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先秦敘史文獻「敘事」與「體式」隅論-以晉「欒式之滅」為例

并列篇名

On Narrative and Genre in Pre-Qin Historiographical Documents: "The Fall of the Luan Clan of Jin" as an Example

DOI

10.6258/bcla.2014.80.01

作者

李隆獻(Long-Shien Lee)

关键词

敘事 ; 體式 ; 《左傳》 ; 《國語》 ; 《清華簡.繫年》 ; narrative ; genre ; "Zuozhuan" ; "Guoyu" ; "Qinghua jian" ; "Xi'nian"

期刊名称

臺大文史哲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80期(2014 / 05 / 01)

页次

1 - 41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本文以春秋時代晉國「欒氏之滅」為論述重心,分析此一事件在先秦、漢初各類敘史文獻中之不同詮釋面向與意義,並探論敘事立場/意圖,對敘事文獻「體式」之影響與互涉,藉以呈顯先秦敘史文獻之多樣面貌。本文由「敘事」與「體式」兩方面切入,〈一〉扼要說明「欒氏之滅」之傳世與出土文獻略況,及本文之研究方法。〈二〉、〈三〉兩節以「敘事」較為豐贍之《左傳》、《國語》為主,先分別比較《左》、《國》對「欒氏之滅」敘事包含情節鋪陳、人物形象與可能的主題觀點-之異同,指出二書雖在細微情節上有所不同,然在各種觀點之論述中,各自展現了不同面貌的「真實」。〈四〉進一步擴及先秦至漢初各類敘史文本-包含傳世文獻與出土文獻-探討不同敘事內容與敘事體式之關係,並以近期出版之《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貳).繫年》之性質為重點:先綜論《春秋》、《左傳》、《國語》、《史記》與《清華簡.繫年》等書敘事與體式之差異,指出《繫年》的「大事紀」性質實與《春秋》「編年記事」之體有所不同;再由《公羊》、《穀梁》、《呂氏春秋》、《尸子》等涉及「欒氏之滅」之先秦、漢初文獻,舉例論述諸書性質與體式之異,期能照見先秦至漢初各種不同敘史文獻之特色,呈顯敘事與體式之關係。

英文摘要

This paper attempts to analyze how ”the fall of the Luan clan” of the Jin state (晉「欒氏之滅」) is interpreted in various historiographical documents in pre-Qin and early Han periods, and discusses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the genre and the narrator's viewpoint and intention of those particular documents. The paper compares the differences in narrative-including aspects of plot, character image, theme, and viewpoint-between the ”Zuo Commentary” and ”Sayings of the States”, indicating that the two books, though only slightly different in plot, represent ”realities” of diverse views. It discusses in what way the content is associated with the genre in the narrative of the pre-Qin and early Han historiographical texts, both archaeological findings and textual records, with particular emphasis on ”The Chronicles” in ”Tsinghua Bamboo Slips II”. By comparing the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 the ”Zuo Commentary”, ”Sayings of the States”, ”Records of the Grand Historian”, and ”The Chronicles”, the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 Chronicles” is of a different genre from the ”Spring and Autumn Annals”. The paper ends by focusing on pre-Qin and early Han historiographical documents regarding ”the Fall of the Luan clan,” such as the ”Gongyang Commentary”, ”Guliang Commentary”, ”The Annals of Lu Buwei”, ”Shizi”, etc. By illustrating the differences in genre among the books aforementioned, the present study expects to expla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narrative and genre in historiographical texts from pre-Qin to early Han periods.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歷史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朱曉海(2012)。論清華簡所謂《繫年》的書及性質。經學與文學國際學術研討會
    連結:
  2. 李隆獻(2010)。《左傳》「仲尼曰」敘事芻論。臺大中文學報,33
    連結:
  3. 李隆獻(2010)。先秦傳本/簡本敘事舉隅─以「三郤之亡」為例。臺大中文學報,32
    連結:
  4. 四部叢刊。上海:涵芬樓。
  5. (1976)。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6. (1979)。通志堂經解。臺北:漢京文化事業公司。
  7. 魏宜輝,〈釋清華簡《繫年》簡93之「[難字,請見原文]」字〉,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 http://www.gwz.fudan.edu.cn/SrcShow.asp?Src_ID=1744,2011年12月22日。
  8. (1976)。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9. (1976)。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10. 宋華強,〈清華簡《繫年》93號讀為「隨」之字〉,武漢大學簡帛網,http://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601,2011年12月23日。
  11. 漢.司馬遷著,日.瀧川資言,《史記會注考證》,東京:東方文化學院東京研究所,昭和7年(1932)。
  12. (1976)。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13. 三國吳韋昭(1998)。國語。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4. 秦呂不韋、王利器注疏(2002)。呂氏春秋注疏。成都:巴蜀書社。
  15. 秦呂不韋、陳奇猷校釋(1985)。呂氏春秋校釋。臺北:華正書局。
  16. 清馬驌、王利器整理(2002)。繹史。北京:中華書局。
  17. 清馬驌、徐連城校點(1992)。左傳事緯。濟南:齊魯書社。
  18. 清高士奇(1980)。左傳紀事本末。臺北:里仁書局。
  19. 清梁玉繩、賀次君點校(1981)。史記志疑。北京:中華書局。
  20. 清章學誠、葉瑛校注(2000)。文史通義校注。北京:中華書局。
  21. 王明蓀編(2011)。古代歷史文化研究叢刊。臺北:花木蘭出版社。
  22. 李隆獻(2011)。從上博四〈內禮〉與《大戴禮記.曾子立孝》首章之異論先秦倫常次序的相關問題。2007中國簡帛學國際論壇論文集,臺北:
  23. 李隆獻(1988)。晉文公復國定霸考。臺北:國立臺灣大學出版委員會。
  24. 李隆獻、蔡瑩瑩(2010)。《左傳》「弒君敘事」舉隅─以趙盾、崔杼為例。國文學報,48
  25. 馬承源編(2007)。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6. 馬承源編(2005)。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7. 張政烺(2004)。春秋事語解題。張政烺文史論集,北京:
  28. 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編、李學勤編(2011)。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上海:中西書局。
  29. 傅修延(1999)。先秦敘事研究─關於中國敘事傳統的形成。北京:東方出版社。
  30. 傅隸樸(1983)。春秋三傳比義。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31. 葉國良(2005)。上博楚竹書《孔子詩論》劄記五則。經學側論,新竹:
  32. 葉國良(2011)。二重證據法的省思。居愚居文獻論叢,臺北:
  33. 葉國良(2010)。禮學研究的諸面向。新竹:國立清華大學出版社。
  34. 葉國良(2005)。郭店儒家著作的學術譜系問題。經學側論,新竹:
  35. 潘萬木(2004)。《左傳》敘述模式論。武漢: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被引用次数
  1. 蔡瑩瑩(2016)。《清華簡‧繫年》楚國紀年五章的敘事特色管窺。成大中文學報,55,51-94。
  2. 李隆獻(2015)。《左傳》「獻捷」、「獻俘」、「獻功」事例的省察與詮釋。政大中文學報,24,129-166。
  3. 李隆獻(2017)。「晉悼復霸」說芻論。臺大中文學報,57,105-162。
  4. 楊仕哲,林智堯(2023)。從書寫習慣的新視角重新審視〈辨脈法〉的作者考據。故宮學術季刊,41(1),1-47。
  5. (2014)。先秦漢初文獻中的「孔子形象」。文與哲,25,2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