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神話、《老子》、《莊子》之「同」「異」研究─朝向「當代新道家」的可能性

并列篇名

The Identity and Difference from the Comparison of Myth, Lao Tze and Chuang Tze-Toward To Modern New Taoism

DOI

10.6258/bcla.2004.61.05

作者

賴錫三(His-San Lai)

关键词

神話 ; 道家 ; 渾沌 ; 創世神話 ; 永恆回歸 ; 當代新道家 ; Myth ; Taoism ; Chaos ; Creative myth ; Eternal return ; Modern New Taoism

期刊名称

臺大文史哲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61期(2004 / 11 / 01)

页次

139 - 178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神話、《老子》、《莊子》三者的同異之比較,一方面可找到道家的神話思想源頭,一方面也可看到道家對神話的批判性繼承,甚至可以開發道家的圓融模式。我以為這個以《莊子》為圓教格局的模式,將澈底超克神話和《老子》的純回歸之徵向,而具有既還原、又開放的可能,對此,可名之為「當代新道家」的哲學模式。本文之提出,就是要為這樣的企圖,做出巨型結構的描繪。

英文摘要

A comparison between myth, Lao Tze and Chuang Tze will achieve the following: first, to find the mythical origin for Taoism; second, to identify Taoism's critic inheritance of myth; and finally to develop a perfect paradigm of synthes for Taoism. This article argues that Chuang Tze's ”round teaching” style will overcome the chaos-returning model of myth and Lao Tze. And by containing the dual possibilities of returning and opening, the round teaching can provide a philosophical model for what I call the ”Modern New Taoism”.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歷史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C. G. Jung(1983).The Collected Works of C. G. Jung, Vol.12.Princeton.
  2. N. J. Girardot(1983).Myth and Meaning in Early Taism: the theme of chaos(Hun-tun).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3. R. E. Allison(1989).Chuang-Tzu For Spiritual Transformation.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4. 小南一郎、孫昌武(1993)。中國的神話傳說與古小說。北京:中華書局。
  5. 孔恩、程樹德、傅大維、王道還、錢永祥(1991)。科學革命的結構。台北:遠流出版社。
  6. 王弼(1999)。老子四種。台北:大安出版社。
  7. 卡西爾、甘陽(1994)。人論。台北:桂冠出版社。
  8. 史泰司、楊儒濱(1998)。冥契主義與哲學。台北:中正出版社。
  9. 伊利亞德、楊儒濱(2000)。宇宙與歷史:永恆回歸的神話。台北:聯經出版社。
  10. 列維‧布留爾、丁由(1994)。原始思維。北京:商務印書館。
  11. 朱任飛(1999)。《莊子》神話的破譯與解析。吉林:東北師範大學出版社。
  12. 牟宗三(1986)。中國哲學十九講。台北:學生書局。
  13. 西田幾多郎、何倩(1997)。善的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14. 坎伯、朱侃如(1997)。千面英雄。台北:立緒出版社。
  15. 東方朔。百部叢書集成第19輯,《漢魏叢書》第5函。台北:藝文印書館。
  16. 保羅‧里克爾、翁紹軍(1992)。惡的象徵。台北:桂冠出版社。
  17. 哈內特(2003)。黑麋鹿如是說。台北:立緒出版社。
  18. 徐復觀(1999)。中國人性論史(先秦論)。台北:商務出版社。
  19. 徐復觀(1988)。中國藝術精神。台北:學生出版社。
  20. 袁珂(1982)。山海經校注。台北:里仁書局。
  21. 馬凌諾斯基(1996)。巫術、科學與宗教。台北:協志工業出版社。
  22. 張光直(1994)。中國青銅器時代‧第二集。台北:稻香出版社。
  23. 張亨(1997)。思文之際論集-儒道思想的現代詮釋。台北:允晨出版社。
  24. 郭慶藩(1985)。莊子集釋。台北:華正書局。
  25. 陳鼓應(2003)。道家文化研究-「道家思想在當代」專號。北京:三聯書局。
  26. 陳鼓應。道家傳統在當代的復興。哲學雜誌,37
  27. 陶陽、牟鐘秀(1990)。中國創世神話。台北:東華書局。
  28. 傅偉勳(1995)。佛教思想的現代探索。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29. 楊儒賓。漢學研究
  30. 楊儒賓(1996)。中國神話與傳說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漢學中心。
  31. 葉舒憲(1997)。莊子的文化解析。湖北:人民出版社。
  32. 董光璧(1999)。當代新道家。華夏出版社。
  33. 榮格(1999)。心理類型。台北:桂冠出版。
  34. 榮格、鴻鈞(1990)。榮格分析心理學-集體無意識。台北:結構群出版社。
  35. 榮格、龔卓軍(2000)。人及其象徵。台北:立緒出版社。
  36. 熊十力(1986)。新唯識論。台北:文津出版。
  37. 維多‧透納(1983)。朝聖:一個「類中介性」的儀式現象。大陸雜誌,66(2)
  38. 維多‧透納(2002)。文化與社會。台北:立緒出版社。
  39. 聞一多(1993)。聞一多全集(一):詩與神話。台北:里仁書局。
  40. 樂蘅軍(1993)。從比較神話到文學。台北:東大圖書公司。
  41. 穆瑞‧史坦、朱侃如(1999)。榮格心理地圖。台北:立緒出版社。
  42. 蕭兵(1997)。中庸的文化省察:一個字的思想史。湖北:人民出版社。
  43. 諾伊曼、李以洪(1998)。大母神。北京:東方出版社。
  44. 賴錫三(2004)。道家的神話哲學之系統詮釋-意識的起源、發展與回歸、圓融。清華學報,34(2)
被引用次数
  1. 賴錫三(2008)。<桃花源記并詩>的神話、心理學詮釋——陶淵明的道家式「樂園」新探。中國文哲研究集刊,32,1-40。
  2. 賴錫三(2008)。當代學者對《老子》形上學詮釋的評論與重塑—朝向存有論、美學、神話學、冥契主義的四重道路。清華學報,38(1),35-83。
  3. 林素娟(2009)。先秦至漢代成室禮、五祀祭之性質,思維特色及禮制之轉化。成大中文學報,25,1-43。
  4. (2008)。保守求生:論道家身體轉向及其比較文化實踐。中正大學中文學術年刊,11,137-183。
  5. (2020)。道家身體﹑社會理論與行動類型——道家社會學論衡(2)。社會理論學報,23(2),231-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