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全宋詞》垂簾「隔中有透」視覺意象探析

并列篇名

Exploring the Aesthetics of Visual Images Penetrating Through Curtains in "The Complete Collection of Ci from Song"

DOI

10.6258/bcla.2014.80.03

作者

黃淑貞(Shu-Cheng Huang)

关键词

垂簾 ; 隔中有透 ; 視覺 ; 知覺 ; 《全宋詞》 ; hanging curtains ; penetrating curtains ; visual images ; perception ; "The Complete Collection of Ci from Song"

期刊名称

臺大文史哲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80期(2014 / 05 / 01)

页次

81 - 108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簾,作為中國建築最早的空間分隔設施之一,可捲可垂,予人獨特的審美想像與情感暗示,同時亦是構成深靜意境的重要因素,故宋代詞人愛從「簾」以吐納世界。「垂簾」所起之「分隔」作用,可截斷旁人窺探之視線,造成距離,滿足遮蔽風日等各種功能需求;以其「隔中有透」,未完全阻隔視線,可通過一定的光線與空氣,引來形色動人的視覺意象及光影變化,達成內外空間景物的交互滲透。「隔」,是形式與情思的有機融合,為認識、理解與把握傳統藝術內涵帶來一個有效的切入點。故本文以唐圭璋主編《全宋詞》為核心文本,逐一探討垂簾「隔中有透」的形色與光影等視覺意象及其細膩幽微的情思與美感。

英文摘要

One of the earliest items used to separate the indoor and outdoor area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architectures, curtains could create the far-reaching tranquility and a peaceful atmosphere when hung. In addition to protecting and respecting personal privacy, hanging curtains could also add the aesthetics of visual images. Thus, not only could large public spaces or private spaces be separated by them, but also a variety of different artistic effects could be created. This paper looks at how curtains are used in ”The Complete Collection of Ci from Song”, specifically analyzing the following two aspects: 1) examining visual images and aesthetics when the moonlight, ornamentals, swallows, and so on are depicted penetrating through hanging curtains and entering indoor spaces, and 2) enumerating the variety of lights and shadows that were created by the sunlight or moonlight penetrating through hanging curtains.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歷史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晉‧張華,《師曠禽經》,《叢書集成初編》,北京:中華書局,1911。
  2. 元脫脫(2004)。宋史。北京:中華書局。
  3. 宋和峴、唐圭璋編(1998)。全宋詞。北京:中華書局。
  4. 東漢許慎、清段玉裁注(1985)。說文解字注。臺北:黎明文化事業公司。
  5. 南朝梁劉勰(1993)。文心雕龍。臺北:臺灣開明書店。
  6. 清阮元校勘(1986)。十三經注疏。臺北:藝文印書館。
  7. 清況周頤(2009)。蕙風詞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8. 清鄭燮(1975)。鄭板橋全集。臺北:臺灣時代書局。
  9. 王力堅(1998)。張若虛〈春江花月夜〉中「月」之時空意蘊。名作欣賞,1998(2),49-54。
  10. 王文進(1999)。仕隱與中國文學。臺北:臺灣書店。
  11. 王立(1999)。心靈的圖景—文學意象的主題史研究。上海:學林出版社。
  12. 王秀雄(1991)。美術心理學。臺北:臺北市立美術館。
  13. 王長俊(2000)。詩歌意象學。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
  14. 丘永福(1993)。造型原理。臺北:藝風堂出版社。
  15. 米歇爾‧傅柯、劉絮愷譯(1994)。臨床醫學的誕生。臺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
  16. 吳功正(2001)。中國文學美學。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17. 吳梅(1988)。詞學通論。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18. 呂清夫(1989)。造形原理。臺北:雄獅圖書公司。
  19. 李美蓉(1995)。視覺藝術概論。臺北:雄獅圖書公司。
  20. 李澤厚(1986)。美的歷程。臺北:元山書局。
  21. 汪正章(1993)。建築美學。臺北:五南圖書公司。
  22. 貝內德托‧克羅齊、傅東華譯(1967)。美學原理。臺北:商務印書館。
  23. 貝茨‧洛瑞、杜若洲譯(1990)。視覺經驗。臺北:雄獅圖書公司。
  24. 阮忠(1998)。一輪明月啟情思。華中師範大學學報,36(1),104-109。
  25. 阮浩耕(1994)。立體詩畫:中國園林藝術鑑賞。臺北:書泉出版社。
  26. 周維權(1991)。中國古典園林史。臺北:明文書局。
  27. 宗白華(1996)。美學全集。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
  28. 宗白華(2001)。美學散步。臺北:洪範書店。
  29. 邱明正(1993)。審美心理學。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30. 金學智(1990)。中國園林美學。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
  31. 侯迺慧(1991)。詩情與幽境:唐代文人的園林生活。臺北:東大圖書公司。
  32. 俞崑(1984)。中國畫論類編。臺北:華正書局。
  33. 姚一葦(1993)。審美三論。臺北:臺灣開明書店。
  34. 胡世慶(2005)。中國文化通史。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
  35. 張春興(2002)。心理學。臺北:臺灣東華書局。
  36. 張毅(2004)。宋代文學思想史。北京:中華書局。
  37. 陳望衡(1998)。中國古典美學史。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38. 陳維祺(1998)。省思建築:尋找詩性的智慧。臺北:美兆文化事業公司。
  39. 傅正谷(1993)。中國夢文化。北京:新華書店。
  40. 童慶炳(1994)。中國古代心理詩學與美學。臺北:萬卷樓圖書公司。
  41. 馮桂芹(2007)。簡析「簾」的文化象徵意義。黃山學院學報,9(2),118-121。
  42. 黃淑貞(2012)。建築美學:合院「多、二、一(0)」結構研究。臺北:文史哲出版社。
  43. 楊裕富(1989)。都市空間理論與實例調查。臺北:明文書局。
  44. 楊鴻勛(1994)。江南園林論。臺北:南天書局。
  45. 葉嘉瑩(1987)。迦陵論詞叢稿。臺北:明文書局。
  46. 賈鴻雁(2002)。宋詞園林意境美探微。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4(5),75-79。
  47. 趙梅(1997)。重簾複幕下的唐宋詞—唐宋詞中的「簾」意象及其道具功能。文學遺產,1997(4),41-50。
  48. 劉若愚、王貴苓譯(1986)。北宋六大詞家。臺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
  49. 鄭毓瑜(1996)。六朝情境美學綜論。臺北:臺灣學生書局。
  50. 鄧國祥(2003)。繪畫中「隔」的藝術性及其價值。美術觀察,2003(5),98+101。
  51. 魯道夫‧阿恩海姆、李長俊譯(1982)。藝術與視覺心理學。臺北:雄獅圖書公司。
  52. 魯道夫‧阿恩海姆、滕守堯譯、朱疆源譯(2001)。藝術與視知覺。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53. 蕭默編(1999)。中國建築藝術史。北京:文物出版社。
  54. 錢鍾書(1986)。管錐篇。北京:中華書局。
  55. 錢鴻瑛(1992)。詞的藝術世界。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56. 霍爾、諾德貝、史德海譯、蔡春輝譯(1988)。榮格心理學入門。臺北:五洲出版社。
  57. 羅燕萍(2012)。宋詞與園林。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被引用次数
  1. 黃惠鈴(2020)。論《金瓶梅詞話》中道德與情慾之流動-以「簾」之物象為考察中心。中國文學研究,50,135-172。
  2. (2021)。火焰之歌:試論《花間集》中的燈燭書寫。人文中國學報,32,189-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