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從天人關係考察《荀子》的「法」思想:以出土黃老思想文獻的對比分析為中心

并列篇名

The Study of "Fa" in Xunzi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eaven and Human: The Contrast Analysis of Huang Lao Based on Unearthed Literature

DOI

10.6281/NTUCL.202009_(70).0002

作者

李松駿(Li, Sung-Jyun)

关键词

三德 ; 黃老帛書 ; 荀子 ; 法 ; Sande ; Huang Lao boshu ; Xunzi ; Fa

期刊名称

臺大中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70期(2020 / 09 / 01)

页次

53 - 85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黃老、《荀子》兩者所呈現之「法」思想,取向各具特色,但其理路又非截然不同。大體言之,黃老與荀子之法思想,關注所在,乃是對於重建政治秩序的討論。只是兩相對照,前者主要表現於承天行治的立場,後者則側重具體的人間經驗,開展法的倫理性格。兩者雖對於天人關係之看法不同,然細繹其說,其法思想脈絡卻又相互接引。而向來對於黃老與荀子之學的探討,大都侷限在傳世文獻的對較當中,甚少對出土黃老思想文獻有深入地探討。即緣此故,筆者將以上博楚簡〈三德〉、黃老帛書四種之分析為起點,注目有關天人關係的論題,嘗試提出《荀子》法思想的特色,再比勘其與黃老法思想之殊異,期以得見先秦政治思想的開展方向。

英文摘要

"Fa" in Huang-Lao and Xunzi differs in characteristics but share similar orientations. In short, both focus on how political orders ought to be reconstructed: the former stresses ruling in accordance with the will of heaven while the latter emphasizes concrete human experiences and further extends to ethical character of Fa. Although differing in relation between heaven and human, the two are interrelated with, if observed closely, philosophical contexts. The constraint of past research on Huang-Lao and Xunzi lies in its academic limit of comparison of literature of later generations and lacking further discussion on the original text of Huang-Lao. Hence, the article begins with an analysis on Shangbo Chujian (Sande) and Huang Lao boshu, focusing on the discussion of relation of heaven and human in order to address Xunzi's Fa, whose differences will also be compared with Huang- Lao, in order to examines the development of political thoughts in Pre-Qin Era.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伍振勳, Zh.-X.(2014)。荀子「天論」的旨趣:「知天」論述的主題。臺大中文學報,46,51-86。
    連結:
  2. 佐藤將之(2005)。中國古代「變化」觀念之演變暨其思想意義。政大中文學報,3
    連結:
  3. 林素英(2015)。論〈三德〉之陰陽思想。哲學與文化,42(10)
    連結:
  4. (清)阮元(1966).揅經室續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5. (漢)司馬遷,瀧川資言(考證),楊海崢(整理)(2015).史記會注考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6. Goldin, P. R.(1999).Rituals of the way: The philosophy of Xunzi.Chicago:Open Court.
  7. Machle, E. J.(1993).Nature and heaven in the Xunzi: A study of the Tianlun.Alba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8. Peerenboom, R. P.(1990).Natural law in the Huang-Lao boshu.Philosophy East and West,40(3),319.
  9. Sato, M.(1999).The development of pre-Qin conceptual terms and their incorporation into Xunzi’s thought.Linked faiths: Essays on Chinese religions and traditional culture in honour of Kristofer Schipper,Leiden:
  10. Schwartz, B.(1985).The world of thought in ancient China.Cambridge:Belknap Press.
  11. Stalnaker, A. D.(2003).Aspect of Xunzi’s engagement with early Daoism.Philosophy East & West,53(1),87-129.
  12. 丁原明, Y.-M.(1997).黃老學論綱.濟南=Jinan:山東大學出版社=Shandong University Press.
  13. 方瀟(2014).天學與法律──天學視域下中國古代法律「則天」之本源路徑及其意義探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4. 王健文(1987).戰國諸子的古聖王傳說及其思想史意義.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
  15. 王慶光, Q.-G.(2014).荀子與齊道家的對比.臺北=Taipei:大安出版社=Da an.
  16. 王蘭:〈《上博五•三德》編聯〉,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328,2006 年 4 月 15 日。
  17. 北大哲學系(註釋)(1983).荀子新注.臺北:里仁書局.
  18. 白奚(1998).稷下學研究:中國古代的思想自由與百家爭鳴.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
  19. 皮文睿, R. P.,李存捧(譯)(1994)。儒家法學:超越自然法。美國學者論中國法律傳統,北京:
  20. 伍振勳(2012)。秦漢時期的荀子形象:「大儒」論述的三種類型及其思想史意義。邯鄲學院學報,22(4)
  21. 伍振勳(2009).語言、社會與歷史意識──荀子思想探義.臺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
  22. 佐藤將之(2013).荀子禮治思想的淵源與戰國諸子之研究.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3. 佐藤將之(2015).荀學與荀子思想研究:評析•前景•構想.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24. 佐藤將之(2016).參於天地之治:荀子禮治政治思想的起源與構造.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25. 余明光(1995)。荀子思想與黃老之學。道家文化研究,上海:
  26. 李德永(1992)。道家理論思維對荀子哲學體系的影響。道家文化研究,上海:
  27. 杜國庠,李錦全(編),李鴻生(編)(1997).杜國庠中國思想史論集.汕頭:汕頭大學出版社.
  28. 周樑楷(2006)。歷史意識是種思惟的方法。思想,2
  29. 季旭昇:〈上博五芻議(下)〉,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96,2006 年 2 月 18 日。
  30. 東方朔=林宏星(2011).合理性之尋求:荀子思想研究論集.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31. 林文華:〈〈三德〉新詁三則〉,簡帛研究網:http://www.jianbo.org/admin3/2007/linwenhua006.htm,2007 年 12 月 10 日。
  32. 林啟屏, Ch.-P.(2007).從古典到正典:中國古代儒學意識之形成.臺北=Taipei: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Press.
  33. 俞榮根(1998).儒家法思想通論(修訂版).廣西:廣西人民出版社.
  34. 胡昌智, Ch.-Z.(1992).歷史知識與社會變遷.臺北=Taipei:聯經出版事業公司=Lian jing.
  35. 胡家聰, J.-C.(1998).稷下爭鳴與黃老新學.北京=Beijing: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China Social Science Press.
  36. 范玉珠(2007)。長春,東北師範大學。
  37. 范常喜:〈《上博五•三德》劄記六則〉,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348,2006 年 5 月 18 日。
  38. 范常喜:〈試說《上博五•三德》簡 1 中的「暝」──兼談楚簡中的相關諸字〉,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78,2006 年 3 月 9 日。
  39. 范常喜:〈《上博五•三德》劄記三則〉,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32,2006 年 2 月 24 日。
  40. 晏昌貴:〈〈三德〉四札〉,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72,2006 年 3 月 7 日。
  41. 馬承源(編)(2005).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42. 高道蘊, Karen,高鴻鈞(譯)(1994)。中國早期的法治思想?。美國學者論中國法律傳統,北京:
  43. 張世明(1999)。臺北,國立政治大學政治學系。
  44. 曹峰, F.(2015).近年出土黃老思想文獻研究.北京=Beijing: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China Social Science Press.
  45. 郭沫若著作編輯出版委員會(編)(1982).郭沫若全集•歷史編.北京:人民出版社.
  46. 陳昭瑛(2005).儒家美學與經典詮釋.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47. 陳昭瑛, Zh.-Y.(2016).荀子的美學.臺北=Taipei: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Press.
  48. 陳偉:〈上博五〈三德〉初讀〉,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201,2006 年 2 月 19 日。
  49. 陳斯鵬:〈讀《上博竹書(五)》小記〉,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310,2006 年 4 月 1 日。
  50. 陳劍:〈〈三德〉竹簡編聯的一處補正〉,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311,2006 年 4 月 1 日。
  51. 陳麗桂(1991).戰國時期的黃老思想.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52. 陳麗桂, L.-G.(2013).漢代道家思想.臺北=Taipei: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Wu nan.
  53. 渡邊信一郎(1983)。荀子の国家論。史林,66(1)
  54. 湖南省博物館(編纂),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編纂),裘錫圭(編)(2014).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肆).北京:中華書局.
  55. 菅本大二(1991)。荀子における法家思想の受容:「礼」の構造に即して。日本中国学会報,43
  56. 黃俊傑(2014).儒家思想與中國歷史思維.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57. 黃俊傑, J.-J.(2004).歷史知識與歷史思考.臺北=Taipei: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Press.
  58. 楊儒賓(2003)。黃帝四面──天子的原型。廖蔚卿教授八十壽慶論文集,臺北:
  59. 葛志毅,張惟明(1998).先秦兩漢的制度與文化.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
  60. 福田一也(2007)。上博簡(五)〈三德〉篇中天的觀念。儒家文化研究•第 1 輯:新出楚簡研究專號,北京:
  61. 趙吉惠(1994)。論荀子是稷下黃老之學。道家文化研究,上海:
  62. 劉國勝:〈上博(五)零劄(六則)〉,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307,2006 年 3 月 31 日。
  63. 盧瑞容(2004).中國古代「相對關係」思維探討──「勢」、「和」、「權」、「屈曲」概念溯源分析.臺北:商鼎文化出版社.
  64. 饒宗頤(2015).中國史學上之正統論.北京:中華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