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
楚國簡帛中的「囟/思」、「使」問題新探
|
并列篇名
|
A New Investigation of "Si/Si" and "Shi" in the Chu Bamboo Slips and Silk Manuscripts
|
DOI
|
10.6258/bcla.2011.75.01
|
作者
|
巫雪如(Hsueh-Ju Wu)
|
关键词
|
楚簡 ; 使令動詞 ; 囟/思 ; 使 ; Chu slips ; causative verb ; si ; shi
|
期刊名称
|
臺大文史哲學報
|
卷期/出版年月
|
75期(2011 / 11 / 01)
|
页次
|
1
-
34
|
内容语文
|
繁體中文
|
中文摘要
|
本文考察出土楚國簡帛中所見「特殊字元略(囟)/特殊字元略(思)」、「特殊字元略(特殊字元略)」三個字形在各類簡帛文本中的分布情形,並分析它們在簡文中的語義及語法表現,以釐清「囟/思」的用法以及與「特殊字元略」之間的關係。本文的結論是,楚簡中許多寫作「囟/思」之字應讀為使令動詞「使」而不能讀為「思」,用「囟/思」來記錄使令動詞「使」是戰國中晚期楚人的特殊用字習慣。從目前所見的傳世文獻來看,這類習慣可能只在當時的楚地使用,在後來的傳世文獻中並未保留下來。出土楚簡之所以會出現同時以「囟/思」、「特殊字元略」這兩組字形來記錄使令動詞「使」的情況,應是外來文本傳入楚國後楚人傳抄改寫的結果。最後,本文分析了楚國卜筮祭禱簡中「囟/思」的用法,並根據分析結論釋讀相關簡文之文意。
|
英文摘要
|
This article investigates the distribution of three characters The particular notation is abbreviated (si), The particular notation is abbreviated (si) and The particular notation is abbreviated (shi) in the Chu slips and silk manuscripts, and analyzes their meanings and grammatical function in the texts to make clear the usage of ”si/si”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shi.” The conclusion is that some ”si/si” in the Chu slips and silk manuscripts should be interpreted as the causative verb ”shi” instead of ”si,” which means ”to think.” Writing the causative verb ”shi” with the formation of ”si/si” was a distinctive tradition of Chu people in the middle to later period of Warring States. According to documents handed down for generations, this tradition was confined to the state of Chu in the middle to later period of Warring State and not found in documents from a later period or other region. The confusion between the usages of ”si” and ”shi” in the Chu slips and silk manuscripts is due to transcriptions of the Chu copyists. Finally, this article analyzes the meaning and usage of ”si/si” in the Chu divination texts and gives explanation to the related paragraphs.
|
主题分类
|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歷史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
参考文献
|
-
巫雪如(2010)。上古語氣詞「與」「邪」新探─以出土文獻為主的論述。臺大中文學報,32,79-118。
連結:
-
巫雪如(2010)。〈民之父母》、〈孔子閒居〉及〈論禮〉若干異文的語言分析─兼論《孔子家語》的成書問題。漢學研究,28(4),319-349。
連結:
-
周鳳五(2001)。九店楚簡「告武夷」重探。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2(4),941-959。
連結:
-
周鳳五(2009)。上博七〈君人者何必安哉〉新探。臺大中文學報,30,51-68。
連結:
-
周鳳五(2006)。上博五〈姑成家父〉重編新釋。臺大中文學報,25,1-24。
連結:
-
魏培泉(2000)。先秦主謂間的助詞「之」的分布與演變。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1(3),619-735。
連結:
-
魏培泉(2001)。「弗」、「勿」拼合說新證。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72(1),121-215。
連結:
-
陳劍,〈上博竹書〈曹沫之陳〉新編釋文(稿)〉,「簡帛研究」網站2005年2月12日。(2005a)
-
劉樂賢,〈讀上博(四)劄記〉,「簡帛研究」網站2005年2月15日
-
陳劍,〈上博竹書〈昭王與龔之脽〉和〈柬大王泊旱〉讀後記〉,「簡帛研究」網站2005年2月15日。(2005b)
-
卜憲群編、楊振紅編(2006)。簡帛研究2004。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
上海大學古代文明硏究中心編、清華大學思想文化硏究所編(2003)。上博館藏戰國楚竹書研究續編。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
-
于康(1996)。命題內成分與命題外成分-以漢語助動詞為例。世界漢語教學,36,26-33。
-
大西克也(2006)。從語法的角度論楚簡中的「囟」字。康樂集:曾憲通教授七十壽慶論文集,廣州:
-
大西克也(1988)。上古中國語の否定詞「弗」「不」の使い分けについて-批判說の再檢討-。日本中國學會報,40,232-246。
-
何琳儀(1993)。包山竹簡選釋。江漢考古,1993(4),55-63。
-
巫雪如(2007)。由先秦指代詞用法探討郭店、上博及今本《禮記》〈緇衣〉之相關問題─兼探三本〈緇衣〉之流傳。2007中國簡帛學國際論壇
-
李佐丰(2003)。先秦漢語實詞。北京: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
-
李零(1993)。包山楚簡研究(占卜類)。中國典籍與文化論叢
-
李學勤(1989)。竹簡卜辭與商周甲骨。鄭州大學學報,2,79-84。
-
沈培(2005)。周原甲骨文裏的「囟」和楚墓竹簡裏的「囟」或「思」。漢字研究,1,345-366。
-
周鳳五(2000)。郭店竹簡的形式特徵及其分類意義。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武漢:
-
河南省文物考古硏究所编(2003)。新蔡葛陵楚墓。鄭州:大象出版社。
-
荊門市博物館編(1998)。郭店楚墓竹簡。北京:文物出版社。
-
馬承源編(2001)。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馬承源編(2001)。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馬承源編(2001)。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馬承源編(2001)。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五。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馬承源編(2001)。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馬承源編(2001)。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馬承源編(2001)。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張玉金(2000)。周原甲骨文「囟」字釋義。殷都學刊,1-3。
-
陳偉(2003)。竹書〈容成氏〉零識。第四屆國際中國古文字學研討會論文集新世紀的古文字學與經典詮釋,香港:
-
陳偉(1994)。包山楚司法簡131~139號考析。江漢考古,67-71。
-
陳偉(1996)。包山楚簡初探。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
-
陳偉(2002)。郭店竹書別釋。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
-
陳偉武(2003)。華學。北京:紫禁城出版社。
-
陳斯鵬(2003)。論周原甲骨和楚系簡帛中的「囟」與「思」—兼論卜辭命辭的性質。第四屆國際中國古文字學研討會論文集新世紀的古文字學與經典詮釋,香港:
-
曾憲通(1993)。包山卜筮簡考釋(七篇)。第二屆國際中國古文字學研討會論文集:香港中文大學三十周年校慶,香港:
-
湖北省文物考古硏究所編、北京大學中文系編(2000)。九店楚簡。北京:中華書局。
-
湖北省文物考古硏究所編、北京大學中文系編(1995)。望山楚簡。北京:中華書局。
-
湖北省荊沙鐵路考古隊編(1991)。包山楚簡。北京:文物出版社。
-
黃正德编(1997)。中國語言學論叢。北京: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出版社。
-
裘錫圭(2004)。古文字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
劉信芳(2002)。子彈庫楚墓出土文獻研究。臺北:藝文印書館。
-
劉信芳(2003)。包山楚簡解詁。臺北:藝文印書館。
-
滕壬生(1995)。楚系簡帛文字編。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
-
駢宇騫、段書安(2006)。二十世紀出土簡帛綜述。北京:文物出版社。
-
龐樸(2000)。郢燕書說—郭店楚簡及中山三器心旁文字試說。郭店楚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武漢:
|
被引用次数
|
-
陳美蘭(2014)。《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叁 )•周公之琴舞》「成王作儆毖」第二首〈思慎〉詮釋。興大中文學報,35,35-60。
-
巫雪如(2019)。從若干字詞用法談清華簡《繫年》的作者及文本構成。清華學報,49(2),187-2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