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從楚文化的特色試論老莊的自然哲學

并列篇名

Taoist Philosophical Naturalism and the Culture of Chu

DOI

10.6258/bcla.2007.67.01

作者

梅廣(Kuang Meu)

关键词

古代宗教 ; 宇宙論思惟 ; 老子 ; 莊子 ; 道家自然主義哲學 ; ancient religions ; cosmological thought ; Laozi ; Zhuangzi ; Taoist philosophical naturalism

期刊名称

臺大文史哲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67期(2007 / 11 / 01)

页次

1 - 38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楚文化與中原文化有殊途的發展。本文指出,二者最基本的差異是宗教性質的不同:楚國沒有經過神權政治這個階段。楚文化的特色是山川鬼神的自然崇拜、豐富的神話想像和宇宙論思想。這三個成分共同構成老莊自然哲學生長的土壤,老莊思想是從這裏脫胎換骨出來的,其演變過程有跡可尋。放在中國歷史文化的脈絡中,它代表古代人文精神再一次的躍動,它在宗教(本土文化)和道德(中原文化)的夾縫裏成功的開闢出一條文化康莊大道。本文討論了「太一生水」這個「前道家」的宇宙論神話的思想史地位,以及它和《老子》書的銜接關係、《老子》書內部統一性問題、莊子的宇宙論立場及其實有論涵義,他的「達於道」與「通為一」思想和對當時學術論辯的回應,他的悲世憫人情懷和以哲學智慧為救世唯一途徑的論點,以及環繞著「遊」的道家工夫論的許多問題。我們處理這些問題時,力求扣緊原典的文義,因此得出的結論往往與前人不同,但應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英文摘要

This paper argues that the Taoist tradition of philosophical naturalism was an indigenous outgrowth of the southern culture of Chu, thus disputing the long-lived legend about its founder, Lao Dan, being steeped in the learning of Zhou in the north. Its development is seen as a humanistic movement charting a course of distinctive philosophical wisdom, steering clear of the Scylla of archaic religiosity and the Charybdis of Confucian moralism.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歷史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三國王弼。老子注。臺北:商務印書館。
  2. 宋林希逸撰、周啓成校注(1997)。莊子膚齋口義校注。北京:中華書局。
  3. 宋洪興祖(1977)。楚辭補注。臺北:藝文印書館。
  4. 清王夫之(1978)。莊子解。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
  5. 清郭慶藩(1974)。莊子集釋。臺北:河洛圖書出版社。
  6. 漢劉安撰、高誘注。淮南子。臺北:商務印書館。
  7. Creel, H.G.(1970).What is Taoism? And other Studies in Chinese Cultural History.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8. Fried. Morton H.,David N. Keightley (ed.)(1983).The Origins of Chinese Civilization.Los Angel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9. Gerson, L. P.(1990).God and Greek Philosophy: Studies in the Early History of Natural Theology.London:Routledge.
  10. Graham, A. C.(1986).Studies in Chinese Philosophy and Philosophical Literature.Singapore:Institute of East Asian Philosophies,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11. Graham、 A. C.(1981).Chuang Tzu: The Inner Chapters.London:George Allen & Unwin.
  12. Ho、 Ping-ti.(1975).The Cradle of the East: An Inquiry into the Indigenous Origins of Techniques and Ideas of Neolithic and Early Historic China, 5000-1000 B. C..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13. Lau, D. C.(1982)。Tao Te Ching。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14. Lawton, Th.、Arthur M.、Sackler Gallery(1991)。New Perspectives on Chu Culture during the Eastern Zhou Period。東周楚文化討論會
  15. Lonsdale, Steven H.(1993).Dance and Ritual Play in Greek Religion.Baltimore: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6. 文崇一(1964)。九歌中的上帝與自然神。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17,59-69。
  17. 方東美(2005)。原始儒家道家哲學。臺北:黎明文化出版社。
  18. 王博(2001)。簡帛思想文獻論集。臺北:臺灣古籍出版有限公司。
  19. 王博(1993)。老子思想的史官特色。臺北:文津出版社。
  20. 艾蘭、魏克彬編、邢文編譯(2002)。郭店老子:東西方學者的對話。北京:學苑出版社。
  21. 艾蘭、汪濤、范毓周主編(1998)。中國古代思維模式與陰陽五行說探源。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22. 李宗侗(1954)。中國古代社會史。臺北:華岡出版社。
  23. 杜而未(1978)。老子的月神宗教。臺北:學生書局。
  24. 邱宜文(1996)。巫風與九歌。臺北:文津出版社。
  25. 徐旭生(1985)。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北京:文物出版社。
  26. 徐復觀(1966)。中國藝術精神。臺北:學生書局。
  27. 徐復觀(1963)。中國人性論史。臺中:東海大學。
  28. 荊門市博物館(1998)。郭店楚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
  29. 袁坷(1980)。山海經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0. 馬承源主編(2005)。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1. 張光直(1990)。中國青銅器時代二集。北京:三聯書店。
  32. 陳夢家(1988)。殷虛卜辭綜述。北京:中華書局。
  33. 彭毅(1999)。楚辭詮微集。臺北:學生書局。
  34. 游國恩(1977)。楚辭論文集。臺北:九思出版社。
  35. 楊樹達、嚴靈峰(1972)。無求備齋莊子集成初編。臺北:藝文印書館。
  36. 聞一多(1978)。古典新義。臺北:九思出版社。
被引用次数
  1. 伍振勳(2014)。荀子「天論」的旨趣:「知天」論述的主題。臺大中文學報,46,51-86。
  2. 鍾振宇(2023)。莊子的「共在」與「共是」-與海德格、鄂蘭的對話。漢學研究,41(3),131-167。
  3. 周欣婷(2010)。論《易傳》詮釋卦爻辭之方法、效用及形式。興大中文學報,28,1-38。
  4. (2016)。自然與自由─莊子的主體與氣。國立政治大學哲學學報,35,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