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晚清士人論《孝經》與政治教化

并列篇名

Late Ming Scholars' Interpretations of "Xiaojing" ("Classic of Filial Piety") and Their Political Implications

DOI

10.6258/bcla.2004.61.07

作者

呂妙芬(Miaw-Fen Lu)

关键词

《孝經》 ; 孝 ; 朱鴻 ; 孫本 ; 江元祚 ; 呂維祺 ; "Xiaojing" ; filial piety ; Zhu Hong ; Sun Ben ; Jiang Yuantso ; Lu Weiqi

期刊名称

臺大文史哲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61期(2004 / 11 / 01)

页次

223 - 260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主要根據晚明三部孝經類總輯作品─朱鴻的《孝經總類》、江元祚的《孝經大全》、呂維祺的《孝經大全》探討晚明士人的《孝經》論述。我們可以將晚明士人的孝經論述簡單地區為二:(1)從政教功能的角度立論,此以朱鴻、孫本為代表;(2) 將「孝」提升到宇宙論和宗教層面以立論, 此以虞淳熙為代表。本文僅以前者為討論焦點,說明朱鴻、孫本等學者如何分析造成晚明孝經學的沒落的因素,如何藉闡述《孝經》乃與《春秋》並列、承載聖人治統大義以論證此書的經典地位,並說明朱鴻等人的論述緊密地呼應了陽明良知學。本文亦試圖比較上述三部著作在內容與體例之異同,說明江元祚《孝經大全》出版可能與崇禎皇帝1633年聖諭重視《孝經》教育有關,江書的內容主要取自《孝經總類》故無太大創見,然或可視為朱鴻等人孝經學在半個世紀後的某種延續。呂維祺個人對《孝經》虔誠信奉,並屢次上疏朝廷請落實孝冶天下,又在地方講會中提倡孝經學,是晚明重要孝經學者。呂維祺的《孝經大全》出版於康熙二年(1663),在清初朝廷重視《孝經》的文教政策下, 呂維祺的《大全》對清初孝經學有重要影響。然而,清初學界普遍批判陽明學,故每每切斷呂維祺《大全》或孝經學與陽明學的關係,則是扭曲學術發展實況的作法。

英文摘要

This article aims to analyze the discourse on Xiaojing during the late Ming when some scholars make efforts to re-promote the text. Based on three late Ming collected works-”Xiaojing Zonglei” by Zhu Hong, ”Xiaojing Daquan” by Jiang Yuantso, and another Xiaojing Daquan by Lu Weiqi - we can divide scholars opinions about the text into two groups: while one emphasizes the socio-political importance of the text, the other is imbued rich cosmological and religious implications. Only investigating the former dimension of the late Ming ”Xiaojing” discourse, this article first discusses what factors to which scholars attributed the decline of the contemporary studies of ”Xiaojing” and how scholars argued for the authenticity and political importance of the text as well as what kind of political proposal they offered to the court. Accordingly I will also discuss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cholars' arguments and the Yangming learning.Furthermore, I will compare the contents and styles of the aforementioned three collected works. I argue that the important background of the publication of Jiang Yuantso's work was the 1633 edict, which emphasized the importance of the institution of ”Xiaojing”. I also discuss Lu Weiqui's personal belief in ”Xiaojing” and his efforts to promote the text in both local society and the court. Lu's work was published in 1663, when the court highly emphasized the education of people and government of the state by filial piety, thus having great influence on the early Qing scholarship of ”Xiaojing”. During that time, however, the Yangming learning had been seriously criticized. Therefore, scholars often intended to cut of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tudies of ”Xiaojing” and the Yangming learning, hence presenting a distorted picture of intellectual history.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歷史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呂妙芬(1999)。儒釋交融的聖人觀:從晚明儒家聖人與菩薩形象相似處及對生死議題的關注談起。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32,165-208。
    連結:
  2. Alan Chan,Sor-hoon Tan(2004).Filial Piety in Chinese Thought and History.London. New York:Routledge Curzon.
  3. Benjamin Elman、呂妙芬(2000)。元代經學國際研討會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
  4. 尹繼善、黃文雋。江南通志(乾隆3年刊本)
  5. 井上哲次郎(1901)。日本倫理彙編。東京:育成會。
  6. 王世貞(1983)。讀書後。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7. 王艮。重鐫心齋王先生全集。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
  8. 王畿(1997)。龍谿王先生全集。台南:莊嚴文化事業。
  9. 冉覲祖(1997)。孝經詳說。台南:莊嚴文化事業。
  10. 加地伸行(1985)。中國思想からみた日本思想史研究。東京:吉川弘文館。
  11. 朱熹(1987)。朱子語類。台北:華世出版社。
  12. 朱鴻(1995)。《續修四庫全書》經部151。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3. 朱彝尊、林慶彰(1997)。點校補正經義考。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籌備處。
  14. 江元祚(1995)。孝經大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5. 江旭奇(1995)。朱翼。台南:莊嚴文化事業。
  16. 江旭奇(2000)。皇明通紀集要。成都市:巴蜀書社。
  17. 何子煌(1984)。孝經的研究。新加玻:新加玻亞洲研究學會。
  18. 何磊(2000)。論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孝"。雲南師範大學學報,32(1),25-29。
  19. 余時英(1924)。孝經集義。哈佛大學燕京圖書館善本書室藏。
  20. 冷德熙(1996)。超越神話-緯書政治神話研究。北京:東方出版社。
  21. 呂妙芬(2003)。陽明學士人社群。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22. 呂妙芬。晚明《孝經》論述的一個面向:虞淳熙孝論的宗教意涵及其文化脈絡
  23. 呂維祺(1995)。孝經或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4. 呂維祺(1995)。孝經大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5. 呂維祺(1997)。明德先生文集。台南:莊嚴文化事業。
  26. 林麗真(1993)。論魏晉的孝道觀念及其與政治、哲學、宗教的關係。臺大文史哲學報,40,25-52。
  27. 姚賡唐(1997)。《四庫全書存目叢書》集部185。台南:莊嚴文化事業。
  28. 紀昀。四庫全書總目。台北:藝文印書館。
  29. 胡美琦(1990)。中國教育史。台北:三民出版社。
  30. 計東。改亭文集(康熙32年序刊本)。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研究所圖書館藏。
  31. 徐象梅(1988)。兩浙名賢錄。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
  32. 祝允明(1983)。懷星堂集。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33. 馬元調(1989)。橫山遊記。台北:新文豐。
  34. 張瀚(1994)。武林怡老會詩集。上海:上海書店。
  35. 張嚴(1970)。孝經鄭注真偽辨疑。成功大學學報,5,71-80。
  36. 曹淑娟(1988)。晚明性靈小品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
  37. 陳鴻森(1998)。嚴耕望先生紀念論文集。台北:稻鄉出版社。
  38. 陳鴻森。《精義考》孝經類別錄(上)。書目季刊,34(1),1-31。
  39. 陳鴻森。《精義考》孝經類別錄(下)。書目季刊,34(2),1-27。
  40. 陳鐵凡(1986)。孝經學源流。台北:國立編譯館。
  41. 曾伯華。「孝經存疑試論」讀後補證及淺見。孔孟月刊,14(5),21-24。
  42. 湯斌(1983)。湯子遺書。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43. 項霦(1985)。孝經述註。台北:新文豐。
  44. 黃中業(1992)。《孝經》的作者、成書年代及其流傳。史學集刊,3,7-12。
  45. 黃道周(1983)。孝經集傳。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46. 黃奭(1997)。《續修四庫全書》1209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47. 楊晉龍。何楷《詩經世本古義》引用《化書》及其相關問題探究。中國文哲研究集刊,21,293-335。
  48. 楊起元。太史楊復所先生證學編。中央研究院傅斯年圖書館藏。
  49. 楊儒賓(1999)。《中庸》、《大學》變成經典的歷程-從性命之書的觀點立論。台大歷史學報,24,29-66。
  50. 葉向高(1994)。蒼霞餘草。揚州:江蘇廣陵古籍刻印社。
  51. 葛昕。集玉山房稿。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52. 虞淳熙(2000)。虞德園先生集。北京:北京出版社。
  53. 趙爾巽(1977)。清史稿。北京:中華書局。
  54. 劉志江。孝經研究。農專學報,14,299-326。
  55. 蔡汝堃(1966)。孝經通考。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56. 羅汝芳。旴江羅近溪先生全集。
  57. 羅傳奇、吳雲生(1991)。王安石教育思想研究。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58. 龔嘉儁修(1974)。杭州府志。台北:成文出版社。
被引用次数
  1. 黃莘瑜(2022)。唯識學視域下的境物、心識與世界-虞淳熙兄弟及其交游的創作與論述。臺大中文學報,76,93-95+97。
  2. 李偉呈(2023)。皇權下的聖道:日治後期中部地區的鸞堂網絡與時代適應—以《皇民奉公經附孝經》為中心。民俗曲藝,219,231-278。
  3. 呂妙芬(2005)。晚明《孝經》論述的宗教性意涵:虞淳熙的孝論及其文化脈絡。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48,1-46。
  4. 呂妙芬(2008)。<西銘>為《孝經》之正傳?——論晚明仁孝關係的新意涵。中國文哲研究集刊,33,139-172。
  5. 呂妙芬(2008)。做為蒙學與女教讀本的《孝經》—兼論其文本定位的歷史變化。臺大歷史學報,41,1-64。
  6. 潘鳳娟(2008)。從「西學」到「漢學」:中國耶穌會與歐洲漢學。漢學研究通訊,27(2),14-26。
  7. 潘鳳娟(2009)。皇帝的孝道:法籍耶穌會士韓國英譯介《御製定孝經衍義》初探。漢語基督教學術論評,8,147-187。
  8. 楊硯(2017)。晚明儒家思潮影響下利瑪竇的策略選擇:試論《天主實義》對「無後為大」的反駁。漢語基督教學術論評,24,41-72。
  9. 詹前倬(2021)。楊起元的思想發展及其對師門之學的塑造。明代研究,37,69-114。
  10. 莊兵(2017)。《呂氏春秋》所見《孝經》經句考述─兼論《孝經》的成立問題。輔仁國文學報,4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