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關於臺灣客家建築的根源及其型態的特徵

并列篇名

Hakkanese Architecture in Taiwan: Origins and Characteristics

DOI

10.6258/bcla.2011.74.06

作者

黃蘭翔(Lan-Shiang Huang)

关键词

臺灣建築 ; 客家建築 ; 移民原鄉 ; 雙棟 ; 邊陲與中心 ; 中國建築 ; Taiwan Architecture ; Hakkanese Architecture ; Hometown of Hakkanese ; Double Ridge Poles ; Remote Place and Central Palace ; Chinese Architecture

期刊名称

臺大文史哲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74期(2011 / 05 / 01)

页次

223 - 285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首先,本文問題意識的提出與過去不同,不再單純找尋在臺客家與閩南的泉州、漳州建築之差異為目的,反而是思考為何兩者之間如此相似的原因。之所以有這樣的發問,是因為前往所謂的客家「原鄉」進行田野調查時,這個「原鄉」也只不過是渡台先民們,在中國長期遷徙過程中的一個「轉繼站」,而不是客家族群的起源地。這雖是簡單的事實,但卻是非到訪原鄉地無法輕易理解的事情。因此本文不再以找出臺灣客家建築的「靜態特徵」為目標,而是著重於原有漢族文化的合院建築共通性的討論。如今無論是存在於臺灣客家原鄉的粵東、閩西或是贛南的建築形態,甚至台灣的客家建築所表現的特徵,都是經過多次移民遷徙、定居,因應各時代的社會情境,融合各地風土民情一時性的「動態發展」之結果。因為田野調查改變了研究問題的發問,同樣是田野調查帶來的觀點,亦即在20年前即已在台灣發現,但又苦於提出合理解釋的客家建築「雙棟」作法。因為田野調查,知道這種作法在中國是不限定客家建築才有的特徵。更且有不少案例不僅有「雙棟」,甚至「桁檁」與「椽木」(桷木)也都採上下獨立的雙層作法,亦即完全的「雙重屋頂」結構。因此,幾乎可以確定認為臺灣「雙棟」是「建築結構部材」經過歷史發展變遷後的結果。而這種「雙棟」或是「雙層屋頂」作法,甚至可以上推至中國上古時期即已存在。既然客家建築或是偏遠地區的建築,仍保有古代的作法,同理可推,當今存在於中國中心文化偏遠地區的臺灣,其傳統客家建築是否仍保有古代中國建築特徵之片段痕跡?這是今後客家建築研究,或是整體的閩粵建築研究可以期待的研究方向。

英文摘要

Based on a field survey of Hakkanese architecture in eastern Guangdong and western Fujian in 2008 and other studies, it is clear that Hakkanese architecture exhibits different styles in western Fujian, eastern Guangdong, and southern Jiangxi. There is no one style that is representative of Hakkanese architecture in China. However, an analysis of the architecture from these three provinces shows that they share a common type of building, namely the heyuan jianzhu (合院建築) or courtyard compound. Yet, because of climate influence and social conditions, as well as localities and development trends, this courtyard compound evolved into many different types of buildings. Thus far, researchers have believed that certain characteristics were unchanged in their migration from China to Taiwan, but this is not always true. Consequently, Hakkanese architecture is not static but always changing depending on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This study shows that double ridge poles were put on the top of gable walls under the roof, which is a simplified version of the two-layer roof structure. Double roofs have existed from ancient times in China.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歷史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王雯君,〈廖倫光評「臺灣為何沒有土樓?」〉,收錄於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國立中央大學客家學院電子報」第24 期(2005)。
  2. (1983)。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3. (1983)。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4. (2008)。客家民居の世界。東京:風土社。
  5. (2001)。世界美術大全集 東洋篇。東京:小學館。
  6. 中川理江(2005)。臺南,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研究所。
  7. 太田博太郎(1988)。日本建築史序說(增補新版)。東京:彰國社。
  8. 玉井哲雄編(2009)。歴博国際シンポジウム2008 アジア比較建築文化史の構築―東アジアからアジアへ―報告書。佐倉:?立?史博物館。
  9. 田中淡(1989)。中國建築史の研究。東京:弘文堂。
  10. 伊東忠太(1936)。東洋建築史の研究。東京:龍吟社。
  11. 江日昇(1960)。臺灣外記。臺北:臺灣銀行。
  12. 房學嘉、謝劍(2003)。圍不住的圍龍屋—記一個客家宗族的復甦。廣州:花城出版社。
  13. 東京芸術大学中国住居研究グループ、茂木計一郎(1991)。中国民居の空間を探る。東京:(有)建築思潮研究所。
  14. 林浩、藤村久雄訳(1996)。アジアの世紀の鍵を握る客家の原像:その源流、文化、人物。東京:中公新書。
  15. 施添福(1987)。臺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地理學系。
  16. 美濃鎮誌編纂委員會(1996)。美濃鎮志。高雄:美濃鎮公所。
  17. 高木桂蔵(1991)。客家—中国の内なる異邦人。東京:講談社。
  18. 陳文達(1961)。臺灣縣志。臺北:臺灣銀行。
  19. 陳信雄(1997)。磚瓦之美。臺南:六甲鄉公所。
  20. 陳淑玲、賴福林(2001)。六堆客家社會文化發展與變遷之研究—建築篇。屏東:財團法人六堆文化教育基金會。
  21. 舜臣監修、尾崎秀樹監修(1993)。『中国』世界の歴史と文化。東京:新潮社。
  22. 黃浩編(2008)。江西民居。北京: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23. 黃漢民(2008)。客家土樓民居。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24. 黃漢民(2003)。福建土樓—中國傳統民居的瑰寶。北京:三聯書店。
  25. 黃蘭翔(2007)。高雄美濃客家建築遺風所說的漢人建築空間的本質—以化胎與墓塋型土地公為中心。「族群、歷史與地域社會」國際學術研討會
  26. 詹慧玲編校(1993)。臺灣的建築。臺北:臺原出版。
  27. 臺灣銀行經濟硏究室編(1960)。臺灣番事物產與商務。臺北:臺灣銀行。
  28. 臺灣銀行經濟硏究室編(1963)。淡水廳築城案卷。臺北:臺灣銀行。
  29. 臺灣總督官房調查課編(1928)。臺灣在籍漢民族鄉貫別調查。臺北:臺灣總督官房調查課。
  30. 臺灣總督府鐵道部(1910)。臺灣鐵道史。臺北:臺灣總督府鐵道部。
  31. 劉敦楨(1957)。中國住宅概說。北京市:建築工程出版社。
  32. 劉敦楨主編(1984)。中國古代建築史。北京: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33. 劉璈(1958)。巡臺退思錄。臺北:臺灣銀行。
  34. 鍾心怡主持(2003)。,新竹:。
被引用次数
  1. 馮文君、陳殿禮(2017)。多廠商品牌聯展之策展設計。設計學報,22(3),21-44。
  2. 黃宏仁,林韻丰(2020)。福佬客文化的追溯、再現與傳承-以成美文化園為例。博物館學季刊,34(2),5-41。
  3. (2017)。臺中東勢地區客家伙房類型芻議。臺灣文獻,68(2),141-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