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朝向「後人類詩」-陳克華詩的科幻視域

并列篇名

Toward "Post-human Poetry": Views of Science Fiction in Chen Ke Hua's Poetry

DOI

10.6258/bcla.2013.78.03

作者

劉正忠(Cheng-Chung Liu)

关键词

科幻詩 ; 機體人 ; 後人類 ; SF poetry ; cyborg ; post-human

期刊名称

臺大文史哲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78期(2013 / 05 / 01)

页次

75 - 116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科幻與詩的交融互涉,一方面拓展了我們對科幻文學的想像,一方面更新了詩的表現性能,但目前學界的相關討論十分有限。本文將試著爬梳文學史料,綜合考索「科幻詩」在臺灣的發展脈絡,從而建立一個較為周密的詮釋框架。然後聚焦於最重要的一位科幻詩人─陳克華,細讀多篇較具代表性的文本。本文發現,他早期曾以富於現代感的科幻長詩,打破當時流行的敘事詩想像。中後期以後,雖罕寫長篇巨製,敘事不再居於主導,「科幻」乃轉為一種「視域」,生產出各種獨特的隱喻、意象或情感。同時,又與各種元素(例如:都市、政治、身體)相互融合,形成新穎的品類。

英文摘要

The fusion of science fiction and poetry has both widened the scope of science fiction and renewed styles in poetry; yet, however, the current scholarship concerning this area has remained extremely limited. The present article seeks to explore science fiction poetry within the whole of Taiwanese literature in order to establish a comprehensive standard for evaluation. A focused study will furthermore be made on Chen Ke Hua, an important figure in science fiction poetry, with consideration towards his more representative works.The long science fiction poems of Chen's early period reflected a modernist spirit, breaking the then popular trends of narrative poetry. By his middle and late periods, Chen's works became shorter in length and science fiction increasingly evolved into the dominant influence of his vision, thus giving birth to a variety of unique metaphors, imagery, and emotions. Other elements (e.g., urbanism, politics, and the physical body) also concurrently became intermingled into his writing, creating new forms.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歷史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廖之韻,〈作家不可告人的青春祕事〉,《聯合報》E3 版(聯合副刊),2009年4 月9 日。
  2. 陳宛茜,〈陳克華出書出櫃出唱片〉,《聯合報》C6 版(文化),2006 年8月31 日。
  3. 陳克華,〈閱讀是我一生的寶貝〉,《中央日報》第21 版(中學國語文),1997年8 月7 日。
  4. Benjamin, Walter,Zohn, Harry(Trans.)(1989).Charles Baudelaire, a Lyric Poet in the Era of High Capitalism.London:Verso Press.
  5. Haraway, Donna J.(1991).Simians, Cyborgs, and Women: The Reinvention of Nature.New York:Routledge.
  6. Lyotard, Jean-Francois,Bennington, Geoffrey(Trans.),Bowlby, Rachel(Trans.)(1991).The Inhuman: Reflections on Time.Cambridge:Polity Press.
  7. Lyotard, Jean-Francois,Rottenberg, Elizabeth(Trans.)(1994).Lessons on the Analytic of the Sublime: Kant's Critique of Judgment.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8. Murphy, Patrick D.(ed.),Vernon, Hyles(ed.)(1989).The Poetic Fantastic: Studies in an Evolving Genre.Westport, CT:Greenwood Press.
  9. 巴雷、希孟編(2000)。巴雷詩集。臺北:天衛文化公司。
  10. 王建元(2003)。文化後人類:從人機複合到數位生活。臺北:書林出版公司。
  11. 王建元(1988)。現象詮釋學與中西雄渾觀。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12. 古繼堂(1989)。臺灣新詩發展史。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13. 余光中(2009)。銅山崩裂─追念亡友吳望堯。文訊,282,37-43。
  14. 余光中(1980)。左手的繆思。臺北:時報出版公司。
  15. 呂應鐘、吳岩(2001)。科幻文學概論。臺北:五南圖書公司。
  16. 卓森、李建興譯(2005)。日本動畫瘋:日本動畫的內涵、法則與經典。臺北:大塊文化。
  17. 孟樊(2003)。臺灣後現代詩的理論與實際。臺北:揚智文化公司。
  18. 孟樊編(1993)。當代台灣文學評論大系‧新詩批評卷。臺北:正中書局。
  19. 林群盛(1988)。超時空時計資料節錄集 I:聖紀豎琴座奧義傳說。臺北:作者自印。
  20. 林燿德(1987)。銀碗盛雪。臺北:洪範書店。
  21. 林燿德(1986)。一九四九以後。臺北:爾雅出版社。
  22. 林燿德(1989)。都市之甍。臺北:漢光出版社。
  23. 林燿德(1994)。時間龍。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
  24. 林燿德(1988)。都市終端機。臺北:書林出版社。
  25. 林燿德、楊宗翰編(2001)。黑鍵與白鍵─林燿德佚文選03。臺北:天行社。
  26. 施塔格爾、胡其鼎譯(1992)。詩學的基本概念。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7. 柯順隆、陳克華、林燿德、也駝、赫胥氏(1986)。日出金色─四度空間五人集。台北:文鏡文化出版公司。
  28. 張系國編(1983)。當代科幻小說選I。臺北:知識系統出版公司。
  29. 張漢良(1979)。現代詩論衡。臺北:幼獅文化公司。
  30. 張漢良編(1988)。七十六年詩選。臺北:爾雅出版社。
  31. 陳大為(2004)。亞洲閱讀:都市文學與文化成(1950-2004)。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
  32. 陳克華(1987)。星球紀事。臺北:時報文化公司。
  33. 陳克華(2002)。花與淚與河流。臺北:書林出版社。
  34. 陳克華(1986)。騎鯨少年。臺北:蘭亭書局。
  35. 陳克華(1997)。美麗深邃的亞細亞。臺北:書林出版社。
  36. 陳克華(1993)。與孤獨的無盡遊戲。臺北:皇冠出版社。
  37. 陳克華(1988)。我撿到一顆頭顱。臺北:漢光出版社。
  38. 陳克華(2006)。善男子。臺北:九歌出版社。
  39. 陳克華(1995)。欠砍頭詩。臺北:九歌出版社。
  40. 陳幸蕙編(1985)。七十三年文學批評選。臺北:爾雅出版社。
  41. 覃子豪(1982)。論現代詩。臺北:曾文出版社。
  42. 黃海(2007)。臺灣科幻文薪火錄(1956-2005)。臺北:五南圖書公司。
  43. 楊澤(1977)。薔薇學派的誕生。臺北:洪範書店。
  44. 劉人鵬、白瑞梅、丁乃非(2007)。罔兩問景─酷兒閱讀攻略。桃園:中央大學性/別研究室。
  45. 蔣淑貞(1998)。兩性戰爭可休矣?─當代女性科幻小說的敘事模式與性別政治。中外文學,26(8)
  46. 簡政珍編、林燿德編(1990)。臺灣新世代詩人大系。臺北:書林出版社。
  47. 羅青(1984)。不明飛行物來了。臺北:純文學出版社。
  48. 瘂弦編、張默編(1961)。六十年代詩選。高雄:大業書店。
被引用次数
  1. 呂柏勳(2016)。林群盛科幻詩的星球書寫。台灣文學研究,11,1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