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從甲骨文看漢字構形方式之演化

并列篇名

On the Evolution of Chinese Character Formation in Oracle Bone Inscriptions

DOI

10.6258/bcla.2006.64.01

作者

徐富昌(Fu-Chang Hsu)

关键词

甲骨文 ; 構形 ; 構意 ; 部首 ; 漢字 ; oracle bone inscriptions ; formation ; semantics ; creation of meanings ; radicals ; Chinese characters

期刊名称

臺大文史哲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64期(2006 / 05 / 01)

页次

1 - 40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漢字構形方式是一個隨著漢字體系的發展而發展的動態演進系統。在漢字發展的不同歷史層面,其構形方式也有著相應的發展和調整。這種發展反映在漢字體系中,即是不同結構類型的漢字分佈情況的消長變化。從構形學的角度看,甲骨文已是相當成熟的文字體系,因此作為最早成體系的古文字,其構形方式的系統發展及變化,與其後的漢字構形演化有著緊密而相關的聯結。因此,本文針對甲骨文的構形元素、構形、構意、意符弱化、義近形旁通用與結構異化、聲化等現象,觀察其與漢字演變發展的對應關係。

英文摘要

The analysis of Chinese character construction consists of two main aspects: the formation of Chinese characters and the types of their construction. The former is the way in which the signs of characters are generated; the latter is the result of analyzing, simultaneously and statically, the different formations of the characters constructed. Basically, the formation of characters is a system that evolves dynamically; it evolves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character system. That is, the way characters are formed develops and adjusts over time. This is reflected in the growth and decline of characters with different constructions. Analyzed in terms of morphology, oracle bone inscriptions constitute a relatively mature character system. Therefore, being the most ancient characters that form a system, the development and changes in the formative system of oracle bone inscriptions have a close and correlative connection with the formation of the characters that evolved afterward. Hence, focusing on certain phenomena of oracle bone inscriptions-such as their morphs, formation, creation of meanings, the reduction of signifiers, the interchangeability of different shape parts with similar meanings, the dissimilation of their construction, and the tendency to replace shape parts with sound parts-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racle bone inscriptions and the 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haracters.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歷史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孫海波編(1992)。甲骨文編。北京:中華書局。
  2. 王玉新(2000)。漢字認知研究。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
  3. 王慎行(1992)。古文字與殷周文明。西安:陝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4. 王寧(2002)。漢字構形學講座。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5. 朱歧祥(1992)。甲骨文一字異形研究。臺北:學生書局。
  6. 朱歧祥(1992)。甲骨學論叢。臺北:學生書局。
  7. 朱歧祥(2002)。論甲骨文的部首―中國最早的一批象形字。古籍整理研究學刊,5
  8. 江舉謙(1982)。說文解字綜合研究。臺中:東海大學。
  9. 何琳儀(1989)。戰國文字通論。臺中:中華書局。
  10. 余行達(1998)。說文段注研究。臺中:巴蜀書社。
  11. 李孝定(1986)。漢字的起源和演變論叢。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12. 李孝定(1986)。漢字的起源與演變論叢。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13. 李圃(2000)。字素理論及其在漢字分析中的應用。學術研究,4
  14. 李圃(1995)。甲骨文文字學。臺中:學林出版社。
  15. 李恩江(2002)。說文部首的成因及構成。鄭州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5(5)
  16. 周世榮(1995)。于省吾教授百年誕辰紀念文集。長春:吉林大學出版社。
  17. 季旭昇(1990)。臺中,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
  18. 林清源(1997)。臺中,東海大學中文研究所博士論文。
  19. 俞紹宏(2003)。銀川,寧夏大學碩士論文。
  20. 姚孝遂(1989)。殷墟甲骨刻辭類纂。北京:中華書局。
  21. 施順生(1992)。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研究所碩士論文。
  22. 施順生(1998)。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23. 段玉裁(2001)。說文解字注。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4. 唐蘭(1981)。古文字學導論。濟南:齊魯書社。
  25. 唐蘭(1999)。甲骨文自然分類簡編。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
  26. 島邦男(1970)。殷墟卜辭綜類。臺北:泰順書店。
  27. 高明(1996)。中國古文字學通論。北京:中華書局。
  28. 張桂光(2000)。古文字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29. 張桂光(1992)。古文字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30. 張桂光(2004)。古文字論集。北京:中華書局。
  31. 許進雄(1995)。古文諧聲字根。臺北:商務印書館。
  32. 許學仁(1986)。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論文。
  33. 許錢輝(1973)。說文重文形體考。臺北:文津出版社。
  34. 陳緯湛(1987)。甲骨文簡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5. 陳緯湛、唐紅明(1988)。古文字學綱要。廣州:中山大學出版社。
  36. 黃建中、胡培俊(1990)。漢字學通論。武昌: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37. 黃德寬(1994)。漢字構形方式:一個歷時態演進的系統。安徽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
  38. 楊樹達(1971)。積微居金文說·新識字之由來。臺北:大通書局。
  39. 裘錫圭(1994)。文字學概要。臺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
  40. 趙誠(2005)。甲骨文文字學。北京:中華書局。
  41. 鄭振峰(2002)。從漢字構形的發展看字的性質。古漢語研究,3
  42. 鄭振峰(2004)。論甲骨文字構形系統的特點及其演變。語言研究,24(3)
  43. 韓耀隆(1987)。中國文字義符通用釋例。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44. 蘇培成(2001)。二十世紀的現代漢字研究。太原:書海出版社。
被引用次数
  1. 彭進專(2009)。宋人的身體清潔文化。史轍:東吳大學歷史學系研究生學報,5,1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