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從〈神女賦〉到〈洛神賦〉-女神書寫的創造、模擬與轉化

并列篇名

From "Fu on the Goddess" to "Luo River Goddess": The Creation, Mimesis and Transformation of the Goddess in Writing

DOI

10.6258/bcla.2014.81.02

作者

李文鈺(Wen-Yu Lee)

关键词

女神 ; 神女賦 ; 洛神賦 ; 宋玉 ; 曹植 ; Goddess ; "Fu on the Goddess" ; "Luo River Goddess" ; Song Yu ; Cao Zhi

期刊名称

臺大文史哲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81期(2014 / 11 / 01)

页次

33 - 62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宋玉〈神女賦〉為辭賦史上書寫女神的創始之作,其後漢魏六朝文人競相模擬,唯曹植(192-232)〈洛神賦〉足以與之抗衡。本文從文學創作與神話探源雙重視角,分析〈神女賦〉女神書寫的原創表現,其看似繁複的女神形塑實有神話底蘊,呈顯巫山神女愛與美之神的神格,而其看似朦朧曖昧的邂逅女神情境,亦是消解成見與欲望,如實面對生命全相的一場考驗。曹植〈洛神賦〉乃「感宋玉對楚王神女之事」而作,其女神形塑與邂逅女神情境於〈神女賦〉皆有所模擬,然透過書寫立場的轉變,於創作同時曹植亦親歷女神所帶來的試煉,在愛悅、疑懼、逃避、迷惘、重尋、省思的轉折過程中,女神引領曹植完成生命劇變中的一次內在抉擇,超脫成敗得失,無論幸與不幸,唯以不變的純真與愛,成就其存在意義。

英文摘要

Song Yu's "Fu on the Goddess" was a work that pioneered the use of fu-writing on 'goddess.' Of the dramatic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literary pastiches of Song Yu's during the Han, Wei and Six Dynasties, Cao Zhi's (192-232) "Luo River Goddess" was the only comparable work.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écriture of goddess in the "Fu on the Goddes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literature and myth. Although the goddess' image seems complex, she actually has antecedents in ancient myths who represent the goddess of Mount Wu who was characterized by love and beauty. The narrator's poetic and ambiguous encounter with the goddess works as a counterbalance to prejudice and desire and a test of his ability to take on reality of life. Cao Zhi claimed that he was moved by the romance narrated by Song Yu. Cao's description of the goddess and the encounter itself both are imitation of Song Yu's fu. However, by changing the perspectives, Cao Zhi experienced the trial brought by Luo River Goddess during his course of writing. Experiencing the feelings of joyous live, apprehension, escape, confusion, re-invention and reflection, Cao Zhi learned to free himself from the importance of outcomes, and make a decision during the turning point of his life.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歷史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李文鈺(2008)。〈洛神賦〉寫作年代與背景重探。書目季刊,42(3),55-73。
    連結:
  2. 黃彰健(1991)。曹植〈洛神賦〉新解。故宮學術季刊,9(2),1-29。
    連結:
  3. (1992)。全唐詩。北京:中華書局。
  4. 宋李昉(2000)。太平御覽。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
  5. 宋洪興祖(1981)。楚辭補註。臺北:藝文印書館。
  6. 晉陳壽(1983)。三國志。臺北:鼎文書局。
  7. 梁劉勰(1991)。文心雕龍。臺北:學海出版社。
  8. 梁蕭統編、唐李善注(2002)。文選。長沙:嶽麓書社。
  9. 清丁晏(1961)。曹集詮評。臺北:廣文書局。
  10. 清何焯(1991)。義門讀書記。北京:中華書局。
  11. M. 艾瑟.哈婷、蒙子譯(1992)。月亮神話─女性的神話。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
  12. 丁如明(2000)。唐五代筆記小說大觀。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3. 王叔岷(2007)。列仙傳校箋。北京:中華書局。
  14. 弗雷澤、汪培基譯(1991)。金枝。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15. 伊利亞德、楊素娥譯(2001)。聖與俗─宗教的本質。臺北:桂冠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16. 吳光興(1989)。神女歸來─一個原型和〈洛神賦〉。文學評論,1989(3),122-127。
  17. 宋安華(1988)。歷代名賦選。鄭州:黃河文藝出版社。
  18. 李文鈺(2006)。宋詞中的神話特質與運用。臺北: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19. 李華年(1995)。也談〈洛神賦〉和〈神女賦〉。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5(2),138-143。
  20. 周明(1994)。怨與戀的情結─〈洛神賦〉寓意解說。南京大學學報,1994(1),43-50。
  21. 河北師院中文系編(2005)。三曹資料彙編。北京:中華書局。
  22. 哈洛.卜倫、徐文博譯(2006)。影響的焦慮─一種詩歌理論。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
  23. 約翰.赫伊津哈、多人譯(1997)。遊戲的人。杭州: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
  24. 埃利希.諾伊曼、李以洪譯(1998)。大母神─原型分析。北京:東方出版社。
  25. 孫黨伯編、袁謇正編(1993)。聞一多全集。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
  26. 徐公持(1990)。魏晉文學史。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
  27. 袁珂(1981)。山海經校注。臺北:洪氏出版社。
  28. 袁珂(1986)。古神話選釋。臺北:長安出版社。
  29. 袁珂(1987)。神話論文集,臺北:
  30. 高秋鳳(1997)。宋玉〈神女賦〉與曹植〈洛神賦〉的比較研究。國文學報,26,61-89。
  31. 高秋鳳(1996)。從宋玉〈神女賦〉到江淹〈水上神女賦〉─先秦至六朝「神女賦」之發展。第三屆國際辭賦學學術研討會論文集,臺北:
  32. 張文勛(1985)。苦悶的象徵─〈洛神賦〉新議。社會科學戰線,1985(1),222-227。
  33. 張淑香(1996)。邂逅神女─解《老殘遊記二編》逸雲說法。語文、情性、義理─中國文學的多層面探討國際學術會議論文集,臺北:
  34. 曹方林(2001)。〈洛神賦〉創作動機辯析。成都師專學報,20(1),19-21+26。
  35. 陳祖美(1983)。〈洛神賦〉的主旨尋繹─為「感甄」說一辯兼駁「寄心君王」說。北方論叢,1983(6),48-53。
  36. 喬瑟夫.坎伯、比爾.莫瑞斯、朱侃如譯(1997)。神話。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37. 喬瑟夫.坎伯、朱侃如譯(1997)。千面英雄。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38. 程章燦(1992)。魏晉南北朝賦史。淮陰:江蘇古籍出版社。
  39. 華唐(1996)。〈洛神賦〉的原型與流變。明道文藝,248,118-128。
  40. 費振剛輯校、胡雙寶輯校、宗明華輯校(1993)。全漢賦。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41. 黃奕珍(1994)。從「聖婚」觀點看楚懷王與巫山神女的關係。中國文學研究,8,197-212。
  42. 葉舒憲(2004)。千面女神。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43. 葉舒憲(1999)。文學與治療。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44. 葉舒憲(1997)。高唐神女與維納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45. 榮格、馮川譯、蘇克譯(1994)。心理學與文學。臺北:久大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46. 榮格、龔卓軍譯(2005)。人及其象徵。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47. 維若妮卡.艾恩斯、杜文燕譯(2005)。神話的歷史。臺北:究竟出版社有限公司。
  48. 趙幼文(1985)。曹植集校注。臺北:明文書局。
  49. 劉守宜(1977)。中國文學評論。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50. 劉維崇(1977)。曹植評傳。臺北:黎明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51. 鄭毓瑜(2000)。性別與家國─漢晉辭賦的楚騷論述。臺北:里仁書局。
  52. 魯瑞菁(2002)。諷諫抒情與神話儀式─楚辭文心論。臺北:里仁書局。
  53. 羅伯特.霍普克、蔣韜譯(1997)。導讀榮格。臺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54. 羅莎琳.邁爾斯、刁曉華譯(2006)。女人的世界史。臺北:麥田。
被引用次数
  1. 施政昕(2020)。論漢唐樂府的《洛神賦》編演策略:以場次安排、原典應用與音樂設計為中心。中國文學研究,49,41-73。
  2. (2024)。漢魏六朝「植物」與「神女-美女」賦的互文研究。中國學術年刊,46_2,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