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聊齋誌異》悍妒書寫的複調話語及其性別意蘊

并列篇名

The Polyphony and Gender Implications of the écriture en Virago in "Liaozhai zhiyi"

DOI

10.6258/bcla.2012.76.06

作者

陳翠英(Chui-Ying Chen)

关键词

《聊齋誌異》 ; 悍妒書寫 ; 複調 ; 父權 ; 性別觀點 ; "Liaozhai zhiyi" ; écriture en virago ; polyphony ; patriarchalism ; gender study

期刊名称

臺大文史哲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76期(2012 / 05 / 01)

页次

193 - 228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聊齋誌異》不僅探奇誌異,也網羅世情,全書近三分之一篇幅攸關婚戀主題,對女性悍妒現象尤有豐富的關注。無論從傳統性別語境或蒲松齡一己遭際的悍婦經驗考察,悍妒婦女都是被貶抑批判甚至否定的對象;然而從性別角度觀照,《聊齋》的悍妒書寫展現悍妒婦女依違游移父權體制之間的生存經驗及細緻的生命紋理,在作者主觀意旨之外,蘊涵了繁複的聲口及話語。本文參酌巴赫金(Ъахтинг,Михаил МихаЙлович)的小說理論,剖析《聊齋》婚姻情境中的悍妒書寫,側重從傳統父權機制的縫隙中,細究《聊齋》如何揭顯女性的內在衝突與異質聲音,並尤重其間的動態辯證。論文涵括下列面向:一、乾綱/閫教的對立與游移,二、社會性別的框限與衝決,三、妻妾成群:妒情可憫、悍行可解?四、賢德悍妻:「暴力」之愛,五、重振乾綱與悍妒末路。

英文摘要

”Liaozhai zhiyi” (”Strange Tales from a Rustic Studio”) is a work that explores not only the strangeness but also the ebb and flow of the mundane world. With themes related to marriage and love stories taking up nearly one-third of the book, ”Liaozhai zhiyi” shows its specific concern for Viragoes. Either from the traditional gender context or from an encounter that Pu Songlin himself had, Viragoes are usually objects to be judged and blamed. However, if viewed from a gender perspective, the Viragoes in ”Liaozhai zhiyi” have in fact presented the transgression and violation of patriarchalism. In addition to the intention of the author, in ”Liaozhai zhiyi” we can surely 'hear' the intricate voices and discourse involved in the écriture en virago.Therefore, this paper explores not only how ”Liaozhai zhiyi” reveals heterogeneous voices and conflicts from the feminine stance but also how these voices form a dialectical dialogic interaction with traditional patriarchalism under the strong suppression of patriarchal society. To approach these issues, I focus on the écriture en virago in marital contexts with an eye on Mikhail M. Bakhtin's theory of fiction. Specific concerns of this paper lie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1. Conflicts and wavering between ethics for females in the patriarchal contextand virago performances.2. Framing and avulsion of gender borders3. Roots of virago performances vs. polygamy4. Virtuous viragoes with 'forceful' love5. Revival of the patriarchal tradition and the epilog of the virago voices.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歷史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胡曉真(2006)。酗酒、瘋顛與獨身─清代女性彈詞小說中的極端女性人物。中國文哲研究集刊,28,51-80。
    連結:
  2. 陳葆文(2007)。《聊齋誌異》「悍妒婦女」類型析論。淡江中文學報,17,195-262。
    連結:
  3. 陳翠英(2008)。《聊齋誌異》夫婦情義的多重形塑。臺大中文學報,29,269-316。
    連結:
  4. Beauvoir, Simone(1973)。第二性─女人。臺北:志文出版社。
  5. Beauvoir, Simone、陶鐵柱譯(1999)。第二性。臺北:貓頭鷹出版社。
  6. Epstein, Maram、羅琳譯(2005)。競爭的話語:明清小說中的正統性、本真性及所生成之意義。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7. Fetterley, Judith(1978).The Resisting Reader: A Feminist Approach to American Fiction.Bloomington:Indiana Univ. Press.
  8. McMahon, Keith、王維東譯、楊彩霞譯、戴聯斌校(2001)。吝嗇鬼、潑婦、一夫多妻者─十八世紀中國小說中的性與男女關係。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9. Washington, Irving、張愛玲譯(1963)。歐文小說選。香港:今日世界出版社。
  10. Wu、 Yenna(1995).The Chinese Virago: A Literary Them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1. 巴赫金、白春仁譯、顧亞鈴譯(1998)。巴赫金全集。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
  12. 巴赫金、白春仁譯、顧亞鈴譯(1998)。巴赫金全集。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
  13. 巴赫金、張杰譯(1998)。巴赫金全集。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
  14. 王曉紅(2008)。蒲松齡悍妒題材的文化解讀。渭南師範學院學報,23(3),31-33。
  15. 白燕(2003)。蒲松齡與《聊齋誌異》中的悍婦妒女。社會科學輯刊,2003(2),180-183。
  16. 朱紀敦(1993)。聊齋名篇索隱。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17. 何天杰(2004)。《聊齋誌異》情愛故事與女權意識。文學評論,2004(5),150-155。
  18. 吳燕娜(1992)。蒲松齡的《江城》與《禳妒咒》之比較。蒲松齡研究,1992(1),102-108。
  19. 李志紅(2007)。虎迹累累為哪般─評《聊齋誌異》之《江城》篇。山東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3(4),86-89。
  20. 李萬鵬(2008)。《禳妒咒》中的「耍猴子」。蒲松齡研究,2008(3),68-72。
  21. 李漢舉(2008)。蒲松齡與王鹿瞻。山東理工大學學報,24(3),67-72。
  22. 李鋒(2011)。道是「潑悍」也有情─從《俊夜叉》看蒲松齡的「悍婦觀」。淄博師專學報,2011(1),79-80。
  23. 沈素因(2008)。論蒲松齡的暴力與嫉妒─從《聊齋誌異》的妒悍婦談起(續)。蒲松齡研究,2008(3),50-60。
  24. 沈素因(2007)。《聊齋誌異》之妒悍婦形象及其性政治意涵研究。人文研究期刊,3,133-158。
  25. 沈素因(2008)。論蒲松齡的暴力與嫉妒─從《聊齋誌異》的妒悍婦談起。蒲松齡研究,2008(2),40-47。
  26. 沈華柱(2005)。對話的妙悟:巴赫金語言哲學思想研究。上海:上海三聯書店。
  27. 邢麗鳳、劉彩霞、唐名輝(2005)。天理與人欲─傳統儒家文化視野中的女性婚姻生活。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
  28. 周正娟(1995)。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29. 林保淳(2003)。古典小說中的類型人物。臺北:里仁書局。
  30. 邵吉志(2008)。從〈志異〉到「俚曲」─蒲松齡新解。濟南:齊魯書社。
  31. 邱江寧(2003)。語言、情境與有意味的形式─以《聊齋誌異‧江城》為例兼辨析胡適《論短篇小說》中關於《聊齋誌異》的批評。社會科學輯刊,2003(3),177-182。
  32. 胡萬川(2005)。真假虛實─小說的藝術與現實。臺北:大安出版社。
  33. 胡適(1998)。胡適文集5‧胡適文存四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34. 徐大軍(2001)。男權意識視野中的女性─《聊齋誌異》中女性形象掃描。蒲松齡研究,2001(1),68-75。
  35. 馬瑞芳(2002)。神鬼狐妖的世界─聊齋人物論。北京:中華書局。
  36. 高世瑜(1988)。唐代婦女。西安:三秦出版社。
  37. 張友鶴輯校(1991)。聊齋誌異會校會注會評本。臺北:里仁書局。
  38. 張本芳(1992)。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39. 張育慈(2006)。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中,國立中興大學歷史所。
  40. 張昳麗(2004)。也論《聊齋誌異》中的悍妻妒婦形象。蒲松齡研究,2004(2),51-58。
  41. 盛偉編(1998)。蒲松齡全集。上海:學林出版社。
  42. 盛偉編(1998)。蒲松齡全集。上海:學林出版社。
  43. 許妙瑜(2004)。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中,逢甲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44. 陶祝婉(2003)。論《聊齋誌異》中的悍婦與妒婦形象─從女權主義視角的觀照。蒲松齡研究,2003(4),72-82。
  45. 寒心編(2003)。嫉妒心理學。高雄:宏文館圖書。
  46. 彭體春(2009)。性別與陰陽─中國十七世紀人情小說性屬主題研究。成都:巴蜀書社。
  47. 彭體春(2009)。《江城》中陰陽關聯的性別建構。時代文學,2009(3),128-129。
  48. 彭體春(2009)。明末清初小說悍妻主題表徵的身體敘述語法。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6),99-104。
  49. 程正民(2001)。巴赫金的文化詩學。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50. 集杰(2003)。中國古代的外室現象與婦女地位。婦女研究論叢,2003(6),31-36。
  51. 黃偉(2003)。論《聊齋誌異》悍婦形象及其女性文化。中山大學學報,2003(1),25-30。
  52. 楊昌年(1996)。聊齋誌異研究。臺北:里仁書局。
  53. 路大荒輯(1986)。蒲松齡集‧聊齋俚曲集‧禳妒咒。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54. 靳海濤(1999)。論聊齋俚曲《禳妒咒》中江城形象的塑造。華北水利水電學院學報(社科版),1999(S1),71-72。
  55. 廖彩真(2007)。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中,國立中興大學歷史所。
  56. 漢斯─格奧爾格‧伽達默爾、洪漢鼎譯(2007)。詮釋學I真理與方法。北京:商務印書館。
  57. 劉人鵬(2000)。近代中國女權論述─國族、翻譯與性別政治。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58. 劉康(1995)。對話的喧聲─巴赫汀文化理論述評。臺北:麥田出版社。
  59. 蔡造珉(2003)。博士論文(博士論文)。臺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
  60. 冀運魯(2008)。《聊齋》悍婦妒女的性別文化解讀。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9(7),26-27+64。
  61. 鮑家麟編(1991)。中國婦女史論集續集。臺北:稻鄉出版社。
  62. 羅敬之編(1986)。蒲松齡及其聊齋志異。臺北:國立編譯館。
被引用次数
  1. 林珊妏(2013)。聖諭宣講之「孝媳惡姑」故事探析─從姜詩妻到珊瑚。彰化師大國文學誌,27,39-65。
  2. 劉瓊云(2022)。異類如何成為親人-從《聊齋誌異.夜叉國》出發的思考。中國文哲研究集刊,61,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