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
「病體中國」的時局隱喻與治療淬鍊-論晚清小說的身體/國體想像
|
并列篇名
|
The Images of "Body" and "Nation" in Late-Qing Fiction
|
DOI
|
10.6258/bcla.2013.79.03
|
作者
|
顏健富(Kean-Fung Guan)
|
关键词
|
身體 ; 國體 ; 醫病 ; 小說 ; 晚清 ; body ; nation ; ill and cure ; fiction ; late Qing
|
期刊名称
|
臺大文史哲學報
|
卷期/出版年月
|
79期(2013 / 11 / 01)
|
页次
|
83
-
118
|
内容语文
|
繁體中文
|
中文摘要
|
本文觀察「身體」與「國體」的比附架構在晚清小說敘事中的發生。首先,本文探討晚清作者透過「身體」的分裂、拉扯、非人化等筆調,銘刻近代中國在「進化」話語下的「弱肉強食」,構築一具有視覺意象的「身體時局圖」,反映四分五裂、積弱不振的國體;接著,本文指出晚清「新小說」文體預設的「改革」視野,結合各種醫病言說、醫學原理、器物發明等,將「病體中國」推到手術床上接受診斷、治療,開拓嶄新的「醫病」想像,早於五四之前便實踐「文學」治療民族痼疾的敘事;最後,本文指出晚清作者不止於疾病的治療,更進一步以極大化的「對比」架構如「新與舊」、「古與今」、「強與弱」、「睡與醒」,替人物淬魂鍊體,重振國體之威,構成「化分我舊質而鑄我新質」的敘事。此由身體時局圖、小說診斷學與魂體對比法共構的討論脈絡,將反映晚清小說的身體/國體想像。
|
英文摘要
|
This essay investigates the corresponding pattern of ”body” and ”nation” in late-Qing fiction. Firstly, by examining the scheme of the body's split and dehumanization, this study discusses how late-Qing writers made use of this kind of scheme to reflect their thought on the situation of the empire, which was compared to an exhausted and ill ”human body.” Secondly, it points out that before the May Forth writers made use of ”medical” narrative, late-Qing writers had already used it to manifest their patriotic perspective of national reform. Methods of comparison between an ill body and the descending nation were commonly used. By producing the imagery of an ill body undergoing medical treatment or surgery, late-Qing writers projected their expectation of a promising nation after reformation. Finally, this study analyses how late-Qing fiction showed forth a narrative mode of ”construction of spirit” by making use of a distinct technique of contrast. This technique represents late-Qing people's eagerness for a new national and eethnic spirit.
|
主题分类
|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歷史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
参考文献
|
-
沈松僑(2002)。國權與民權—晚清的「國民」論述,1895-1911。中央研究院歷史研究所集刊,73(4)
連結:
-
張寧(2011)。腦為一身之主:從「艾羅補腦汁」看近代中國身體觀的變化。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74
連結:
-
楊瑞松(2005)。想像民族恥辱:近代中國思想文化史上的「東亞病夫」。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23
連結:
-
魯道夫(2011)。中國的「睡」與「醒」:不對等的概念化與應付手段之研究。東亞觀念史集刊,1
連結:
-
清.珠海夢餘生,〈粵謳新解心五章.黃種病〉,《新小說》第2卷第4期,1905年。
-
清.梁啟超,〈論小說與群治之關係〉,《新小說》第1號,1902年。
-
清.張坤德譯,〈天下四病人〉,《時務報》第14冊,上海 : 時務報社,1896年。
-
清.張坤德譯,〈中國實情〉,《時務報》第10冊,上海 : 時務報社,1896年。
-
清.冷血,〈催醒術〉,《小說時報》第1期,1909年。
-
清.佚名,〈招國魂 : 哀軍人之不振也〉,《安徽俗話報》第2期,1904年5月。
-
清.延陵公子,〈月月小說出版祝詞〉,《月月小說》第1號,1906年。
-
(2009)。佛學工具書集成。北京:中國書店出版社。
-
清.春颿,《未來世界》,《月月小說》第24號,1909年。
-
清.奮翮生,〈軍國民篇〉,《新民叢報》第1號,1902年。
-
清.星台,〈獅子吼〉,《民報》第7號,東京 : 民報社,1906年。
-
清.石牕山民,〈新乾坤〉,《月月小說》第20號,1908年。
-
清.金一,〈女子世界發刊詞〉,《女子世界》第1期,1904年。
-
清.高陽氏不才子,《電世界》,《小說時報》第1期,1909年。
-
清.秋瑾,《精衛石》,「新浪愛問共享知識」,http://ishare.iask.sina.com.cn/f/21332120.html,2012年11月28日。
-
清.東海覺我,〈清天債〉,《女子世界》第1期,1904年。
-
清.覺我,〈小說林緣起〉,《小說林》第1期,1907年。
-
清.商務印書館主人。〈本館編印《繡像小說》緣起〉,《繡像小說》第1期,1903年。
-
清.陸士諤,《新野叟曝言》,上海 : 上海改良小說社,1909年。
-
清.蕭然鬱生,〈烏託邦游記〉,《月月小說》第2號,1906年。
-
清.報癖,〈新舞台鴻雪記〉,《月月小說》第15號,1908年。
-
清.新小說社,〈中國唯一之文學報《新小說》〉,《新民叢報》14號,1902年。
-
清.過庭,〈獅子吼〉,《民報》第2號,1905年。
-
清包天笑(1971)。釧影樓回憶錄。香港:大華出版社。
-
清西冷冬青(1997)。新水滸。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
-
清荒江釣叟(1984)。月球殖民地小說。臺北:廣雅出版有限公司。
-
清康有為、蔣貴麟編(1976)。康南海先生遺著彙刊。台北市:宏業書局。
-
清張之洞纂。奏定學堂章程。臺北縣:文海出版社。
-
清梁啟超(1984)。新中國未來記。臺北:廣雅出版有限公司。
-
清梁啟超(1999)。梁啟超全集。北京:北京出版社。
-
清陳天華、劉晴波編、彭國興編(1982)。陳天華集。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
-
清湯頤瑣(1994)。純飛館詞。上海:上海書店。
-
清劉鶚(1984)。老殘遊記。臺北:廣雅出版有限公司。
-
清頤瑣(1984)。黃繡球。臺北:廣雅出版有限公司。
-
清譚嗣同(2002)。仁學。北京:華夏出版社。
-
清嚴復、王栻編(1986)。嚴復集。北京:中華書局。
-
Baldick, Chris(2001).The Oxford Dictionary of Literary Terms.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Eco, Umberto(2007).On Ugliness.New York:Rizzoli.
-
Freeman, David L.,Abrams, Judith Z.(1999).Illness and Health in the Jewish Tradition: Writing from the Bible to Today.Philadelphia:Jewish Publication Society.
-
Hawthorn, Jeremy(1994).A Glossary of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Theory.New York:Routledge, Chapman and Hall.
-
Hodgkiss, Andrew(2000).From Lesion to Metaphor: Chronic Pain in British, French and German Medical Writing, 1800-1914.Amsterdam:Rodopi.
-
Nordau, Max(1993).Degeneration.Lincoln: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
-
O''Neill, John(1986).Five Bodies: The Human Shape of Modern Society.New York:Cornell University.
-
Turner, Bryan S.(1996).The Body and Society.Newbury Park:Sage Publications.
-
Vaisrub, Samuel(1977).Medicine's Metaphors: Messages & Menaces.New Jersey:Medical Economics Company Oradell.
-
Williams, William Carlos(1967).The Autobiography of William Carlos Williams.New York:New Directions.
-
王德威、宋偉傑譯(2003)。晚清小說新論—被壓抑的現代性。臺北:麥田出版社。
-
王繼權編(1988)。中國近代小說大系。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
王繼權編(1988)。中國近代小說大系。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
王繼權編(1988)。中國近代小說大系。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
王繼權編(1988)。中國近代小說大系。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
王繼權編(1988)。中國近代小說大系。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
-
田若虹(2005)。陸士諤小說考論。上海:上海三聯書店。
-
列文林(1986)。梁啟超與中國近代思想。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
朱光潛(1982)。朱光潛美學文集。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
朱莉婭.克利斯蒂瓦、張新木譯(2001)。恐怖的權力—論卑賤。北京:三聯書店。
-
李歐梵(2000)。現代性的追求。北京:三聯書店。
-
杜正勝(1991)。形體、精氣與魂魄—中國傳統對「人」認識的形成。新史學,2(3)
-
林辰編、段文桂編(1992)。梟鬼雄魂記。瀋陽:遼沈書社。
-
金觀濤、劉青峰(2008)。觀念史研究:中國現代重要政治術語的形成。香港:香港中文大學。
-
柄谷行人、趙京華譯(2003)。日本現代文學的起源。北京:三聯書店。
-
胡纓(2009)。翻譯的傳說—中國新女性的形成(1898-1918)。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
范伯群(2004)。《催醒術》:1909年發表的「狂人日記」—兼談「名報人」陳景韓在早期啟蒙時段的文學成就。江蘇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6(5)
-
范伯群編(1994)。演述江湖幫會秘史的說書人。南京:南京出版社。
-
徐新韻(2003)。對《黃繡球》作者頤瑣就是湯寶榮的補證。江西教育學院學報,2003(1)
-
時萌(1990)。晚清小說。臺北:國文天地雜誌社。
-
海風編(1998)。吳趼人全集。哈爾濱:北方文藝出版社。
-
祝平一(1996)。身體、靈魂與天主:明末清初西學中的人體生理知識。新史學,7(2)
-
高玉海(2004)。明清小說續書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張枬編、王忍之編(1977)。辛亥革命前十年間時論選集。北京:三聯書店。
-
郭長海(1993)。《黃繡球》的作者瑣考。社會科學戰線,64
-
陳平原(2005)。中國現代小說的起點—清末民初小說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
陳玉堂(1993)。中國近代人物名號大辭典。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
-
陳望道(2001)。修辭學發凡。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
黃金麟(2000)。歷史、身體、國家—近代中國的身體形成1895-1937。臺北:聯經出版公司。
-
黃慶萱(1975)。修辭學。臺北:三民書店。
-
黃錦珠(2005)。晚清小說中的「新女性」研究。臺北:文津出版社。
-
葉舒憲編(1999)。文學與治療。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
鄒振環(1996)。影響中國近代社會的一百種譯作。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
-
劉紀蕙(2011)。心之拓撲:1895事件後的倫理重構。臺北:行人文化實驗室。
-
劉德隆編(1985)。劉鶚及老殘遊記資料。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
鄧鐵濤編、程之範編(2000)。中國醫學通史(近代卷)。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
魯迅(2005)。魯迅全集。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
魏紹昌編(1962)。鴛鴦蝴蝶派研究資料(史料部分)。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
魏紹昌編(1962)。老殘遊記資料。上海:中華書局。
-
譚光輝(2007)。症狀的症狀:疾病隱喻與中國現代小說。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蘇珊.桑塔格、程巍譯(2003)。疾病的隱喻。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
|
被引用次数
|
-
曾世豪(2017)。桅影重疊與醫國隱喻:《花月痕》中的「逆倭」及時局寄託。東吳中文學報,34,205-226。
-
許暉林(2020)。淚水、黃河與河工:《老殘遊記》中的洪災創傷書寫。清華學報,50(4),697-732。
-
郁旭映(2020)。中國當代科幻小說中的疾病與醫療書寫。中外文學,49(3),145-180。
-
張日郡(2021)。「社會達爾文主義」風潮下的新小說創作-以陸士諤為例。臺中教育大學學報:人文藝術類,35(1),85-102。
-
(2023)。治病、強身與改造國民性──蔣維喬靜坐法與民初的身體實驗。新史學,34(1),95-1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