)公孫龍,(清)王琯(撰)(1992).公孫龍子懸解.北京:中華書局.
  9. (東周)左丘明,(東吳)韋昭(注)(1998).東吳•韋昭注國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0. (東周)左丘明,楊伯峻(編)(1990).春秋左傳注.北京:中華書局.
  11. (東周)呂不韋輯,(東漢)高誘(注)(1991).呂氏春秋.上海:上海書店.
  12. (東周)荀子,(清)王先謙(撰)(1988).荀子集解.臺北:藝文印書館.
  13. (東周)管仲,(清)黎翔鳳(2004).管子校注.北京:中華書局.
  14. (東周)墨翟,(清)張純一(編)(1998).墨子集解.四川:成都古籍書店.
  15. (東周)韓非,陳奇猷(校注)(2000).韓非子新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6. (東漢)許慎,(清)段玉裁(注)(1990).說文解字注.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17. (東漢)趙岐注,(宋)孫奭(疏),(清)阮元(校勘)(1989).孟子注疏.臺北:大化書局.
  18. (東漢)鄭玄注),(唐)孔穎達(疏),(清)阮元(校勘)(1989).禮記正義.臺北:大化書局.
  19. (唐)魏徵(1997).隋書.臺北:鼎文書局.
  20. (清)王聘珍,(清)王文錦(點校)(1983).大戴禮記解詁.北京:中華書局.
  21. (魏)王弼,(晉)韓康伯(注),(唐)孔穎達(疏)(1989).周易正義.臺北:大化書局.
  22. (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1989).論語注疏.臺北:大化書局.
  23. Peirce, Charles Sanders(1991).Peirce on Signs: writings on semiotic.Chapel Hill:UNC Press Books.
  24. 丁亮(2008).無名與正名:論中國上中古名實問題的文化作用與發展.新北市:花木蘭出版.
  25. 丁亮, L.(2013)。漢字符號學初探。符號與傳媒,6(1),103-140。
  26. 丁亮, L.(2015)。論中國名學天命的歷史根源。思想與文化,17(2),40-84。
  27. 丁亮, L.(2005)。「名」在中國上中古之變遷。中國文學歷史與思想中的觀念變遷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Taipei:
  28. 卡爾•馬克思, Karl,李中文(譯)(2016).一八四四年經濟學哲學手稿.新北:暖暖書屋文化.
  29. 佛洛姆, Erich,徐紀亮(譯), J.-L.(Trans.),張慶熊(譯), Q.-X.(Trans.)(1988).馬克思關於人的概念.臺北:南方叢書出版社=Southern Series Publishing.
  30. 余舜德(編), Sh.-D.(Ed.)(2015).身體感的轉向.臺北=Taipei: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Press.
  31. 李幼蒸, Y.-Zh.(1998).欲望倫理學:弗洛伊德和拉康.嘉義縣=Chiayi:南華管理學院=College of Management, Nan Hua University.
  32. 季旭昇(2004).說文新證.臺北:藝文印書館.
  33. 林啟屏(2004)。孔子思想分期之可能及其意義。先秦兩漢學術,1
  34. 苟東鋒(2012)。上海,復旦大學哲學學院。
  35. 唐君毅(1986).中國哲學原論•導論篇.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36. 徐復觀(2014).中國人性論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37. 馬承源(2003).上博楚竹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8. 馬承源(2001).上博楚竹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9. 張桂光(2014).商周金文辭類纂.北京:中華書局.
  40. 梅洛龐蒂, Maurice,姜志輝(譯), Z.-H.(Trans.)(2005).符號.北京=Shanghai:商務印書館=Shanghai People's Press.
  41. 陳鼓應(註譯)(1995).黃帝四經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42. 勞思光(1991).新編中國哲學史.臺北:三民書局.
  43. 喬治•赫伯特•米德, George Herbert,趙月瑟(譯)(1992).心靈、自我與社會.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44. 程樹德(1990).論語集釋.北京:中華書局.
  45. 費爾迪南•德•索緒爾, Ferdinand,屠友祥(譯)(2002).索緒爾第三次普通語言學教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46. 楊儒賓(編)(1993).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臺北:巨流圖書公司.
  47. 趙毅衡(2012).符號學.臺北:新銳文創.
  48. 齊佩瑢(1980).訓詁學概論.臺北:華正書局.
  49. 魯道夫•阿恩海姆, Rudolf,滕守堯(譯)(1987).視覺思維.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
  50. 龍宇純, Y.-Ch.(2009)。正名主義的語言與訓詁。絲竹軒小學論集,北京=Beijing:
  51. 羅蘭•巴爾特,李幼蒸(譯)(1991).寫作的零度─解構主義.臺北:時報出版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