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近代知識份子自我形象的轉變

并列篇名

The Transformation of "Self-Image" of Modem Chinese Intellectuals

DOI

10.6258/bcla.2002.56.01

作者

王汎森(Fan-Sen Wang)

关键词

知識份子 ; 自我形象 ; 自我邊緣化 ; intellectual ; self-image

期刊名称

臺大文史哲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56期(2002 / 05 / 01)

页次

1 - 27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重點不是傳統的士如何轉化為知識份子,也不是知識份子與政治權力的關係如何發展演變?作者關心的主題是「知識份子如何自我邊緣化」?也就是近代中國知識份子如何看待自己、如何改變自我社會地位的思想發展過程。本文作者藉著「四民皆士」、「仕學合一的中斷」,從『無用』到『無道德』、「我很慚愧,我現在還不是一個工人」以及「偽知識階級」等幾個關鍵重點,交待中國近代知識份子社會地位逐步邊緣化的現象與原因。

英文摘要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transformation in ”self-image” of modem Chinese intellectuals. The author finds that from the late Ch'ing on, there was a tendency by elites to relinquish the traditional idea that ”literati” (shih) always led the social hierarchy composed of four main ”classes,” or the Four-People (ssu-min:, farmer, artisan-worker, and merchant). What's more, they downgraded their own status to become lower than workers, some even reproaching themselves, ”Why am I still not a worker?” I term this development the ”self-marginalization” of modem Chinese intellectuals.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歷史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1984)。李大釗生平史料編年
  2. 清王韜(1998)。弢園文新編
  3. 清張之洞(1998)。張之洞全集
  4. 清郭嵩燾(1968)。養知書屋文集
  5. 清曾國藩(1994)。曾國藩全集.奏稿
  6. Duby, Georges(1980).The Three Orders: Feudal Society Imagined.
  7. 王光祈(1919)。少年中國學會之精神及其進行計劃。少年中國,1(6),6-7。
  8. 王闓運(1997)。湘綺樓詩文集
  9. 左舜生。答共產黨並質惲代英君。醒獅,32
  10. 朱自清(1982)。朱自清古典文學論文集
  11. 余英時(1992)。中國文化與現代變遷
  12. 余英時(1987)。中國近世宗教倫理與商人精神
  13. 吳稚暉(1967)。吳敬恆選集
  14. 李大釗(1999)。李大釗全集(第二卷)
  15. 李端棻(1987)。晚清文選
  16. 林獬(1962)。辛亥革命前十年間時論選集
  17. 施存統(1920)。復軼千。民國日報。覺悟副刊。
  18. 胡適(1990)。胡適的日記(手稿本)(第五冊)
  19. 孫寶瑄(1993)。宋恕集
  20. 耿雲志(1986)。胡適年譜
  21. 梁啟超(1950)。飲冰室文集(第1冊)
  22. 陳獨秀(1993)。陳獨秀著作選(第二卷)
  23. 章炳麟(1971)。章太炎政論選集
  24. 章炳麟(1985)。太炎文錄初編
  25. 傅斯年。時代的曙光與危機
  26. 彭明(1984)。五四運動史
  27. 華中師範學院教育科學研究所(1985)。陶行知全集(第二卷)
  28. 費孝通(1948)。皇權與紳權
  29. 惲代英(1984)。惲代英文集(下卷)
  30. 鄒容(1972)。革命軍
  31. 鄒儻(1994)。二十世紀中國政治
  32. 蔣廷黻(1965)。蔣廷黻選集(第二冊)
  33. 蔣夢麟(1974)。西潮
  34. 蔡元培(1981)。蔡元培全集(第三卷)
  35. 鄭觀應(1994)。盛世危言
  36. 蕭啟慶(1983)。元代史新探
  37. 戴季陶(1951)。國民革命與中國國民黨
  38. 戴知賢(1992)。毛澤東文化思想研究
  39. 鍾天緯(1964)。皇朝經世文續編
  40. 瞿秋白(1985)。瞿秋白選集
  41. 瞿秋白(1982)。瞿秋白詩文選
  42. 羅志田(1999)。權勢轉移: 近代中國的思想、社會與學術
  43. 嚴復(1971)。嚴復集(第1冊)
  44. 顧頡剛(1968)。王觀堂先生全集(第十六冊)
被引用次数
  1. 李仁淵(2005)。新式出版業與知識份子:以包天笑的早期生涯爲例。思與言:人文與社會科學雜誌,43(3),53-105。
  2. 梁右典(2021)。王汎森,《思想是生活的一種方式:中國近代思想史的再思考》。成大歷史學報,61,211-220。
  3. 詹景雯(2020)。自由的條件:晚清時期張君勱思想中的「人民程度」。臺灣師大歷史學報,63,81-133。
  4. (2003)。情感和社會的互動:清末民初文言與白話地位的轉變。思與言:人文與社會科學雜誌,41(2),1-36。
  5. (2007)。王道樂土—清遺民的情感抵制和參與「滿洲國」。新史學,18(3),103-138。
  6. (2014)。“自省”與“呈現”-論臺靜農先生1920年代的鄉土小說創作。人文中國學報,20,291-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