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紅樓夢》中的情/欲論述-以「才子佳人模式」之反思為中心

并列篇名

A New Argument on the Love / Erotic Discourse in the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Focusing on the Reflection of the Scholar-Beauty Romance Pattern

DOI

10.6258/bcla.2013.78.01

作者

歐麗娟(Li-Chuan Ou)

关键词

紅樓夢 ; 才子佳人小說 ; 西廂記 ; 牡丹亭 ; 紅娘 ; The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 scholar-beauty romances ; the Romance of West Chamber ; Peony Pavilion ; Reddie

期刊名称

臺大文史哲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78期(2013 / 05 / 01)

页次

1 - 43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重新釐探《紅樓夢》與才子佳人小說的互文關係,首先是發現《紅樓夢》將〈鶯鶯傳〉、《西廂記》、《牡丹亭》納入才子佳人小說類型,並就其間所共有的情欲敘事模式給予深刻的反思。由此進行「戲曲」與「小說」的文類之辨,基於不同的藝術特點與傳播途徑而導致閨閣接受上的雙重性,而區隔出《紅樓夢》真正的針對性以及其原因;其次則是深入剖析賈母之「破陳腐舊套」,抉發其中所涉及的四個批判焦點,亦即:不合情理之邏輯安排(以「紅娘」的角色塑造為主)、浪漫愛情包裝下之情欲實質、邊緣文人之創作心理(包括「妬富」與「遂欲」)、閱讀反應之受眾影響論等多重面向,確然代表了《紅樓夢》對此一文類的全面總檢討;最後則確立賈母對才子佳人小說的批評與其閱讀行為同時並存的合理性,實不影響其批判的高度效力,而確證曹雪芹有意識地顛覆和推翻了中國傳統敘事文學的浪漫愛情觀。

英文摘要

The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counts the Romance of West Chamber and Peony Pavilion as Scholar-Beauty romances, and has deep reflection on their common desire discourse and narrative pattern. This paper reconsiders the reflections proposed in the novel. First, I clarify the difference between the romance novels and romantic traditional Chinese operas (戲曲), and show that what The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addresses is the novel genre rather than Chinese opera genre. Then, the reflection proposed through the mouth of Grandmother Jia (賈母) is carefully analyzed. Contrary to the usual claim that this opinion is dogmatic, repressive and trite, this reflection is comprehensive, deep and indeed the attitude of The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 towards the novel genre of Scholar-Beauty romances. As a result, I confirm that Cao Xue-qin (曹雪芹) consciously refutes the beauty ideal and romantic love as embodied in Scholar-Beauty romances.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歷史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歐麗娟(2011)。論《紅樓夢》中「情理兼備」而「兩盡其道」之「痴理」觀。臺大中文學報,35
    連結:
  2. 蔡振家(2008)。浪漫化的瘋癲:戲曲中的大腦疾病。民俗曲藝,161,83-133。
    連結:
  3. [美]馬丁‧楊(Martin C. Yang),《一個中國村落》,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45.
  4. (1981)。譚嗣同全集。北京:中華書局。
  5. (1987)。筆記小說大觀。臺北:新興書局。
  6. (1966)。四部叢刊三編。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7. 北齊顏之推、王利器注(1982)。顏氏家訓集解。臺北:明文書局。
  8. 宋李昉編(2003)。太平廣記。北京:中華書局。
  9. 宋歐陽修、林青校注(2003)。歸田錄。西安:三秦出版社。
  10. 明孟稱舜、朱穎輝輯校(2005)。孟稱舜集。北京:中華書局。
  11. 明胡應麟(1973)。詩藪。臺北:正生書局。
  12. 明馮夢龍、清王廷紹、清華廣生編述(1987)。明清民歌時調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3. 明馮夢龍、顧學頡校注(1991)。醒世恆言。臺北:里仁書局。
  14. 明葉盛(1997)。水東日記。北京:中華書局。
  15. 明蘭陵笑笑生、齊煙點校、汝梅點校(1990)。新刻繡像批評金瓶梅。香港:三聯書店。
  16. 金王實甫、王季思校注(1995)。西廂記。臺北:里仁書局。
  17. 晉陶潛(1982)。搜神後記。臺北:木鐸出版社。
  18. 清李漁(1991)。李漁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19. 清李漁(1991)。李漁全集。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20. 清孫詒讓、王文錦點校、陳玉霞點校(1987)。周禮正義。北京:中華書局。
  21. 清脂硯齋、陳慶浩輯校(1986)。新編石頭記脂硯齋評語輯校(增訂本)。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22. 清曹雪芹、馮其庸校注(1995)。紅樓夢校注。臺北:里仁書局。
  23. 清劉熙載、袁津琥校注(2009)。藝概注稿。北京:中華書局。
  24. 清靜恬主人(1985)。金石緣‧序。臺北:天一出版社。
  25. 漢司馬遷、唐司馬貞注(1993)。史記。臺北:鼎文書局。
  26. 劉宋劉義慶、鄭晚晴輯注(1988)。幽明錄。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27. Eagleton, Terry、吳新發譯(2005)。文學理論導讀。臺北:書林出版公司。
  28. Gilbert, Pamela K.(1997).Disease, desire, and the Body in Victorian Women's Popular Novel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9. Hegel, Robert(1981).The Novel in Seventeenth-Century China.New York: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30. Hessney, Richard C.(1979).Columbia University.
  31. Jameson, F.(1977).Ideology, Narrative Analysis, and Popular Culture.Theory and Society,4,543-559.
  32. Plaks, Andrew H.(1987).The Four Masterworks of the Ming Novel.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33. Veesr, H. Aram(ed.)(1989).The New Historicism.New York:Routledge.
  34. 丁淑梅(2008)。中國古代禁毀戲劇史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35. 丁福保輯(1983)。歷代詩畫續編。北京:中華書局。
  36. 丁錫根編(1996)。中國歷代小說序跋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37. 卜正民、方駿譯(2004)。縱樂的困惑。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38. 于麗莎(2006)。他不看時她在嗎─從女性和接受視角談《長生殿》。千古情緣:《長生殿》國際學術會議研討會論文集,上海:
  39. 大塚秀高(1984)。中國通俗小說書目改訂稿。東京:汲古書院。
  40. 孔慧怡編(1994)。中國傳統文學的悖論。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41. 巴特勒、林郁庭譯(2008)。性/別惑亂─女性主義與身分顛覆。臺北:桂冠圖書公司。
  42. 毛效同編(1986)。湯顯祖研究資料彙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43. 王利器(1981)。元明清三代禁毀小說戲曲史料。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44. 王志民編(2008)。李開先研究資料匯編。濟南:山東文藝出版社。
  45. 王意如(2006)。中國古典小說的文化透視。上海:文匯出版社。
  46. 王璦玲編、胡曉真編(2009)。經典轉化與明清敘事文學。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47. 布斯、華明譯(1987)。小說修辭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48. 布魯格編、項退結編譯(1976)。西洋哲學辭典。臺北:國立編譯館。
  49. 伊恩‧瓦特、高原譯、董紅鈞譯(1992)。小說的興起。上海:三聯書店。
  50. 朱恒夫編(2008)。中國戲曲美學。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51. 艾梅蘭、羅琳譯(2005)。競爭的話語─明清小說中的正統性、本真性及所生成之意義。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52. 西蒙‧波娃、陶鐵柱譯(1998)。第二性。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
  53. 佛洛依德、賴其萬譯、符傳孝譯(2001)。夢的解析。臺北:志文出版社。
  54. 何滿子(1997)。中國愛情與兩性關係。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55. 余英時(1981)。紅樓夢的兩個世界。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56. 余國藩、李奭學譯(2004)。重讀石頭記─《紅樓夢》裡的情欲與虛構。臺北:麥田出版公司。
  57. 吳新發(2002)。戲謔性的顛覆策略─《牡丹亭》中的科諢與情欲。第三屆通俗文學與雅正文學全國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
  58. 吳禮權(1995)。中國小說言情史。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59. 李明軍(2005)。禁忌與放縱─明清艷情小說文化研究。濟南:齊魯書社。
  60. 李楯(1993)。性與法。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61. 李豐楙(1996)。誤入與謫降:六朝隋唐道教文學論集。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62. 周建渝(1998)。才子佳人小說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63. 周紹良、朱南銑(1989)。紅樓夢卷。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
  64. 周群(2000)。儒釋道與晚明文學思潮。上海:上海書店。
  65. 周蕾(1995)。婦女與中國現代性:東西方之間閱讀記。臺北:麥田出版公司。
  66. 林芳玫(2006)。解讀瓊瑤愛情王國。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67. 金寄水、周沙塵(1988)。王府生活實錄。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
  68. 段江麗(2006)。禮法與人情─明清家庭小說的家庭主題研究。北京:中華書局。
  69. 韋勒克、華倫、王夢鷗譯、許國衡譯(1976)。文學論─文學研究方法論。臺北:志文出版社。
  70. 夏志清(1987)。金瓶梅新論。金瓶梅西方論文集,上海:
  71. 孫歌、陳燕谷(2000)。國外中國古典戲曲研究。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72. 浦安迪(1996)。中國敘事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73. 浦安迪(1989)。晚清儒教與張新之批本《紅樓夢》。中外學者論紅樓─哈爾濱國際紅樓夢研討會論文選,哈爾濱:
  74. 荒林編(2009)。中國女性主義11。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75. 馬克夢、王維東譯、楊彩霞譯(2001)。吝嗇鬼、潑婦、一夫多妻者─十八世紀中國小說中的性與男女關係。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76. 高辛勇(1989)。從「文際關係」看《紅樓夢》。中外學者論紅樓─哈爾濱國際紅樓夢研討會論文選,哈爾濱:
  77. 高彥頤、李志生譯(2005)。閨塾師─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78. 高羅佩、李零譯、郭曉惠譯(1990)。中國古代房內考。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79. 張淑香(1980)。元雜劇中的愛情與社會。臺北:長安出版社。
  80. 張愛玲(1998)。紅樓夢魘。臺北:皇冠文化出版公司。
  81. 曹萌(2006)。中國古代戲劇的傳播與影響。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82. 陳大康(1993)。通俗小說的歷史軌跡。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83. 陳多(2001)。戲曲美學。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84. 陸萼庭(2002)。崑劇演出史稿。臺北:國家出版社。
  85. 傅柯、劉北城譯、楊遠嬰譯(1999)。瘋癲與文明:理性時代的瘋癲史。北京:三聯書店。
  86. 傅鴻础(2006)。釵盒情緣與女子禍水:從女性主義角度看《長生殿》。千古情緣:《長生殿》國際學術會議研討會論文集,上海:
  87. 傅謹(1995)。戲曲美學。臺北:文津出版社。
  88. 曾鈺婷(2010)。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國立臺灣師大國文研究所。
  89. 華瑋(1993)。世間只有情難訴─試論湯顯祖的情觀與他劇作的關係。大陸雜誌,86(6)
  90. 華瑋編(2005)。湯顯祖與牡丹亭。臺北:中研院中國文哲研究所。
  91. 馮其庸纂校訂定(1991)。八家評批紅樓夢。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
  92. 黃衛總, Martin W.(2001).Desire and Fictional Narrative in Late Imperial China.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93. 黃霖編(2004)。金瓶梅資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
  94. 逯欽立輯校(1983)。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臺北:木鐸出版社。
  95. 楊柳(2010)。性的消費主義。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96. 葉舒憲編(1999)。性別詩學。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97. 熊秉真編(2003)。欲掩彌彰:中國歷史文化中的「私」與「情」─私情篇。臺北:漢學研究中心。
  98. 劉倩譯(2011)。浦安迪自選集。北京:三聯書店。
  99. 歐麗娟(2006)。紅樓夢人物立體論。臺北:里仁書局。
  100. 潘光旦、潘乃谷選編、潘乃和選編(1999)。潘光旦選集。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
  101. 蔡義江(1995)。紅樓夢詩詞曲賦評注。北京:團結出版社。
  102. 鄭培凱(1995)。湯顯祖與晚明文化。臺北:允晨文化公司。
  103. 鄭媛元(2007)。碩士論文(碩士論文)。臺北,國立政治大學中文研究所。
  104. 魯迅(1989)。魯迅全集。臺北:唐山出版社。
  105. 蕭馳(1999)。中國抒情傳統。臺北:允晨文化公司。
  106. 錢華(2003)。《牡丹亭》文化意蘊的多重闡釋。文學評論,6,38-42。
  107. 韓高年(2006)。禮俗儀式與先秦詩歌演變。北京:中華書局。
  108. 譚佳(2009)。敘事的神話:晚明敘事的現代性話語建構。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09. 靄理士、潘光旦譯(1997)。性心理學。北京:商務印書館。
被引用次数
  1. 歐麗娟(2016)。秦可卿新論:才情與情色的特殊演繹。成大中文學報,52,201-246。
  2. 歐麗娟(2018)。論《紅樓夢》對小說文類的自我反省。成大中文學報,62,45-85。
  3. 歐麗娟、歐麗娟(2016)。論《紅樓夢》中的薛寶琴〈懷古十絕句〉─懷古、詠史、詠物的詩類匯融。臺大文史哲學報,85,45-90。
  4. 楊家真(2015)。紅樓夢中的性別流動。興國學報,16,226-238。
  5. (2014)。論《紅樓夢》的「佳人觀」—對「才子佳人敘事」之超越及其意義。文與哲,24,113-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