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論「天人」關係在《竇娥冤》雜劇之演變及其涵義

并列篇名

The Developments and Meanings of the Heaven-Man Relation in Dou E Yuan

DOI

10.6258/bcla.2006.64.03

作者

李惠綿(Huei-Mian Li)

关键词

關漢卿 ; 竇娥冤 ; 天人關係 ; 天人感應 ; 天人相勝 ; Guan Hanqing ; Dou E Yuan ; Heaven-man relation ; Heaven-man interaction ; mutual surpassing of Heaven and man

期刊名称

臺大文史哲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64期(2006 / 05 / 01)

页次

73 - 102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天人」關係在關漢卿《竇娥冤》雜劇大約歷經五個階段:知天順命→信天求天→質問天地→天人感應→天人相勝。五個階段是劇中主角竇娥由生至死、死而復仇的過程中,面對不同情境的心理變化反應。正因為竇娥因時、因地、因人而體現天人關係的反應顯現矛盾對立的現象,才更彰顯出天人關係在劇中「與時俱變」的歷程。本文不在還原或探索劇作家的哲學思想,就一個對中國哲學文化傳統有一些了解的讀者,或許可以「由劇生思」,從劇中人的具體情境而延伸思考,亦即嘗試用不同觀點的天人關係,與《竇娥冤》關目情節及其人物心理刻劃做「對照比較」,從而凸顯一齣戲劇的多重意義。

英文摘要

The relation between Heaven and man in the play Dou E Yuan, composed by Guan Hanqing, passes through five stages: knowing Heaven and following fate, believing and petitioning Heaven, questioning Heaven, corresponding with Heaven (tian ren ganying), and the mutual surpassing of Heaven and man (tian ren xiangsheng). These five stages mark the psychological changes in the protagonist, Dou E, as she faces different situations ranging from living to dying to revenge. The contradiction revealed through changes in the relation between Heaven and man-due to time, location, and people-highlights a fundamental aspect of this relationship: it changes through time. Rather than tracing or exploring the playwright's philosophical thoughts, this paper will analyze the Heaven-man relation from various points of view. In other words, comparing various plot elements and the description of different characters' psyche from the points of view of the various relations between Heaven and man reveals abundant layers of meaning in the play.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歷史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Stephen H. West=奚如谷(1991).A Study in Appropriation: Zang Maoxun`s Injustice to Dou E.Journal of American Oriental Society,111(2),283-302.
  2. 干寶(1999)。漢魏六朝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 王國維(1993)。王國維戲曲論文集。臺北:里仁書局。
  4. 王學奇(1994)。元曲選校注。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
  5. 王璦玲(2005)。晚明清初戲曲之審美構思與其藝術呈現。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出版。
  6. 古添洪(1976)。悲劇:感天動地竇娥冤。中外文學,4(8)
  7. 朱權(1984)。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8. 宋濂(1983)。元史。臺北:臺灣商務。
  9. 李漢秋、袁有芬(1998)。關漢卿研究資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0. 亞里斯多德、羅念生(1997)。詩學。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11. 芝菴(1984)。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
  12. 姜梅永峰(1999)。小議竇娥冤鬼魂形象的悲劇內涵。銅陵財經專科學校學報,2
  13. 姚一葦(1976)。中國古典文學論叢·文學批評與戲劇之部。臺北:臺灣大學外文系。
  14. 施靜(2003)。近二十年竇娥冤研究綜述。前沿,3
  15. 柯慶明(2000)。中國文學的美感。臺北:麥田出版社。
  16. 夏長樸(1993)。尋孔顏樂處。王叔岷先生八十壽慶論文集,臺北:
  17. 孫希旦(1990)。禮記集解。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18. 容世誠(1984)。竇娥冤的結構分析。中外文學,12(9)
  19. 班固(1997)。漢書·于定國傳。北京:中華書局。
  20. 張炳祥、鄭樹森編(1980)。中西比較文學論集。臺北:時報文化。
  21. 張淑香(1980)。元雜劇中的愛情與社會。臺北:長安出版社。
  22. 張漢良、葉慶炳(1985)。《中國古典文學論叢》冊四「戲劇之部」。臺灣大學:中外文學月刊社。
  23. 梁啓雄(1983)。荀子簡釋。臺北:木鐸出版社。
  24. 郭慶藩(1974)。莊子集釋。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
  25. 勞思光(2002)。新編中國哲學史。臺北:三民書局。
  26. 彭鏡禧(1978)。竇娥的性格刻劃-兼論元雜劇的一項慣例。中外文學,7(6)
  27. 曾永義(1983)。中國古典戲劇選注·感天動地竇娥冤。臺北:國家出版社。
  28. 曾永義(1988)。詩歌與戲曲。臺北:聯經出版社。
  29. 曾永義(1980)。說俗文學。臺北:聯經出版社。
  30. 曾永義(1980)。說俗文學。臺北:聯經出版社。
  31. 馮友蘭(1991)。中國哲學史新編。臺北:藍燈文化。
  32. 黃浩漢(1989)。臺北,臺灣大學外文系博士論文。
  33. 楊伯峻(1971)。論語譯注。臺北:明倫出版社。
  34. 楊家駱(1985)。全元雜劇。臺北:世界書局。
  35. 董仲舒、凌曙(1991)。春秋繁露。北京:中華書局。
  36. 董仲舒、班固(1997)。漢書·董仲舒傳。北京:中華書局。
  37. 裴普賢(1982)。詩經評註讀本。臺北:三民書局。
  38. 趙潤海(1982)。中西戲劇中道德主題的表現:以馬克白與竇娥冤為例。東海文藝季刊,5
  39. 鄭騫(1972)。景午叢編。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40. 鄭騫(1972)。景午叢編。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41. 鄭騫(1973)。北曲新譜。臺北:藝文印書館。
  42. 鄭騫校(1962)。校訂元刊雜劇三十種。臺北:世界書局。
  43. 黎林(2002)。命運觀成就中西悲劇精神差異-《哈姆雷特》和《竇娥冤》之比較。《華僑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3
  44. 盧瑞芬(1996)。冤海裡釀育的反抗與復仇的意志-竇娥形象析論。《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
  45. 鍾林斌(1986)。關漢卿戲劇論稿。陝西:人民出版社。
  46. 韓曉(1999)。論關漢卿的公案戲對天人關係的思考。湖北大學學報,26(6)
  47. 瞿蛻園(1989)。劉禹錫集箋證·天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48. 顏天佑(1996)。元雜劇八論。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49. 羅錦堂(1959)。現存元人雜劇本事考。臺北:中國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被引用次数
  1. 胡馨丹(2011)。現代劇場跨歷史經典改編的實驗意義─談陸愛玲《吶喊竇娥》。中國現代文學,20,97-112。
  2. 羅仕龍(2019)。從律法價值的推崇到文學位階的確立:《竇娥冤》在法國的傳譯與接受。戲劇研究,23,73-105。
  3. 丘慧瑩(2020)。從天人感應到庶民教化-吳地流通的竇娥故事寶卷研究。國文學誌,40&41,23-56。
  4. 汪詩珮(2010)。宿命‧平反‧教化觀:論兩本《竇娥冤》。戲劇學刊,11,129-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