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論《紅樓夢》與中晚唐詩的血緣系譜與美學傳承

并列篇名

Toward an Aesthetic Genealogy of "The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and Mid-Late Tang Poetry

DOI

10.6258/bcla.2011.75.04

作者

歐麗娟(Li-Chuan Ou)

关键词

紅樓夢 ; 中晚唐詩 ; 李賀 ; 香奩體 ; 正變觀 ; The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 mid-late Tang poetry ; Li He ; Fragrant trousseau style ; Orthodoxy-Variation Viewpoint

期刊名称

臺大文史哲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75期(2011 / 11 / 01)

页次

121 - 160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歷來的《紅樓夢》詩歌研究,必須作「詩論」與「詩作」的範疇區分,蓋書中有關詩歌的概念與實踐存在著一種矛盾統一的偽形結構,亦即概念上以格調派「詩必盛唐」之正統價值觀為宗,實踐上則以反雅趨變的性靈為旨趣。本文針對後者聚焦於詩歌作品之美學溯源的考察,從詩句化用、風格趨向、意象表現、審美範式等方面,尋繹其創作實踐與傳統詩歌美學的傳承系譜,由此建構出中晚唐血統為《紅樓夢》提供主要審美風格的實質構成要素。包括:在詩句化用對象上以李賀為最大宗,在風格傾向上以綺靡秀媚、清新纖巧、感傷衰颯為主流,在意象表現上則突出了飛絮、殘花、落日、破月的離喪物性,由「不選格調,專事情景」的創作取向在題材上提供了同調之高相容性,而造成詩情、詩料的雙重近似。至於中晚唐詩人於創作心理上,因身當末世事業無成而被迫面對存在意義的重估,導致相對於初盛唐渾涵之「正」而趨於纖巧之「變」,所蘊含的末世心理特質也恰與《紅樓夢》之敘寫背景相當,更解釋了《紅樓夢》詩歌藝術追求的深層動因,故為其精神血脈的真實歸趨。

英文摘要

Studies on the poetry of ”The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should carefully distinguish between ”poetics” and ”poetry”: while the novel claims high Tang poetry, which emphasizes gediao 格調 as ideal models, in practice it adopts themes of mid-late Tang poetry, which scarifies elegance for rich variations and emphasizes xingling 性靈.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poetic practice in ”The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covering aesthetic paradigms through style trends and image formations, to adoption and transformation of previous poetic works. Through detailed analysis it is clear that ”The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in practice uses mid-late Tang poetry as its aspiration and source. Lastly, I discuss the psychological similarity between the poets of mid-late Tang and the characters in the novel to further illuminate the narrative background and the deep motivation of ”The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歷史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歐麗娟(2011)。《紅樓夢》中詩論與詩作的偽形結構─格調派與性靈說的表裡糾合。清華學報,41(3)
    連結:
  2. (1986)。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3. (1965)。百部叢書集成。臺北:藝文印書館。
  4. 五代孫光憲(2002)。北夢瑣言。北京:中華書局。
  5. 元劉壎(1984)。隱居通議。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6. 北宋沈括、胡道靜校注(1987)。新校正夢溪筆談。香港:中華書局。
  7. 宋俞文豹(1991)。吹劍錄。北京:中華書局。
  8. 宋洪邁(1995)。容齋隨筆。上海:上海古籍??版社。
  9. 宋計有功、王仲鏞校箋(2007)。唐詩紀事校箋。北京:中華書局。
  10. 宋楊萬里(1979)。誠齋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1. 宋戴復古(2004)。石屏詩集。北京:線裝書局。
  12. 宋羅大經(1975)。鶴林玉露。臺北:臺灣開明書店。
  13. 宋嚴羽、郭紹虞校釋(1987)。滄浪詩話校釋。臺北:里仁書局。
  14. 明胡震亨(1982)。唐音癸籤。臺北:木鐸出版社。
  15. 明胡應麟(1973)。詩藪。臺北:正生書局。
  16. 明許學夷(1998)。詩源辨體。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17. 唐圭璋編(1988)。詞話叢編。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18. 唐圭璋編(1981)。全宋詞。臺北:洪氏出版社。
  19. 唐岑參、唐劉開揚箋注(1995)。岑參詩集編年箋注。成都:巴蜀書社。
  20. 唐李商隱、劉學鍇、余恕誠集解(1992)。李商隱詩歌集解。臺北:洪葉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1. 唐李賀、清王琦注(1996)。李賀詩注。臺北:世界書局。
  22. 唐杜牧(1983)。樊川文集。臺北:漢京文化公司。
  23. 清何文煥(1983)。歷代詩話。臺北:漢京文化公司。
  24. 清紀昀(1983)。武英殿本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25. 清唐熙敕編(1990)。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
  26. 清脂硯齋評、陳慶浩校(1986)。新編石頭記脂硯齋評語輯校(增訂本)。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27. 清袁枚、周本淳標校(1988)。小倉山房詩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8. 清葉燮(1989)。汪文摘謬。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29. 清劉熙載、袁津琥校注(2009)。藝概注稿。北京:中華書局。
  30. 清龔自珍、清王佩諍校(1999)。龔自珍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31. 齊梁劉勰、齊梁周振甫注釋(1984)。文心雕龍注釋。臺北:里仁書局。
  32. Crang, Mike、王志弘譯、余佳玲譯、方淑惠譯(2003)。文化地理學。臺北:巨流圖書公司。
  33. 一粟編(1989)。紅樓夢卷。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34. 丁福保(1988)。清詩話。臺北:木鐸出版社。
  35. 丁福保(1988)。歷代詩話續編。臺北:木鐸出版社。
  36. 于景祥(1997)。《紅樓夢》運用多種詩歌體式的傑出成就。紅樓夢學刊,2
  37. 小川環樹、譚汝謙編譯(1986)。論中國詩。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38. 中原健二(1988)。詩語「春歸」考。東方學,75
  39. 王興華(1993)。中國美學論稿。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
  40. 田耕宇(2001)。唐音餘韻—晚唐詩研究。成都:巴蜀書社。
  41. 任海天(1998)。晚唐詩風。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
  42. 吉川幸次郎、鄭清茂譯(1988)。宋詩概說。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43. 艾略特、李賦寧譯(1994)。艾略特文學論文集,南昌:
  44. 余英時(1996)。敦敏􀎕敦誠與曹雪芹的文􀚗因緣。紅樓夢的兩個世界,臺北:
  45. 利普斯、江寧生譯(2000)。事物的起源。蘭州:敦煌文藝出版社。
  46. 吳文治編(1997)。明詩話全編。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
  47. 吳世常(1984)。論詩絕句二十種輯注。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
  48. 吳經熊、徐誠斌譯(1997)。唐詩四季。臺北:洪範出版社。
  49. 呂啟祥(1992)。筆補造化 穿幽入庂——􀏀紅樓夢􀏁與􀞕賀詩。紅樓夢會心錄,臺北:
  50. 李希凡(1997)。紅樓夢藝術世界。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51. 李振中(2010)。《紅樓夢》中的晚唐五代詩詞情蘊。紅樓夢學刊,2
  52. 李豐楙(1982)。多采多姿的中晚唐詩風。中國文化新論‧文學篇‧意象的流變,臺北:
  53. 周汝昌(1979)。紅邊小綴。紅樓夢學刊,1
  54. 周來祥(1992)。中國美學主潮。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
  55. 岩城秀夫、薛新力譯(1989)。杜詩中為何無海棠之詠—唐宋間審美意識之變遷。杜甫研究叢刊,1
  56. 況周頤(1972)。蕙風詞話。臺北:正生書局。
  57. 金啟孮(1980)。《紅樓夢》人名研究。紅樓夢學刊,天津:
  58. 青山宏(1991)。中國詩歌中的落花與傷春惜春的關係。日本學者中國詞學論文集,上海:
  59. 范之麟(1983)。唐代文學論叢。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
  60. 韋勒克、Waren, Austin、王夢鷗譯、許國衡譯(2000)。文學論—文學研究方法論。臺北:志文出版社。
  61. 浦安迪(1996)。中國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62. 海德格、彭富春譯(1991)。詩‧語言‧思。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63. 張高評(2004)。遺妍開􀿇與宋􀗖詠花詩。自成一家與宋詩宗風,臺北:
  64. 張健(1999)。清代詩學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65. 張隆溪選編(1982)。比較文學譯文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66. 郭紹虞(1983)。清詩話續編。臺北:木鐸出版社。
  67. 陳伯海編(1996)。唐詩彙評。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68. 陳伯海編(2004)。唐詩學史稿。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
  69. 陳尚君(1997)。張碧生活時􀗖考。唐代文學叢考,北京:
  70. 馮其庸編(1991)。八家評批紅樓夢。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71. 楊暉(2008)。古代詩路之辯:《原詩》和正變研究。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72. 劉永濟(1982)。詞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73. 歐麗娟(2001)。詩論紅樓夢。臺北:里仁書局。
  74. 歐麗娟(1998)。論唐詩中日、月意象之嬗變。第四屆中國詩學會議論文集─唐代詩學
  75. 歐麗娟(2000)。唐詩的樂園意識。臺北:里仁書局。
  76. 歐麗娟(2006)。薛寶釵論─對􀏀紅樓夢􀏁人物論述中幾個核心問題的省思。紅樓夢人物立體論,臺北:
  77. 歐麗娟(1999)。杜詩意象論。臺北:里仁書局。
  78. 蔣繼華(2009)。媚:感性生命的欲望表達。上海:學林出版社。
  79. 蔡瑜(1998)。唐詩時􀗖意識的遞嬗。唐詩學探索,臺北:
  80. 蔡義江(1995)。紅樓夢詩詞曲賦評注(修訂本)。北京:團結出版社。
  81. 鄧雲鄉(2004)。紅樓夢導讀。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
  82. 魯迅(1999)。魯迅小說史論文集,臺北:
  83. 魯迅(1991)。魯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84. 蕭馳(1999)。中國抒情傳統。臺北:允晨文化公司。
  85. 蕭滌非編(1986)。唐代文學論叢。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
  86. 閻純德編(1999)。漢學研究。北京:中國和平出版社。
  87. 謝雲飛(1978)。文學與音律。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被引用次数
  1. 歐麗娟(2011)。《紅樓夢》中詩論與詩作的偽形結構─格調派與性靈說的表裡糾合。清華學報,41(3),477-521。
  2. 歐麗娟(2012)。《紅樓夢》之詩歌美學與「性靈說」─以袁枚為主要參照系。臺大中文學報,38,257-308。
  3. 歐麗娟、歐麗娟(2016)。論《紅樓夢》中的薛寶琴〈懷古十絕句〉─懷古、詠史、詠物的詩類匯融。臺大文史哲學報,85,45-90。
  4. (2019)。叙事與抒情:《紅樓夢》詩學中的風格論。嶺南學報,12,115-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