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贌社、地域與平埔社群的成立

并列篇名

Village Leasehold, Territory and the Community Formation of Formosan Plains Austronesians

DOI

10.6258/bcla.2003.59.06

作者

詹素娟(Su-Chuan Chan)

关键词

贌社 ; 地域社群 ; 番俗六考 ; 族群 ; Village Leasehold ; Territorial Community ; Fan-su Liu-k'ao ; Ethnic Groups

期刊名称

臺大文史哲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59期(2003 / 11 / 01)

页次

117 - 141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藉由原住民聚落-「社」的性質,討論發端於荷蘭時代、延續於清代的贌社制,如何在以社為賦稅單位的前提下,藉由制度與知識的互動,產生清代所謂的「社群」。贌社制運作下的平埔村社集稱,既反映社商的活動範圍、社群在空間上的連續性,也顯示村社之間各種網絡關係的空間性。在長期以贌社制為中心的賦稅結構影響下,制度與交易關係的催化,也形成反饋平埔社會文化的機制。原住民村社從「自然村/賦稅單位」到「平埔地域社群」,進而被等同為近代的「族群分類」,充份說明歷史時間的影響。將時間動態的變化置入考慮,將有助於我們思考、研究南島民族的歷史發展或社會文化內涵。

英文摘要

The paper discusses how the territorial community is formed through the interaction of the Austronesian village (she) leasehold system and the local knowledge. The system originated from the Dutch era and lasted until the Qing stage. The collective title under the village lease system reflects: the geography of leaseholders' commercial activity, the spatial connection of community, and the spatiality of various inter-village relations. The institution and trading out of the village lease system, which in turn decides the tax system, turns out to be a mechanism affecting the society and culture of the Formosan Plains Astronesians. Through historical survey we can observe how the grouping of Austronesian villages evolved from natural village/tax unit to territorial community and finally being treated as quasi-ethnic groups in the modern era. The process would throw a light on the nature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Austronesians, as well as the character of their society and culture.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歷史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1965)。臺灣輿地彙鈔
  2. (1993).Statecraft and Political Economy on the Taiwan Frontier, 1600-1800.
  3. 清王瑛曾(1962)。重修鳳山縣志
  4. 清江日昇(1995)。臺灣外紀
  5. 清周鍾瑄(1962)。諸羅縣志
  6. 清郁永河(1959)。裨海紀遊
  7. 清高拱乾(1960)。臺灣府志
  8. 清陳培桂(1963)。淡水廳志
  9. 清黃叔璥(1957)。臺海使槎錄
  10. 清劉良璧(1961)。重修福建臺灣府志
  11. 清鄧傳安(1958)。蠡測彙鈔
  12. 清藍鼎元(1961)。東征集
  13. Roessingh, Marius P. H.,Blussé, Leonard(1984).A Visit to the Past: Soulang, a formosan Village Anno 1623.Archipel,27,63-80.
  14. Thompson, Laurence G.(1969).Formosan Aborigines in the early Eighteenth Century: Huang Shu-Ching's FAN-SU LIU-K AO.Monumenta Serica,28,46.
  15. 土田滋, Shigeru(1985).Kulon: Yet another Austronesian Language in Taiwan?.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60,1-60.
  16. 中村孝志(1997)。荷蘭時代臺灣史研究(上卷)-慨說.產業
  17. 李亦園(1955)。從文獻資料看臺灣平埔族。大陸雜誌,10(9),285-295。
  18. 李國銘(1994)。十七世紀中葉屏東的村落與記事。臺灣史研究,1(2),109-130。
  19. 施添福(2001)。平埔族群與臺灣歷史文化
  20. 柯志明(2001)。番頭家:清代臺灣族群政治與熟番地權
  21. 翁佳音(2000)。地方會議、贌社與王田─臺灣近代初期史研究筆記(一)。臺灣文獻,51(3),263-281。
  22. 康培德(2000)。近代早期東亞海洋史與臺灣島史─慶祝曹永和院士八十大壽國際學術研討會
  23. 陳宗仁(2000)。南港社與北港社考釋─兼論清代臺北地區番丁銀制。臺灣史研究,7(1),1-26。
  24. 詹素娟(1999)。大臺北都會區原住民歷史專輯─凱達格蘭調查報告
  25. 詹素娟(1999)。族群、歷史與地域─噶瑪蘭人的歷史變遷:從史前到1900年
  26. 詹素娟(1999)。臺灣原住民國際研討會
  27. 潘英海(2000)。社群研究的省思:跨世紀臺灣人類學的展望之一
  28. 戴炎輝(1979)。清代臺灣之鄉治
  29. 韓家寶(2002)。荷蘭時代臺灣的經濟、土地與稅務
被引用次数
  1. 蔡淑真、李素馨(2014)。從地方建構區域:以東港為核心的新區域地理觀點。地理研究,60,63-86。
  2. 李順民(2016)。從紀錄片《Kanakanavu的守候》談弱勢民族身分認同的重建。慈濟科技大學學報,2期=總2,147-164。
  3. 李文良(2014)。清代臺灣的「港戶」及其水域權利─以臺江內海新灣二港為例。臺大歷史學報,54,211-246。
  4. 林文正(2012)。評介洪麗完著,《熟番社會網路與集體意識─臺灣中部平埔族群歷史變遷(1700-1900)》。臺大歷史學報,49,227-245。
  5. 林雯玲(2022)。轉譯十七世紀大肚王國:《大肚王傳奇》之博物館/劇場形式、歷史再現與拍瀑拉族想像。戲劇學刊,35,7-35。
  6. 羅文君(2021)。由縫隙出發的歷史-旮旯牌聚落的形成與離散。臺大歷史學報,67,107-169。
  7. 蘇羿如(2010)。加禮宛事件前Sakizaya 人的群體型態與生成作用─從口述史與文獻資料的併置談起。台灣原住民族研究季刊,3(1),149-183。
  8. 鄭玠甫(2022)。舊社還是asang?拉庫拉庫溪流域布農族傳統地景的考古學研究。考古人類學刊,97,1-57。
  9. 鄭螢憶(2019)。清代臺灣官員「番界」認識與番人分類的演變。國史館館刊,60,1-3+5。
  10. (2005)。從清代「社」之多重性質看平埔社群關係發展:以臺灣中部爲例。臺灣史研究,12(1),1-41。
  11. (2008)。殖民檔案與帝國形構:論清朝滿文奏摺中對臺灣熟番的表述。臺灣史研究,15(3),25-55。
  12. (2009)。日治時代北投地區的區域發展與社會網絡。臺灣學研究,8,1-30。
  13. (2010)。1632年傳教士Jacinto Esquivel報告的解析─兼論西班牙佔領前期的臺灣知識與其經營困境。臺灣文獻,61(3),1-34。
  14. (2011)。嘉南平原沿山地區之族群關係(1700-1900): 以「阿里山番租」為例。臺灣史研究,18(1),41-102。
  15. (2012)。從Lamcam到南崁:荷治到清初南崁地區村社歷史連續性之重建。臺灣史研究,19(1),1-28。
  16. (2015)。當代原住民身份認同之研究:以苗栗後壠社、新港社為例。臺灣文獻,66(2),153-200。
  17. (2017)。仰沾聖化、願附編氓?康雍朝「生番」歸化與番人分類體制的形構。臺灣史研究,24(2),1-32。
  18. (2019)。「蕃地」開發、「蕃人」控制及臺灣原住民族群性的展現:以蘭陽溪中上游地域為中心(上篇)。考古人類學刊,90,1-44。
  19. (2023)。步入界外:嘉慶朝蛤仔難地圖繪製及其知識傳承。近代史研究所集刊,122,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