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進入神仙島,想像烏托邦─論旅生《癡人說夢記》的想像空間

并列篇名

From Wandering around the Island of Immortals to Envisioning the Perspective of Utopia: Spatial Imagination in Lu Sheng's "Chi Ren Shuo Meng Ji"

DOI

10.6258/bcla.2005.63.04

作者

顏健富(Kean-Fung Guan)

关键词

旅生 ; 烏托邦 ; 仙鄉 ; 晚清 ; 地理 ; Lu Sheng ; Utopia ; island of immortals ; late Qing ; geography

期刊名称

臺大文史哲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63期(2005 / 11 / 01)

页次

105 - 138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晚清的空間概念經歷重大衝擊,地理想像的轉變影響到文學表現,本文以《癡人說夢記》為主要的分析對象,探討小說如何在「地理大發現」的衝擊下產生空間的變革。首先,本文從敘事中的父子的空間想像,論析傳統「仙人島」如何轉變到具有現代性視野的「鎮仙城」以及其意義;接著,論證新地理觀如何衝擊到小說的敘事,晚清後起的地理與政治概念如「五大洲說」、「國家」等進入了小說版圖,人物在逃亡時以天下為家,可是接著又很弔詭地發現天下無家,進而產生虛化的空間-烏托邦;本文進一步分析此虛化空間所展現的視野,科技與民主介入了此空間,成為往後五四「德先生」與「賽先生」的先聲;最後,本文指出當烏托邦方案建構出來時,卻也一體兩面地步向反烏托邦的方向,自我消解了原初的理想性,出現創作動機與書寫結果的斷裂。

英文摘要

In the late Qing era, the concepts of space were confronted with a changing geographical imagination that in turn affected literary expression. Focusing on ”Dream Talk of an Imbecile” (”Chiren shuo mengji”), 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presentation of spatial transformation in the late Qing era under the impact of the ”Great Age of Discovery.” First of all, it tracks the spatial imagination of the father-son relationship in the novel, thus exploring the shift from the traditional ”island of immortals” (”xianren dao”) towards a modern vision of the ”town of suppressed immortals” (”zhen xian cheng”). How did a new geographical vision - concepts such as the five continents and the nation-state - enter the novel’s space and affect its narrative? The characters must discover that tianxia, which they had taken granted for their home, does not at all belong to them; searching for a route of escape, they construct a new surreal space: Utopia.The article goes on to analyze the visual representation of this surreal space: thus enter science and democracy, precedents of Mr. Democracy and Mr. Science of the May Fourth period. Yet when the utopian plan is completely laid out, it turns into its own other, to an anti-utopia: disposing its original ideal and causing a rift between the writing motive and its written result.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歷史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漢司馬遷(1956)。史記。臺北:藝文印書館。
  2. Eric Voegelin(1968).Science, Politics, and Gnosticism.Chicago:Gateway Edition.
  3. Gorman Beauchamp(1975).Utopia and Its Discontents,.Midwest Quarterly,16
  4. H.G. Wells(1967).A modern Utopia.Lincon:University of Nebrasa.
  5. Karl R. Popper(1962).The open Society and its Enemies, Vol. 1..Harper & Row Publishers.
  6. Lewis Mumford(1966).The Story of Utopias.New York:The Viking Press.
  7. Michel Foucault.Diacritics,16(1)
  8. Thomas More(1947).Utopia.Princeton:D. Van Nostrand Company.
  9. 小川環樹著,張桐生譯(1974)。中國魏晉以後(三世紀)以降的仙鄉故事。幼獅月刊,40(5)
  10. 王孝廉(1982)。試論中國仙鄉傳說的 一些問題。文史學報,12
  11. 王慎之等(1994)。清代海外竹枝詞。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12. 王爾敏(1982)。中國近代思想史論。華世出版社臺北。
  13. 王德威(1993)。小說中國——晚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臺北:麥田。
  14. 吳趼人(1986)。新石頭記。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15. 呂芳上、張哲郎編(1999)。五四運動八十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政大文學院。
  16. 李圭(1985)。環遊地球新論。湖南:岳麓書社。
  17. 李歐梵(1996)。現代性的追求。臺北:麥田出版社。
  18. 李豐楙(1996)。憂與遊——六朝隋遊仙詩論集。臺北:台灣學生。
  19. 杞憂子(1984)。晚清小說大系。臺北:廣雅出版公司。
  20. 汪暉(1991)。賽先生在中國的命運——中國現代思想中的科學概念及其應用。學人,1
  21. 東海覺我、徐念慈(1904)。女子世界
  22. 金耀基(1985)。從傳統到現代。臺北:時報。
  23. 阿英(1996)。晚清小說史。北京:東方出版社。
  24. 哈德羅.布魯姆著,朱元立、陳克明譯(1992)。比較文學影響論——誤讀圖示。板橋:駱駝。
  25. 春颿(1987)。晚清小說全集。臺北:博遠出版公司。
  26. 旅生(1984)。晚清小說大系。臺北:廣雅出版公司。
  27. 荒江釣叟(1984)。晚清小說大系。臺北:廣雅出版公司。
  28. 袁進(1992)。中國小說的近代變革。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9. 張惠娟(1986)。樂園神話與烏托邦。中外文學,15(3)
  30. 張灝(2003)。轉型時代中國烏托邦主義的興起。新史學,14(2)
  31. 梁啟超(1984)。晚清小說大系。臺北:廣雅出版公司。
  32. 梁啟超(1902)。中國唯一之文學報《新小說》。新民叢報,第14號
  33. 梁啟超(1960)。譯印政治小說序。臺北:中華書局。
  34. 郭玉林(2003)。《鏡花緣》中「君子國」的道德問題。淮陰師範學院學報,25
  35. 郭雙林(2000)。西潮激盪下的晚清地理學。北京:北京大學。
  36. 陳天華(1987)。晚清小說全集。臺北:博遠出版公司。
  37. 陳平原(1990)。中國小說序式模式的轉變。臺北:久大文化。
  38. 陳平原、夏曉紅編(1997)。二十世紀中國小說理論資料(第一卷.1897-1916)。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39. 陳獨秀(1915)。敬告青年。青年雜誌,1(1)
  40. 陳獨秀(1919)。本誌罪案之答辯書。新青年,6(1)
  41. 陸士諤(1996)。新中國。南昌:百花洲文藝出版社。
  42. 章太炎(1977)。章太炎政論選集.變法箴言。北京:中華書局。
  43. 曾樸(1984)。晚清小說大系。臺北:廣雅出版公司。
  44. 黃遵憲(1968)。人境廬詩草.以蓮菊桃雜供一瓶作歌。臺北:商務印書館。
  45. 新世界小說社(1906)。論科學之發達可以媲舊小說之荒謬思想。新世界小說社報,2
  46. 楊玉成(1998)。世紀末的省思:〈桃花源記并詩〉的文化與社會。中國文哲研究通訊,8(4)
  47. 鄒容(1983)。鄒容文選.革命軍。重慶:重慶出版社。
  48. 鄒振環(2000)。晚清西方地理學在中國。上海:上海古籍。
  49. 碧荷館主人(1998)。新紀元。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
  50. 赫胥黎著,嚴復譯(1971)。天演論。北京:科學出版社。
  51. 樂正(1991)。近代上海人社會心態1860-1910。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52. 歐陽建(1997)。晚清小說史。杭州:浙江出版社。
  53. 蔣貴麟編(1976)。康南海先生遺著彙刊。臺北:宏業。
  54. 鄭文惠(2000)。世變與創新——漢唐、唐宋轉換期之文藝現象。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55. 鄭家建(2002)。中國文學現代性的起源語境。上海:三聯。
  56. 魯迅(1989)。魯迅全集。臺北:谷風。
  57. 蕭然鬱生(1906)。烏托邦遊記。月月小說,1
  58. 頤瑣(1984)。晚清小說大系。臺北:廣雅出版公司。
  59. 顏健富(2003)。論魯迅《吶喊》,《徬徨》之國民性建構。臺北:臺灣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
  60. 顏健富(2005)。一個「國民」,各自表述——論晚清小說與魯迅小說的國民想像。漢學研究,23(1)
  61. 顏健富(2002)。發現孩童與失去孩童——論魯迅對孩童屬性的建構。漢學研究,20(2)
  62. 魏源(1998)。海國圖志。湖南:岳麓。
  63. 懷仁(1991)。東歐女豪傑。江西:百花洲文藝出版社。
  64. 譚嗣同(1981)。譚嗣同全集(增訂本)。北京:中華書局。
  65. 顧昕(1991)。烏托邦與極權主義。當代,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