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
論一九三三年之「察馮事件」-以「軍閥政治」觀點之考察
|
并列篇名
|
A New Research on Feng Yu-hsiang and the People's Anti-Japanese Allied Army, 1933
|
DOI
|
10.6258/bcla.2004.60.05
|
作者
|
李君山(Chun-Shan Li)
|
关键词
|
馮玉祥 ; 察馮事件 ; 察哈爾 ; 抗日同盟軍 ; 雜軍 ; 雜牌軍 ; 軍閥政治 ; 方振武 ; 吉鴻昌 ; Feng Yu-hsiang ; militarism ; the People's Anti-Japanese Allied Army ; Chahar ; petty warlords ; itinerant militarist
|
期刊名称
|
臺大文史哲學報
|
卷期/出版年月
|
60期(2004 / 05 / 01)
|
页次
|
157
-
197
|
内容语文
|
繁體中文
|
中文摘要
|
「察馮事件」係指一九三三年夏、秋之間,前國民革命軍第二集團軍總司令馮玉祥,以「抗日」為名,在察哈爾揭旗自立,組織「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與南京中央抗衡之異動。過去有關此一事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馮玉祥個人、或是將事件置於「抗日」的脈絡下,來加以討論。本文則試在「馮玉祥」及「中日關係」等舊有主題外,另闢一主線:即從「軍閥政治」下「雜軍」的角色、及其行為模式,來說明「察事」的深層背景、以及馮氏最終失敗的主因。此處所謂「雜軍」,大致是以人數不滿兩萬人、編制在軍以下、地盤限於幾個縣或完全闕如、並且未得省級以上軍系承認支持的獨立團隊,來作為基本定義。事實上,「抗日同盟軍」由其內部結構言,正屬如此一箇雜軍的大集合。因此本文由此切入,嘗試描述了一九三0年代,此類雜散師旅的行為模式。觀察所及,由於雜軍多屬「小本經營」,故在策略上,更需要多方精算;相對地,首鼠兩端與現實主義的特徵,也就更加明顯。這使得雜軍的團體,一如「抗日同盟軍」所揭示的,恆常只是「聚合體」,難以真正融入為「化合體」。即連重量級的軍事人物如馮玉祥者,也不免落得「將隨兵轉」的尷尬局面。本文的目的,就在以此觀點,重新對「察馮事件」進行案例研究,希望為學界提供另一視野。
|
英文摘要
|
The People's Anti-Japanese Allied Army in Chahar (”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 of 1933 is the last military gambling of Feng Yu-hsiang (馮玉祥) to challenge Chiang Kai-shek's power. Feng's original attempt is to organize the itinerant militarists and the militant rural combination in Chahar, in the name of anti-Japanese invation, to call for an anti-Chiang Alliance of other KMT factions. So in this article, the author differs from former researchers in that, besides the traditional focuses on ”the war against Japan” and ”the career of Feng Yu-hsiang”, he also brings in the issue of militarism, especially the behavior model of the itinerant militarists and the militant rural combination, in order to explain the reasons why the Allied Army arose so rapidly and collapsed so easily. The author believes this would be an interesting dimension to understanding the Chahar event and the Chinese militarism in the 1930's.
|
主题分类
|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歷史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
参考文献
|
-
李雲漢(1971)。馮玉祥察省抗日事件始末。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2,297。
連結:
-
蔣中正總統檔案。
-
革命文獻拓影.統一時期(第三十四冊)。
-
領袖特交文電專案整理.侵擾熱河。
-
蔣中正總統檔案:特交文卷 (親批文卷)。
-
馮玉祥通緝案。國民政府檔案。
-
蔣中正總統檔案:蔣總統籌筆。
-
領袖特交文電專案整理.卵翼傀儡。
-
革命文獻拓影.統一時期(第十六冊)。
-
Billingsley、 Philip Richard(1988).Bandits in Republican China.
-
Pye, Lucian W.(1971).Warlord Politics: Conflict and Coalition in the Modernization of Republican China.
-
Sheridan、 James E.(1966).Chinese Warlord: The Career of Feng Yu-hsiang.
-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1987)。從九一八到七七事變。
-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河北省委員會文史資料研究委員會(1985)。馮玉祥與抗日同盟軍。
-
丘權政(1990)。察哈爾抗日前三年間馮玉祥與中國共產黨的關係。民國檔案,1990(1)
-
何應欽上將九五壽誕叢書編輯委員會(1984)。何應欽將軍九五紀事長編(上)。
-
沈雲龍(1976)。黃膺白先生年譜長編。
-
周美華(2000)。中國抗日政策的形成:從九一八至七七。
-
梁玉魁(1985)。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失敗的原因。歷史教學,1985(1)
-
郭緒印(1989)。重評馮玉祥與中共的關係。學術月刊,1989(7)
-
陳世松(1992)。宋哲元傳。
-
陳志讓(1983)。軍紳政權-近代中國的軍閥時期。
-
陳興唐、韓文昌(1982)。九一八前後的馮玉祥將軍。歷史檔案,1982(3)
-
馮玉祥(1998)。馮玉祥選集(下卷)。
-
趙毅(1961)。文史資料選輯(第十四輯)。
-
齊錫生, Hsi-Sheng(1976).Warlord Politics in China, 1916-1928.
-
劉熙明(2002)。偽軍:強權競逐下的卒子(1937-1949)。
-
劉維開(1995)。國難期間應變圖存問題之研究:從九一八到七七。
-
謝國興(1982)。察馮事件前後的輿論。中國歷史學會史學集刊,14
|
被引用次数
|
-
蘇聖雄(2013)。蔣中正建立「現代國家」之 思想及實踐初探。史原,復刊4期=25期,115-1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