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陶淵明的懷古意識與典範形塑

并列篇名

The Role of Paradigm Formation in Tao Yuanming's Sense of Nostalgia

DOI

10.6258/bcla.2010.72.01

作者

蔡瑜(Yu Tsai)

关键词

懷古 ; 典範 ; 詠史 ; 神話 ; 樂園 ; 貧士 ; Nostalgia ; paradigm ; historical poems ; myth ; paradise ; impoverished gentleman

期刊名称

臺大文史哲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72期(2010 / 05 / 01)

页次

1 - 34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在陶淵明詩文中的「懷古意識」具有兩個明顯的面向,一為「人格典範」,另一則是「樂園圖象」。前者關乎個體存在的意義價值,後者則是群體共在的理想世界。其「懷古意識」不論是指向人格或是樂園,都具有典範形塑的意義,而對於典範的認同合一則是其精神力量的主要來源,這些深刻的意涵透過陶集中與歷史及神話相關的篇章共同表而出之。本文擬以幾個主要部分進行論證,首先,分析他如何以「典範化」的思維掌握歷史的意義。其次,析論陶淵明貫穿歷史與神話,揭舉出具有抗爭精神的典範。再次,說明陶淵明如何建構出隱者與貧士合一的典範,以安頓己身並重塑士人精神。接續則比較神話樂園與仙境樂園的差異,以彰顯陶淵明如何緊密結合上古樂園與歷史文化及田園風土的關係,進一步將樂園圖象人境化,而形塑出嶄新的樂園典型─「桃花源」。最後,則綜述陶淵明在典範形塑與實踐上所具有的時代意義。

英文摘要

Two obvious aspects of the sense of nostalgia present in Tao Yuanming's writings are exemplary models of character and images of paradise, both of which are significant in terms of paradigm formation. This deep implication is jointly conveyed through the use of history and of myth in his writing.There are several parts to the argument presented in this paper. First of all there is an analysis of how Tao uses paradigmatic thinking to understand the meaning of history. Secondly, there follows an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of how, by threading together history and myth, he reveals and holds up paradigms of fighting spirit. Next, I will present an explanation of how Tao constructs a paradigm that fuses reclusion and impoverishment in order to find a home for his own spirit, which incorporates both these aspects. Following on from this I will compa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paradise in myth and the paradise of the immortals in order to illustrate how Tao Yuanming combines the paradise of remote antiquity with historical culture and rural conditions and customs, and then bringing this image of paradise into the human realm, forms a brand new paradigm of paradise, the Peach Blossom Spring. To conclude I will summarize the significance to the times of the writer's formation and use of exemplary models.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歷史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蔡瑜(2006)。試論陶淵明隱逸的倫理世界。漢學研究,24(1),108-140。
    連結:
  2. 蔡瑜(2008)。陶淵明的生死世界。清華學報,38(2),327-352。
    連結:
  3. (2002)。續修四庫全書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4. (1997)。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本。臺南:莊嚴文化。
  5. 宋朱熹(1994)。四書章句集注。臺北:大安出版社。
  6. 宋李公煥(1991)。箋註陶淵明集。臺北:國立中央圖書館。
  7. 宋黎靖德編、王星賢點校(1986)。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
  8. 東漢高誘注(1978)。淮南子。臺北:世界書局。
  9. 晉阮籍、陳伯君校注(2004)。阮籍集校注。北京:中華書局。
  10. 晉皇甫謐(1972)。高士傳。臺北:臺灣中華書局。
  11. 清郭慶藩輯(1995)。莊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
  12. 清溫汝能(1980)。陶詩彙評。臺北:新文豐。
  13. 清嚴可均輯校(1991)。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北京:中華書局。
  14. 小南一郎、孫昌武譯(1993)。中國的神話傳說與古小說。北京:中華書局。
  15. 王國瓔(1999)。古今隱逸詩人之宗—陶淵明論析。臺北:允晨文化。
  16. 王夢鷗(1984)。禮記今註今譯。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7. 北京大學編、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編(1962)。陶淵明資料彙編。北京市:中華書局。
  18. 伊利亞德、楊儒賓譯(2000)。宇宙與歷史—永恆回歸的神話。臺北:聯經出版社。
  19. 吉川忠夫(1984)。六朝精神史研究。東京:同朋舍。
  20. 牟宗三(1974)。才性與玄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21. 李澤厚(1999)。美學三書。合肥市:安徽文藝出版社。
  22. 李豐楙(1996)。憂與遊—六朝隋唐遊仙詩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23. 杜預注、孔穎達疏(1965)。左傳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24. 和辻哲郎(1935)。風土—人間學的考察。東京:岩波書局。
  25. 耶律亞德、楊素娥譯(2000)。聖與俗。臺北:桂冠出版社。
  26. 胡萬川(1996)。中國神話與傳說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漢學研究中心。
  27. 唐君毅(1979)。中國文化之精神價值。臺北:正中書局。
  28. 孫昌武(2005)。詩苑仙踪—詩歌與神仙信仰。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
  29. 徐復觀(1973)。兩漢思想史。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30. 恩斯特‧卡西爾、甘陽譯(2004)。人論。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31. 袁行霈(2003)。陶淵明集箋注。北京:中華書局。
  32. 袁珂(1988)。中國神話史。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33. 袁珂校注(1981)。山海經校注。臺北:里仁書局。
  34. 張亨(1997)。思文之際論集—儒道思想的現代詮釋。臺北:允晨文化。
  35. 張亨(2005)。《桃花源記》甚解。鄭因百先生百歲冥誕—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
  36. 陳俊民校編(2000)。朱子文集。臺北:允晨文化。
  37. 喬瑟夫‧坎伯、朱侃如譯(1997)。千面英雄。臺北:立緒文化。
  38. 湯用彤(1995)。魏晉思想乙種三編。臺北:里仁書局。
  39. 逯欽立輯校(1988)。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臺北:木鐸出版社。
  40. 逯耀東(2000)。魏晉史學的思想與社會基礎。臺北:東大圖書。
  41. 楊家駱主編(1986)。新校本漢書。臺北:鼎文書局。
  42. 楊家駱主編(1981)。新校本史記三家注。臺北:鼎文書局。
  43. 楊儒賓(1996)。道家的原始樂園思想。中國神話與傳說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
  44. 葉舒憲(2004)。山海經的文化尋踪。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
  45. 聞一多(2000)。聞一多全集。臺北:里仁書局。
  46. 齊益壽(2009)。試論陶淵明的史才與史識。孔德成先生學術與薪傳研討會論文集,臺北:
  47. 樓宇烈校釋(1982)。老子周易王弼注校釋。臺北:華正書局。
  48. 樂蘅軍(1984)。古典小說散論。臺北:純文學出版社。
  49. 蔡瑜(2008)。人境の自然—陶淵明における自然の新意。中國文學報,76,62-105。
  50. 興膳宏(2008)。陶淵明「讀山海經」詩の西王母像。中國文學報,75,31-56。
  51. 謝選駿(1986)。神話與民族精神。山東:山東文藝出版社。
  52. 龔斌(1996)。陶淵明集校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被引用次数
  1. 陳翠英(2014)。《聊齋誌異•黃英》在日流播:文本改寫與文化傳釋。臺大中文學報,47,185-240。
  2. 林淑慧(2019)。樂土嚮往:臺灣日治時期古典詩的桃花源意象。成大中文學報,65,237-260。
  3. 張日郡(2016)。試論《古今詩刪》、《詩歸》中陶淵明詩之編選意識。語文與國際研究,16,125-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