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現代詩的音樂化實踐-以夏宇詩/歌混融的作品為例

并列篇名

The Musical Practice of Modern Poetry: Taking Xia Yu's Poems and Songs as Examples

DOI

10.6281/NTUCL.202112_(75).0004

作者

劉建志(Liu, Chien-Chih)

关键词

夏宇 ; 李格弟 ; 現代詩 ; 流行歌曲 ; 音樂化 ; Xia Yu ; Lee Gedi ; poetry ; pop song ; musicalization

期刊名称

臺大中文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75期(2021 / 12 / 01)

页次

151 - 203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現代詩與歌的關係,或許可用「詩歌分家」或「詩樂同源」這兩種類型化的詮釋觀點來區分,但在夏宇現代詩音樂化創作實踐中,其豐富多元的樣態,已非這二者可以窮盡,更呈現了詩與音樂流動的、辯證的關係。現代詩與流行歌混融交滲,互相激盪以生發意義,使當代的現代詩展演與流行歌曲抒情美典融合,展開殊異的面貌。本文將夏宇現代詩音樂化實踐的作品分為五類,並聚焦於「詩歌混融」作品。討論夏宇/李格弟詩/歌創作態度的變遷,帶入流行文化、文化資本與獨立音樂的視角,探討她的創作呈現詩與歌「愈混愈對」的結果:同時混融了詩與歌兩種文體,也消除大眾與菁英的壁壘,醞釀出豐富的詩意。本文以夏宇參與吟詩與創作的三首作品:〈各站停靠〉、〈勾引〉、〈Ophelia〉進行文本分析,討論這些歌曲創作過程中複音、互文、感應等議題。因研究的文本乃是由書面文學過渡到音樂文學,研究的核心要點便是以適合「音樂文學」的研究取徑做文本分析。藉由帶入「音樂文本」研究的視角,深入詮釋、分析現代詩音樂化文本,如何在現代詩、歌詞、音樂中產生意義,並顛覆現代詩與流行歌曲隱然存在的文體界線,在通俗普及的要求和文學之美的美典訴求中巧妙取得平衡。

英文摘要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dern poetry and song may be distinguished by two types of interpretations: "poetry and music division" and "poetry and music from the same source." In Xia Yu's musical practice, its diverse style is richer than the two types. Xia Yu's works show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poetry and music. Modern poems and popular songs are blended, and they stir up each other to give birth to meanings, so that modern poetry performances and popular songs can be integrated to develop a unique look. This article divides Xia Yu's modern poetry musical practice into five categories, and focuses on poetry and song blending works. It discusses the changes of Xia Yu's and Li Gedi's attitudes towards poetry andsong in terms of the perspectives of popular culture, cultural capital and independent music. This article also discusses the achievement of Xia Yu's "more and more mixed" poems and songs, blending poems and songs to eliminate the barriers between the masses and elites. This article analyzes Xia Yu's participation in poetry recitation and creation of three works: "Dock at each station," "Seduce," and "Ophelia," and discusses the issues of polyphony, intertext, and induction in the creation of these songs. Because the text of the works was transitioned from written literature to music literature, the core point of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musical text." This article investigates modern poetic music text regarding how the text produces meanings in modern poems, lyrics, and music. Xia Yu's works erases the boundary between modern poetry and popular songs, while displaying themselves both as literature and as part of popular culture.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語言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李癸雲, K.-Y.(2011)。參差對照的愛情變奏──析論夏宇的互文情詩。彰化師大國文學誌,23,65-99。
    連結:
  2. 李癸雲, K.-Y.(2014)。「唯一可以抵抗噪音的就是靡靡之音」──從《這隻斑馬 This Zebra》談「李格弟」的身份意義。臺灣詩學學刊,23,163-187。
    連結:
  3. 洪淑苓, Sh.-L.(2007)。臺灣女詩人的童話論述。台灣文學研究集刊,3,141-168。
    連結:
  4. 翁文嫻, M.-H.(2012)。臺灣後現代詩觀察:夏宇及其後的新一代書寫。臺灣文學研究,1(2),251-302。
    連結:
  5. 楊瀅靜, Y.-J.(2012)。黑與白的愈混愈對──從《這隻斑馬》、《那隻斑馬》看夏宇歌詞與詩之間的關係。臺灣詩學學刊,20,27-60。
    連結:
  6. (1967).學海類編.臺北:藝文印書館.
  7. Frith, Simon,Straw, Wil,Street, John,蔡佩君(譯),張志宇(譯)(2005).劍橋大學搖滾與流行樂讀本.臺北:商周出版社.
  8. 丹尼爾•列維廷, Daniel J.,王心瑩(譯)(2013).迷戀音樂的腦.新北:大家出版社.
  9. 丹尼爾•列維廷, Daniel J.,林凱雄(譯)(2017).為什麼傷心的人要聽慢歌:從情歌、舞曲到藍調,樂音如何牽動你我的行為.臺北:商周出版社.
  10. 王育雯, Y.- W.(2019).雅樂效應思維:「樂記」身心審美的當代解讀.臺北=Taipei:臺大出版中心=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Press.
  11. 向陽(2017)。越界的喜樂,當詩進入流行樂界。聯合文學,387
  12. 朱元鴻(2000).文化產業:文化生產的結構分析.臺北:遠流出版社.
  13. 余欣娟(2004)。現代詩改編成歌曲的變異。文訊,224
  14. 宋瑾(2004).西方音樂從現代到後現代.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
  15. 李明璁(2015).時代迴音──記憶中的臺灣流行音樂.臺北:大塊文化.
  16. 李明璁, M.-T.(2015).樂進未來──臺灣流行音樂的十個關鍵課題.臺北=Taipei:臺北市政府文化局=Department of Cultural Affairs, Taipei City Government Press.
  17. 李癸雲(2002).朦朧、清明與流動──論台灣女性詩作中的女性主體.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18. 李秋玫(2020)。懵懂共渡音樂海攜手逐夢真知己──陳建騏 x 魏如萱。PAR表演藝術雜誌,326
  19. 李桂媚(2017)。課本作家與流行歌手的跨世代觀點:吳晟、吳志寧父子檔談詩歌。吹鼓吹詩論壇,29
  20. 李桂媚(2017)。詩歌交疊──論向陽「我有一個夢」的音樂性。吹鼓吹詩論壇,29
  21. 李澤厚(編),劉綱紀(編)(1986).中國美學史.臺北:漢京文化.
  22. 林芷琪(2006)。筆名、都市與性別:論夏宇與李格弟歌詞的雙聲辨位。異同、影響與轉換:文學越界學術研討會:青年文學會議論文集,臺南:
  23. 約翰•史都瑞, John,張君玫(譯)(2002).文化消費與日常生活.臺北:巨流圖書出版社.
  24. 夏宇(2020).脊椎之軸.臺北:作者自印.
  25. 夏宇(2011).這隻斑馬.臺北:作者自印.
  26. 夏宇(2017).•摩擦•無以名狀.臺北:作者自印.
  27. 夏宇(2017).腹語術.臺北:作者自印.
  28. 夏宇(2011).詩 60 首.臺北:作者自印.
  29. 夏宇(2011).Salsa.臺北:作者自印.
  30. 夏宇(2016).第一人稱.臺北:作者自印.
  31. 奚密,米佳燕(譯)(1999)。夏宇的女性詩學。中國婦女與文學論文集,新北:
  32. 徐復觀(1966).中國藝術精神.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33. 高友工, Y.-K.(2011).中國美典與文學研究論集.臺北=Taipei:臺大出版中心=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Press.
  34. 高宣揚(2002).流行文化社會學.臺北:揚智文化.
  35. 梅洛龐蒂, Maurice,龔卓軍(譯)(2020).眼與心.臺北:典藏藝術家庭.
  36. 陳雀倩(1999)。女性書寫的延異與衍異──以羅英、夏宇、顏艾琳詩作為例。問學集,9
  37. 陳義芝(編)(2010).2009 臺灣詩選.臺北:二魚文化.
  38. 陳樂融(2010).我,作詞家.臺北:天下雜誌股份有限公司.
  39. 陶娟(2008)。從篇章語言學理論談流行歌曲歌詞的結構銜接。現代語文,24
  40. 曾永義(2004)。中國詩歌中的語言旋律。文訊,224
  41. 童龍超(2016).詩歌與音樂跨界視野中的歌詞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
  42. 雅克•奧蒙特, Jacques,米歇爾•馬里, Michel,吳珮慈(譯)(1997).當代電影分析方法論.臺北:遠流出版社.
  43. 須文蔚(2004)。詩與歌不斷拌嘴──談現代詩中的音樂性。文訊,224
  44. 楊佳嫻(2004)。歌聲戀影──路寒袖的詩與音樂性。文訊,224
  45. 楊牧(1989).一首詩的完成.臺北:洪範書店.
  46. 路寒袖(口述),江文瑜(整理)(1996)。雅歌的春雨──路寒袖談臺語歌詞創作。中外文學,290
  47. 廖俊逞,朱安如(2009)。劇場的聲音聲音的劇場。PAR 表演藝術雜誌,200
  48. 廖炳惠(編)(2003).關鍵詞 200.臺北:麥田出版社.
  49. 瑪莉塔•史特肯, Marita,莎莉• 卡萊特, Lisa,陳品秀(譯),吳莉君(譯)(2009).觀看的實踐:給所有影像世代的視覺文化導論.臺北:臉譜出版社.
  50. 趙元任(1960).新詩歌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51. 劉建志(2018)。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52. 劉建志(2017)。從劇場到專輯,談流行歌曲的文化流動。吹鼓吹詩論壇,29
  53. 劉建志(2012)。臺北,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54. 蔡知臻(2017)。從詩到歌詞,如何可能:以顧蕙倩詩作為探討中心。吹鼓吹詩論壇,29
  55. 蔡振家,陳容姍(2017).聽情歌,我們聽的其實是……:從認知心理學出發,探索華語抒情歌曲的結構與情感.臺北:臉譜出版社.
  56. 蔡振家, C.-G.(2013).音樂認知心理學.臺北=Taipei:臺大出版中心=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Press.
  57. 鄭毓瑜, Y.-Y.(2017).姿與言:詩國革命新論.臺北=Taipei:麥田出版社=Rye Field Publishing Co. Press.
  58. 戴望舒(2000).望舒草.臺北:花田文化.
  59. 簡妙如(2013)。臺灣獨立音樂的生產政治。思想
  60. 蘇珊•朗格, Susanne K.,劉大基(譯),傅志強(譯),周發祥(譯)(1986).情感與形式.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61. 蘇珊•朗格, Susanne K.,滕守堯(譯)(1983).藝術問題.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