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名

論古琴音樂中同曲異名的歧義性及其詮釋-以《良消引》、《秋塞吟》、《悵悵辭》三組作品為例

并列篇名

A Discussion of Different Titles with Similar Musical Content in the Qin Repertoire, Its Ambiguity and Interpretation: An Analysis of Group Works Liang Xiao Yin, Qiu Sai Yin and Chang Chang Ci

DOI

10.6258/bcla.2014.81.03

作者

梁正一(Jeng-I Liang)

关键词

古琴 ; 同曲異名 ; 歧義性 ; 詮釋 ; Qin (Guqin) ; Different Titles with Similar Musical Content ; Ambiguity ; Interpretation

期刊名称

臺大文史哲學報

卷期/出版年月

81期(2014 / 11 / 01)

页次

63 - 112

内容语文

繁體中文

中文摘要

絕大多數的古琴傳統曲目,均非一時、一地、一人之作,因而在長時間的傳承與傳播過程中,「同名異曲」及「同曲異名」的情形,往往屢見不鮮。不論是同名異曲、抑或是同曲異名,就琴學乃至音樂學而言,皆富有相當的研究價值與啟發意義。古琴音樂中的同名異曲,可說是反映不同時空下的琴人,對同一題材、典故、意象所引發的創作衝動,而作出種種不同的回應;至於同曲異名,則是同一樂曲在發展過程中,琴人對樂曲內容的理解與詮釋,產生了或大或小的出入,以致在標題命名、演奏實踐乃至結構安排上有所分歧的結果。本文所要探討同曲異名的歧義性及其詮釋,即是針對後者的狀況而發。在本文的後續探討中,將鎖定《良宵引》、《秋塞吟》、《悵悵辭》三組作品,作為同曲異名的實例分析。之所以選擇這三組作品作為集中探討的對象,在於它們都分別具有兩個以上差異性甚大的樂曲標題與多樣化的譜本源流,且至今仍可得聞琴人操彈,足以代表古琴音樂中同曲異名的不同典型。透過這些不同的典型,歧義性及其詮釋所延伸的向度與發揮的作用,將能更為具體地揭示出來。

英文摘要

During the long-simmering transmission and popularization, most of the qin repertoire, based on several kinds of regional interactions, have been collaboratively accumulated by various qin artists throughout different times. In that cas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a title and the content of a musical piece could vary significantly; for example, an identical title could represent several different musical pieces, or a musical content with its many varieties could have been titled differently. Such specific relations between the title and the content of qin repertoire mirror diverse thoughts and styles of qin artists in different times and spaces, providing us with abundant inspirations and values in the fields of qin research and musicology. This article,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ree group works-Liang Xiao Yin, Qiu Sai Yin and Chang Chang Ci, aims to historicize the second relation-a musical content with its many variants of titles and perceptions by qin artists. The term "ambiguity" here, is to elaborate the varied forms and expressions of the same musical content. Another term "interpretation" in this article embraces the way in performance as well as the understanding in the process of collaborative mode of creativity in cultural tradition of qin music.

主题分类 人文學 > 人文學綜合
人文學 > 歷史學
人文學 > 中國文學
参考文献
  1. 王美珠(2012)。音樂與符號。藝術評論,23,67-97。
    連結:
  2. 李楓,《絲桐清音別卷》,臺北:晨曦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李楓獨奏,CD,CT-0502,2011。
  3. 蔡德允,《蔡德允古琴藝術》,香港:龍音製作有限公司,蔡德允、沈草農演奏,CD,RB-001006-2C,2000。
  4. 王迪編,《中國音樂大全古琴卷上集》,上海:中國唱片上海公司,管平湖、吳景略、查阜西、張子謙、劉少椿、詹澄秋演奏,CD,HCD-0490,2010。
  5. 吳兆基,《吳門琴韻》,香港:雨果製作有限公司,吳兆基演奏,CD,HRP712-2,1989。
  6. 李楓,《嘯月琴韻》,臺北:晨曦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李楓演奏,CD,CT-991,1999。
  7. 李楓,《絲桐清音》,臺北:晨曦文化事業有限公司,李楓獨奏,CD,CT-0501,2005。
  8. 裴金寶、吳光同,《吳兆基弟子古琴演奏匯集(上集)》,蘇州:蘇州吳門琴社,黃耀良、汪鐸、馬如驥、吳光同、裴金寶、吳明濤、宋士斌、宋賢演奏,CD,非賣品,2008。
  9. 徐立孫、陳心園、朱惜辰,《梅庵琴韻》,香港:雨果製作有限公司,徐立孫、陳心園、朱惜辰演奏,CD,HRP7257-2,2006。
  10. 吳釗,《山居吟──經典古琴演奏》,台北:風潮音樂國際股份有限公司,吳釗演奏,CD,BCM-006,2012。
  11. 中國民族管絃樂學會編、全國民族樂器演奏社會藝術水平考級委員會系列叢書編委會編(2009)。古琴曲集。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
  12. 中國民族管絃樂學會編、全國民族樂器演奏社會藝術水平考級委員會系列叢書編委會編(2009)。古琴曲集。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
  13. 中國民族管絃樂學會編、全國民族樂器演奏社會藝術水平考級委員會系列叢書編委會編(2009)。古琴曲集。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
  14. 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編、北京古琴研究會編(2010)。琴曲集成。北京:中華書局。
  15. 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編、北京古琴研究會編(2010)。琴曲集成。北京:中華書局。
  16. 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編、北京古琴研究會編(2010)。琴曲集成。北京:中華書局。
  17. 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編、北京古琴研究會編(2010)。琴曲集成。北京:中華書局。
  18. 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編、北京古琴研究會編(2010)。琴曲集成。北京:中華書局。
  19. 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編、北京古琴研究會編(2010)。琴曲集成。北京:中華書局。
  20. 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編、北京古琴研究會編(2010)。琴曲集成。北京:中華書局。
  21. 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編、北京古琴研究會編(2010)。琴曲集成。北京:中華書局。
  22. 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編、北京古琴研究會編(2010)。琴曲集成。北京:中華書局。
  23. 丹青藝叢委員會編(1986)。中國音樂詞典。臺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
  24. 王燕卿、徐立孫編(1990)。梅庵琴譜。臺北:華正書局。
  25. 吳兆基(2006)。古琴曲《秋塞吟》。琴道,9、10,12-13。
  26. 吳門琴社編(1998)。吳門琴譜。蘇州:古吳軒出版社。
  27. 邵元復編(1995)。增編梅庵琴譜。高雄:臺灣梅庵琴社。
  28. 邵元復編(1995)。增編梅庵琴譜。高雄:臺灣梅庵琴社。
  29. 查阜西編(1958)。存見古琴曲譜輯覽。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
  30. 范煜梅編(2013)。歷代琴學資料選。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
  31. 倫納德‧邁爾、何乾三譯(1991)。音樂的情感與意義。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32. 馬如驥(2004)。《秋塞吟》─中國式的《悲愴》交響樂。琴道,6,8-14。
  33. 許健(2012)。琴史新編。北京:中華書局。
  34. 嚴曉星(2013)。七弦古意:古琴歷史與文獻叢考。北京:故宮出版社。
  35. 嚴曉星(2011)。梅庵琴人傳。北京:中華書局。
  36. 顧梅羹(2004)。琴學備要。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
被引用次数
  1. (2024)。調意曲與早期琴調的音樂性質。民俗曲藝,223,1-50。