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宋代的時文刊本與考試文化

并列篇名

Examination Essays and the Culture of Examination in the Sung

DOI

10.6258/bcla.2011.75.02

作者

劉祥光(Hsiang-Kwang Liu)

关键词

宋代 ; 科舉 ; 時文 ; 書坊 ; 印刷術 ; Sung dynasty ; civil service examinations ; examination essays ; commercial printers ; printing

期刊名称

臺大文史哲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75期(2011 / 11 / 01)

页次

35 - 86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隨著科舉考試的的施行及與印刷術的推波助瀾,宋代書籍的數量與日俱增。其中「時文」的刊行蘊含多重社會意義:官方出版品象徵模範的宣揚;書商有時違法刊刻,透露這類考試用書的商機甚大。而學子競相購買,則顯示其對於求取仕途的渴望及為學態度。至南宋中後期,書坊轉而請士人或士大夫選文,利用這些人的知名度,推廣其銷路。不僅如此,南宋後期,個人的時文冊子也出現了。考生利用時文冊以為投贄之用,冀求通過考試。本文試圖經由分析「時文」編寫、刊印的過程,認識科舉制度與考試書籍出產的關聯,同時明瞭時文在宋代社會的重要性。

英文摘要

With the adoption of the civil service examination system and the spread of printing technology in the Sung, the quantity of books increased dramatically. Among numerous books in the market, one genre stands out-examination essays (shiwen). The significances of examination essays are multiple. First, the government published essays that were successful in the civil service examinations, implying they are ”model essays.” Second, commercial book printers, sometimes illegally, circulating them reveals the profitability of this genre. Third, that examinees purchased these ”model essays” shows how eager they vied to pass the examinations. Fourth, by mid- and late Southern Sung, commercial printers asked literati or scholar-officials to compile examination essays, using their publicity to promote the sale. Fifth, personal exam essays in book form also appeared. They desired to increase their publicity so that they would be known by the examiners, and would be able to pass the exams. This paper attempts to analyze the compilation and circulation of examination essays in the hope of understand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ivil service examinations and the production of books, as well as their significances in Sung society.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歷史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李弘祺(2003)。中國科舉制度的歷史意義及解釋:從艾耳曼(Benjamin Elman)對明清考試制度的研究談起。台大歷史學報,32,237-267。
    連結:
  2. 沈俊平(2010)。元代坊刻考試用書的生產活動。第一十屆社會與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臺北縣淡水鎮:
    連結:
  3. 蕭啟慶(2010)。元代科舉特色新論。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81(1),1-35。
    連結:
  4. (1988)。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5. (1983)。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6. 宋.佚名,《精騎》,宋婺州永康清渭陳宅刊本,臺北國家圖書館善本書室藏。
  7. 元元好問(1965)。遺山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8. 元方回(1970)。桐江集。臺北:中央圖書館。
  9. (元)脫脫(1985).宋史.北京:中華書局.
  10. 元陳櫟(1985)。陳定宇先生文集。臺北:新文豐。
  11. 元虞集、王頲點校(2007)。虞集全集。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12. 宋朱熹(2002)。朱子全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3. 宋何薳(1983)。春渚紀聞。北京:中華書局。
  14. 宋李心傳(1980)。建炎以來繫年要錄。臺北:新文豐。
  15. 宋李燾(1992)。續資治通鑑長編。北京:中華書局。
  16. 宋沈括、胡道靜校證(1987)。夢溪筆談校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7. 宋俞文豹(1980)。吹劍錄。臺北:世界書局。
  18. 宋秦觀、徐培均箋注(1994)。淮海集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 宋袁采(1985)。袁氏世範。臺北:新文豐。
  20. 宋陳振孫(1987)。直齋書錄解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1. 宋陳善(1985)。捫詩新話。臺北:新文豐。
  22. 宋黃榦(1988)。勉齋先生黃文肅公文集。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
  23. 宋葉紹翁(1989)。四朝聞見錄。北京:中華書局。
  24. 宋葉夢得(2006)。巖下放言。鄭州:大象出版社。
  25. 宋葉夢得(1984)。石林燕語。北京:中華書局。
  26. 宋葉適(1965)。水心先生文集。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27. 宋趙升(2007)。朝野類要。北京:中華書局。
  28. 宋歐陽修(2001)。歐陽修文集。北京:中華書局。
  29. 宋蘇軾(1986)。蘇軾文集。北京:中華書局。
  30. 宋蘇頌(1988)。蘇魏公文集。北京:中華書局。
  31. 宋釋文瑩(1984)。湘山野錄。北京:中華書局。
  32. 明葉盛(1980)。水東日記。北京:中華書局。
  33. 清.徐松輯(1976)。宋會要輯稿。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34. 清永瑢(1965)。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北京:中華書局。
  35. 清黃宗羲、清全祖望(1990)。黃宗羲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36. 清顧炎武、清徐文珊點校(1971)。原抄本日知錄。臺北:明倫出版社。
  37. Bourdieu, Pierre、Nice, Richard Trans.(1977)。Outline of a Theory of Practice。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38. Bourdieu, Pierre、宋偉航譯(2009)。實作理論綱要。臺北:麥由出版。
  39. Chaffee, John W.(1995)。The Thorny Gates of Learning in Sung China: A Social History of Examinations。Albany: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40. Chia, Lucille.(2002)。Printing for Profit: The Commercial Publishers of Jianyang,Fujian (11th-17th Centuries)。Cambridge, 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41. Chow, Kai-wing.(2004)。Publishing, Culture, and Power in Early Imperial China。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42. De Weerdt, Hilde.(2007)。Competition over Content: Negotiating Standards for the Civil Service Examinations in Imperial China (1127-1279)。Cambridge, 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43. Ebrey, Patricia Buckleyed.、Bickford, Maggieed.(2006)。Emperor Huizong and Late Northern Song China: the Politics of Culture and the Culture of Politics。Cambridge, Mas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44. Ebrey, Patricia Buckleyed.、Watson, James L.ed.(1986)。Kinship Organization in Late Imperial China,1000-1940。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45. Elman, Benjamin A.(2000)。A Cultural History of Civil Examinations in Late Imperial China。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46. Elman, Benjamin A.(1991)。Social, Political, and Cultual Reproduction via Civil Service Examinations in Late Imperial China。Journal of Asian Studies,51(1),7-28。
  47. Grenfell, Michael.ed.(2008)。Pierre Bourdieu: Key Concepts。Durham, UK.:Acumen。
  48. Haeger, John Winthroped.(1975)。Crisis and Prosperity in Sung China。Tucson:University of Arizona。
  49. Haeger, John Winthrop、陶晉生譯(1995)。宋史論文選集。臺北:國立編譯館。
  50. Miyazaki, Ichisada、Schirokauer, ConradTrans.(1981)。China' s Examination Hell: The Civil Service Examinations of Imperial China。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
  51. 王建秋(1965)。宋代太學與太學生。臺北:中國學術著作獎助委員會。
  52. 朱瑞熙(2001)。疁城集。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53. 艾爾曼(2010)。經學、科舉、文化史:艾耳曼自選集。北京:中華書局。
  54. 何忠禮(2007)。宋代政治史。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
  55. 何忠禮(2006)。科舉與宋代社會。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
  56. 呂宜軒(2011)。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57. 宋史卷編纂委員會編(1994)。中國歷史大辭典‧宋史卷。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58. 宋史座談會編(1984)。宋史研究集。臺北:國立編譯館。
  59. 宋史座談會編(1975)。宋史研究集。臺北:中華叢書編審委員會。
  60. 昌彼德編、王德毅編、程元敏編(1995)。宋人傳記資料索引。臺北:鼎文書局。
  61. 林岩(2006)。北宋科舉考試與文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62. 宮崎市定(1963)。科举:中國の試驗地獄。東京:中央公論社。
  63. 祝尚書(2004)。宋人總集敘錄。北京:中華書局。
  64. 祝尚書(2006)。宋代科舉與文學考論。鄭州:大象出版社。
  65. 祝尚書(2008)。宋代科舉與文學。北京:中華書局。
  66. 高津孝、潘世聖譯(2005)。科舉與詩藝:宋代文學與士人社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67. 商衍鎏、商志馥校注(2004)。清代科舉考試述錄及有關著作。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
  68. 張秀民(1989)。中國印刷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69. 張維玲(2010)。從南宋中期反近習政爭看道學型士大夫對「恢復」態度的轉變(1163-1207)。永和:花木蘭文化出版社。
  70. 梁庚堯(2002)。士人在城市:南宋學校與科舉文化價值的展現。第三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經濟史、都市文化與物質文化,臺北:
  71. 梁庚堯(2002)。宋元書院與科舉。第一回中國史學國際會議研究報告集:中國の歷史世界──統合のシステムと多元的發展,東京:
  72. 梁庚堯(1997)。南宋教學行業興盛的背景。鄧廣銘教授九十華誕論文集,石家莊:
  73. 郭鋒(2004)。南宋江湖詞派研究。成都:巴蜀書社。
  74. 陳東原(1980)。中國教育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75. 傅增湘(1989)。藏園群書題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76. 傅璇琮(1994)。唐代科舉與文學。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77. 程千帆(2001)。程千帆全集。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
  78. 黃寬重(1993)。宋史叢論。臺北:新文豐。
  79. 賈志揚(1995)。宋代科舉。臺北:東大圖書。
  80. 劉祥光(1996)。時文稿:科舉時代的考生必讀。近代中國史研究通訊,22,54-62。
  81. 劉祥光(2000)。印刷與考試:宋代考試用參考書初探。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17,58-89。
  82. 潘吉星(2009)。中國造紙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83. 羅時進、劉鶚(2004)。唐宋時文考論。文藝理論研究,4,63-71。
  84. 龔延明(1997)。宋代職官辭典。北京:中華書局。
  85. 寗慧如(1996)。北宋進士科考試內容之演變。臺北:知書房。
被引用次数
  1. 陳韻如(2021)。宋代士大夫參與地方醫書刊印新探。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92(3),437-507。
  2. 陳志信(2018)。從古文詞章學論戴震的《屈原賦注》。政大中文學報,30,129-184。
  3. 陳志信(2023)。從文章學文化論賀貽孫的文論、文章與詩、騷評述。東華漢學,37,1-47。
  4. 蓋琦紓(2021)。從文章評點看南宋時文與古文「論體」之交涉及其意義-以柳宗元〈封建論〉、徐霖〈太宗治人之本〉為例。淡江中文學報,44,63-99。
  5. 許雅惠(2017)。宋、元《三禮圖》的版面形式與使用─兼論新舊禮器變革。臺大歷史學報,60,57-117。
  6. 劉柏宏(2018)。永樂朝之前陳澔《禮記集說》的傳播及其相關問題探論。中國文哲研究集刊,53,73-111。
  7. 沈俊平(2012)。清代坊刻四書舉業用書的生產活動。漢學研究,30(3),223-261。
  8. 沈俊平(2013)。點石齋石印書局及其舉業用書的生產活動。故宮學術季刊,31(2),101-137。
  9. 鄭芳祥(2017)。超越「進取之累」─陳騤《文則》新論。東吳中文學報,33,81-107。
  10. 鄒武霖(2016)。措大進京記。暨南史學,19,219-257。
  11. (2013)。晚清石印舉業用書的生產與流通:以1880-1905年的上海民營石印書局為中心的考察。中國文化研究所學報,57,245-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